第八章大豆害虫.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豆是我国重要油料作物。我国有春(东北)、夏(黄淮、长江流域)、秋(浙)及全年(华南)大豆区。以东北松辽平原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和黄淮流域的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等8省为主产区。大豆害虫种类250余种,造成损失的有30余种,包括苗期10余种,生长发育期20余种,结荚期3种。第八章大豆害虫1、苗期害虫为害根部的有东北大黑鳃金龟等;咬食幼苗的有黑绒金电子等,常造成缺苗断垄。2、生长期害虫为害真叶、生长点、茎、花等,造成植株矮小、落花、落荚。刺吸类:大豆蚜、棉(烟)蓟马、棉红蜘蛛等;食叶类:草地螟、豆天蛾、毒蛾、灯蛾、银纹夜蛾、豆芫菁等。3、结荚期害虫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等。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glycinivorella属卷蛾科。是大豆产区的重要害虫,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尤其是北方大豆产区。食性单一,主要为害大豆及野生大豆。为害症状:以幼虫蛀食豆荚,幼虫蛀入前均作一白丝网罩住幼虫,多从豆荚合缝处蛀入,将被害豆粒咬成沟道或残破状。第一节大豆食心虫一、分布与为害成虫:灰褐色,体长5~6mm,翅展12~14mm。前翅近长方形,前缘有l0条左右紫黑色短斜纹。后翅浅灰色。卵:椭圆形稍扁平,初产白色,孵化前橙黄色,卵粒一端出现一小黑点(幼虫头部)。幼虫:圆筒形,初孵黄白色后变橙红色,体长7.3~9.5mm。3龄幼虫体背均有点刻。蛹:黄褐色,第2~7节背面前后缘有大、小刺各一列,8~10节只有大刺一列。蛹藏在由幼虫吐丝制成的筒形土茧内。形态特征(略)1代/年,以老熟幼虫在豆田、晒场及附近土内做茧越冬。安徽越冬幼虫于7/下~8/上化蛹,蛹期约12d。8/中、下为成虫羽化盛期。8/下为产卵高峰期。卵期6~7d。8月底9月初为幼虫孵化盛期。初孵幼虫在豆荚上爬行时间不超过8h。幼虫入荚为害期为8/中、下~9/下。荚内为害20~30d,9/中、下~10/上,老熟幼虫在荚的边缘咬一孔,脱荚入土结茧越冬。二、生活史与习性成虫飞翔力弱。上午多潜伏在豆叶背面或茎秆上,受惊时才作短促飞翔。15~16时开始活动,日落前2h活动最盛。有趋光性,黑光灯下可大量诱到成虫。产卵对豆荚部位、大小、品种特性等有明显的选择性。卵多数产在豆荚上,以3~5cm的豆荚最多;嫩绿荚上多,老黄荚上少;毛多品种多,毛少品种少。每荚上多产1粒。产卵期约5d。1、气候条件:喜中温高湿,产卵最适温度为20~25℃,RH为95%,高温干燥和低温多雨,均不利于产卵。冬季低温会造成大量死亡。土壤含水量为10%~30%时,有利于化蛹和羽化,低于10%时有不良影响。2、栽培制度:大豆重荐、邻荐发生重,远距离轮作发生轻。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大豆品种:喜在多毛的品种上产卵,结荚时间长的品种受害重,大豆荚皮的木质化隔离层厚的品种对幼虫钻蛀不利。4、天敌:有白僵菌、赤眼蜂、小茧蜂、胡蜂等。1、农业防治(1)选种抗虫品种:选种光荚大豆品种。(2)实行大豆远距离(1000m以上)轮作,或水旱轮作,尽量避免连作。(3)及时翻耕豆田,增加越冬死亡率,减少越冬虫源基数。五、防治方法2、生物防治(1)可以在卵高峰期释放赤眼蜂,每667m2释放3万头,可降低虫食率约43%。(2)撒施白僵菌制剂。在幼虫脱荚前,每667m2用1.5kg白僵菌粉加细土15kg,均匀洒入田间或垄台上,增加对落地幼虫的寄生率,减少幼虫化蛹率。3、药剂防治从8月l0日起,隔日下午到豆田在豆株间顺垅走动50~100m,手持1m长木棒拨动豆株,目测起飞的成虫数量。当平均每100m有虫50~100头,并出现蛾团时,即为成虫防治适期(在8/中、下)。成虫盛发期后5-6天,即为幼虫防治适期(8/下~9/上)。(1)成虫期防治:用敌敌畏熏杀成虫。在成虫盛发期每667m2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mL,用高梁秆或玉米秆切成20cm长,吸足药液制成药棒,667m2插40~50棒。