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幼儿的游戏许炯谈一谈:你小时候最喜欢玩什么?你认为它们是游戏吗?什么是幼儿游戏?幼儿为什么喜欢游戏?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三只小兔手拉手表演建筑游戏玩沙游戏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1989年11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在巴黎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的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1996年6月,我国正式实行《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进一步明确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第一节游戏概述一、有关游戏的理论1、什么是游戏2、游戏的理论在我国“游戏”一词与“嬉戏”、“玩耍”极为相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在英文中,游戏一词有“play”和“game”两词,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主要指有规则的游戏。可以说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开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传统儿童玩具1、什么是游戏德国的福绿贝尔(F·Frnbel,1982-1852)最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并尝试创建游戏实践休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他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社会性活动,是在真实的实践情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游戏的本质是以物代物进行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凭借语言的功能,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二、主要的游戏理论流派1、古典的游戏理论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3、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4、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1、古典的游戏理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兴阶段。代表人物有:席勒和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论”,拉扎鲁斯的“娱乐论”,霍尔的“复演论”,格罗斯的“练习论”,福禄贝尔的“自然展露”游戏观。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该学派的理论风行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的“发泄、补偿说”,埃里克森的“掌握论”等。游戏满足了孩子想做大人的愿望。游戏帮助儿童掌握创伤事件,使受压抑的敌意冲动得到发泄。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则提出“游戏发泄论”、“游戏补偿论”。认为人的欲望常爱压抑不能随意表现,游戏则可促使儿童发泄他的内在的抑郁和坏的情感,从而摆脱和消除它。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环境,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要求,从而得到正常发展。3、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认知发展学派将儿童游戏研究推到了鼎盛阶段,代表人物是皮亚杰。游戏的认知本质:同化超过了顺应上图中的小婴儿还没有建立客体永久性。实验开始时,给婴儿呈现一个玩具小象,当他对这个玩具正感兴趣时,用纸板把玩具挡住,他就不再关心这个玩具了。年龄稍大的儿童则不同,当处于类似的实验情景时,儿童能够爬过遮挡用的帷幕,寻找他所感兴趣的玩具。由于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顺应超过了同化:外部的影响超过了自身能力,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模仿。二是同化超过了顺应:主体自身的兴趣与需要超过了外部影响而占居主导地位,主体只是为了自我的需要与愿望去转变现实而很少考虑事物的客观特征,这是游戏的特征。皮亚杰游戏理论的贡献1.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途径。2.认识到了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冲击了游戏-学习对立观。3.注重游戏帮助儿童处理情感问题的价值。(一)对新的刚刚出现的、不完善的心理机能进行练习、巩固,使它得到丰富与发展。(二)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皮亚杰游戏理论的意义4、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是儿童游戏研究的突破阶段。代表人物是:苏联的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列昂节夫的“游戏过程说”,艾利康宁的“角色游戏”。游戏的主要观点:1.活动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游戏是学前期的主导活动3.强调游戏的社会本质4.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总结: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儿童教育心理学早就指出,游戏是学前儿童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活动,它贯穿于整个学前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之中。文学巨匠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他甚至认为,艺术和游戏的产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一个最后标志,也是最重要的标志。哲学家马丁·海德格也指出:“儿童为什么要游戏呢?儿童游戏就因为他们游戏。‘因为’二字在游戏中消失了,游戏没有‘为什么’,儿童在游戏中游戏。”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通过游戏学习儿童通过接触具体的、仿真的与生活有关的东西学习,需要与同伴、成人和环境互动交流,游戏使儿童放松且发展专注的工作态度。在5岁之前不应过早开始对字母数字等符号的专门练习,这样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因为幼童的心智还没成熟,对抽象的概念还无法理解。三、学前游戏的发展阶段1、独自游戏阶段学步期及其前后的婴儿通常是以这种方式进行游戏。该阶段儿童的游戏并没有表现明显的社会性特征。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容易察觉别人的存在。2、平行游戏阶段3岁左右的幼儿会在一起玩,一般各玩各的,彼此之间交流很少,他们会察觉到其他幼儿的存在,幼儿之间会相互模仿,形成了初步的玩伴关系。3、联合游戏阶段4岁以后,幼儿会留心别人的游戏,会互借玩具,有时会加入对方的游戏中,并且相互交谈,但没有建立大家一致的共同目标,没有真正的组织者或领导者。儿童在联合游戏中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社交行为,但每个儿童在游戏中仍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4、合作游戏阶段5岁以后开始出现较多的合作游戏,合作游戏是社会性程序最高的游戏。5岁以后的幼儿已有较丰富的社会交往经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可以一起商讨,确定游戏的主题,角色的分配,材料的选择等,有了集体活动的共同目标。一、促进幼儿体力的发展二、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三、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四、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五、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第二节幼儿游戏价值单脚跳、跳绳、跳皮筋、老鹰抓小鸡、丢手绢、踢毽子、跳房子一、促进幼儿体力的发展1、大肌肉的发展(四肢、躯干)走、跑、跳跃、投掷、钻爬、攀登等等。2、小肌肉的发展手部肌肉得到训练,精细动作越来越灵活。折纸、捏泥、插塑、穿珠、弹玻璃球、拨浪鼓。瓶盖宝宝回家瓶子宝宝排队智力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结构游戏、计算游戏)二、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开火车甲:嘿,嘿,我的火车就要开。齐:开哪里?甲:开XX。(地名)齐:谁来开?甲:XX开。(人名)游戏,是儿童创造性的源泉;游戏中获得的技能,有助于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游戏,特别是结构游戏,有助于改善儿童的认识结构,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三、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1、自由游戏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4—6岁儿童分三组所做的实验游戏组模仿组控制组自由地玩(纸巾、塑料杯、螺丝刀、螺丝钉、纸夹等)模仿成人用物品做一些常规的事用蜡笔给素描着色结论:游戏组儿童创造力的表现要优于另外两组2、游戏激发了儿童的探究行为。100个3—5岁儿童对一个新玩具作出的反应:非探索者探索者创造性的探索者不认真审视或探究积极探究新玩具探索并用充满想象力的方法利用这个玩具结论:几年以后的创造性测试中创造性探索组儿童得分最高,差异显著3、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创造性水平。自由游戏组模仿组解决问题组自由使用游戏材料模仿实验者的方式使用材料用游戏材料拼图喜欢和不喜欢游戏的4岁儿童随机分为三组结论:自由游戏组中喜欢游戏的儿童得分最高1、丰富儿童的情绪情感体验在“娃娃家”游戏中,经典幼儿游戏活动学前教育.mp4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各种情绪情感,并学习表达和控制情感的不同方式。四、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2、疏导消极情绪,情感渲泻,克服恐惧感。“游戏治疗”表明,游戏是幼儿发泄自己不良情感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游戏,可以有意识地改善儿