(2)幼虫期防治:在卵孵化盛期①喷粉:可用2%杀螟松粉剂,667m2用1.5~2kg。②喷雾:用10%吡虫啉WP1000~15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兴棉宝)EC,或20%氟氯氰菊酯(百树得)EC,或2.5%溴氰菊酯(敌杀死)EC,667m2用30~40mL,兑水75L,喷雾。第二节豆秆黑潜蝇豆秆黑潜蝇(Melanagromyzasojae),别名:豆秆蛇潜蝇、豆秆穿心虫。双翅目,潜蝇科。一、分布与为害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淮,南方等大豆产区。寄主:大豆,四季豆,豇豆,赤豆、绿豆,豌豆、紫苜蓿等。以幼虫在大豆的主茎、侧枝和叶柄内蛀食,形成弯弯曲曲的隧道。轻则叶片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减少,重则造成枯心苗,缺苗。成株期受害豆荚减少,秕粒增多。黄淮流域春大豆一般受害株率为70%~80%,夏大豆则高达100%,一般减产30%左右,重者达50%以上。形态识别(略)成虫:体长2.4~2.6mm,小型,黑色,腹部有金绿色光泽。复眼暗红色,触角3节,第3节钝圆,其上生有触角芒1根,为触角长度的3倍,前翅膜质透明,有淡紫色金属闪光。亚前缘脉(Sc)在到达前缘脉(c)之前与第1径脉(R1)靠拢而弯向前缘。卵:长椭圆形,乳白色,长0.07mm,宽0.05mm。幼虫:体长2.4~2.6mm,淡黄白色。第1胸节上着生前气门1对,呈冠状突起,上具6~9个椭圆形气门裂。第8腹节上有后气门1对,淡灰棕色,中央有深灰棕色的柱状突起,在其周围具6~9个气门裂。蛹:长1.6~1.8mm,长椭圆形,淡褐色半透明。前气门1对呈黑褐色三角状突起,相距较远。后气门1对相距较近,中央柱状突黑色。豆秆黑潜蝇幼虫及为害状彩图(引自何振昌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二、生活史与习性年发生代数:广西柳州10代,福建福州7代,浙江兰溪6代,安徽阜阳5代,河南濮阳4代,山东5代。黄淮及长江流域均以蛹在寄主根茬和秸秆中越冬。山东越冬蛹6/下为羽化盛期,7/上为第1代幼虫盛发期;7/下为1代成虫盛发期,2代幼虫盛发期为7/下~8/上;2代成虫盛发期为8/中,3代幼虫盛发期为8/下;4,5代重迭发生。1代幼虫主要为害春大豆,2,3代为害春豆和夏豆,4、5代为害晚播大豆、赤豆、豇豆。1、4代发生在初夏及晚秋,完成1代约需35d,2、3代发生在夏季,完成1代仅需25d。安徽阜南5/上~7/上越冬蛹陆续羽化为成虫,当地夏大豆在6月初播种,故可受第1、2代幼虫为害。第1代幼虫6/上中孵化,第2代幼虫7/上中盛发,第3代幼虫出现在8/上中,第4代幼虫出现在9月初,10/中下迟播大豆上部嫩梢或嫩叶柄内还可发现第5代幼虫。成虫:活动适温是25~30℃,高于30℃或低于25℃或有风雨,隐藏不动,RH低于80%时,活动亦受到抑制。产卵在上部叶背表皮下,以靠近叶脉处较多,卵散产,每处1粒,产卵处的外表呈现黑褐色斑点。每雌产卵7~9粒,最多13粒。成虫还用腹末刺破豆叶表皮,用口器吸食汁液,叶面出现密集的呈白点的伤孔。成虫寿命一般3~4d。幼虫:孵出后先在叶背面向附近叶脉潜食(但潜道极细,不明显),自支脉蛀入,经主脉而蛀入叶柄,再潜入侧枝或主枝茎髓部,向下蛀害,形成弯曲的隧道。隧道最长可达17.5mm。粪便排泄于隧道内,初为黄褐色,后变红褐色,一株有4~5头。化蛹时,先咬穿茎组织,造成1圆形羽化孔,在孔的上方化蛹。有少部在叶柄中化蛹。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气候。在黄淮流域,5/下~6/上的旬降雨量在30mm以上,越冬蛹滞育率就低,第1代的有效虫源增加,为害加重。第2代幼虫对夏大豆为害最盛,一般第1代时寄主百株虫量在15头以上,6/下~7/上旬降雨多于40mm时,即为大发生指标。据河南濮阳观察,重发年份,6月份均温在26.5~27.3℃之间,轻发年份,6月份均温在24.1~24.5℃之间。栽培条件。在河南,春豆轻、夏豆重、早播轻、晚播重,同期播种的,早熟品种受害轻,晚熟品种受害重。因为此虫1、2代(7/上前)发生数量较少,第3代起才逐代增加。轮作换茬,增施基肥,间苗留壮等措施亦能减轻为害。品种。春播品种凡分枝较少,节间较短,主茎较粗的品种受害较轻,反之则重,夏播品种凡前期生长较快,发苗早的受害轻,反之易重。天敌。已发现有6种,其中对越冬蛹以瘿蜂总科的寄生率较高,在大豆生育期内,金小蜂占优势。四、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1.幼虫调查选择各类型豆田,定期剥查虫量,5~7d查1次,仔细剥查叶柄、侧枝、主茎内的幼虫、蛹,蛹壳数,每次剥查豆株10~100株(苗期取样多些,后期少些),当虫量急剧上升,而豆株尚处于盛花期以前,立即开展普查,确定防治对象田。2.消长动态调查(1)目测法。根据各代成虫的始盛末期,在上午6~7时选择有代表性的豆田慢步细心计数叶表面栖落的成虫数,每点10m2,共查5点。(2)网捕法。用直径30cm的捕虫网在豆田随机选5点,每点10网,沿豆叶表面来回网扫,统计落网成虫数。3.预测夏大豆初花期到盛花期当百株虫量在200头以上,为防治对象田,当虫株率达30%以上时,可喷药1次,过8~10d再喷一次。用目测法1代成虫平均每m20.3~0.5头,2代0.5~1头,用网捕法1代成虫50网共有虫10~15头,2代20~25头时进行防治。五、防治技术(一)农业防治1.选用抗品种:春大豆品种选用分枝较少,节间较短,主茎较粗的品种;夏播品种选用前期生长较快,发育早的品种。2.轮作,增施基肥(特别是磷钾肥),提早播种,促进幼苗生长,增强抗害力。(二)化学防治在成虫发生盛期至产卵盛期前用药剂防治。用40%乐果EC,或50%杀螟松EC,或75%辛硫磷EC进行低容量或超容量喷雾,750~1025mL/hm2。第三节豆荚螟豆荚螟(EtiellazinckenellaTreitschke)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豆蛀虫。一、分成与为害分布: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台湾、广东、广西等省(区),以南方大豆产区及陕西受害较重。寄主:寡食性。幼虫主要为害大豆,其次为害绿豆、豌豆;扁豆、豇豆、刺槐及豆科绿肥植物如柽麻、苕子、猪屎豆等植物。幼虫蛀入大豆荚内,食害豆粒。虫荚率一般为10%~30%,个别地区干旱年份可达80%以上。被害籽粒重则蛀空,轻者蛀成缺刻;还充满有丝缠的虫粪及排泄物,发褐以致霉变。形态识别(略)成虫:体长10~12mm,翅展20~24cm,全体灰褐色。下唇须长而向前突出,触角丝状,雄蛾鞭节基部有1丛灰色鳞毛。前翅狭长,灰褐色,前缘自肩角至翅尖有1条明显的白色边,近翅基1/3处有1条金黄色宽横带,后翅黄白色,沿外缘褐色。雄蛾腹部末钝形,雌蛾腹部圆锥形。卵:椭圆形,长径0.5~0.8mm,短径0.4mm,初产时乳白色,渐变红色。幼虫:共5龄,末龄体长14~18mm,初孵幼虫淡黄色,以后变为灰绿至紫红色。4~5龄前胸背板近前缘中央有“人”字形黑斑,两侧各有黑斑1个,后缘中央有2个小黑斑。腹足趾钩2列、环式。蛹:长9~10mm,初化蛹为绿色,以后呈黄褐色,沿背中线色较深,触角和翅长达第5腹节后缘,腹部末端有钩刺6个。三、生活史与习性年发生代数:广东、广西7~8代,湖北、陕西、河南、安徽4~5代,山东3代,辽宁南部2~3代。均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附近土表下5~6cm深处结茧越冬。4~5代区的越冬幼虫于3/下开始化蛹,4/中~5/中出现越冬代成虫。1代幼虫发生于6/下~7/中,主要为害豌豆、豇豆、刺槐和冬播绿肥植物。7/上~7/下发生l代成虫,大量飞迁到已开花结荚的春播大豆和柽麻上产卵,7/上~8/中是2代幼虫为害期。3代幼虫发生于7/下~8/下,仍在春播豆类和柽麻上为害。3代成虫发生于7/下~8/下,即飞至正值开花结荚的夏播豆类产卵为害。4代幼虫于8/中下孵化,主要为害夏播豆类作物。这代幼虫发生早的,于9/中仍化蛹羽化,发生4代成虫,继续在夏大豆上产卵,孵化第5代幼虫继续为害,至11月间,幼虫老熟入土越冬。发生晚的,于10/中即脱荚入土越冬。表豆荚螟各地各代发蛾期地点越冬代第1代第2代第3代第4代第5代第6代徐州5/中~6/中6/下~8/上7/中末~9/上8/中~1

1 / 8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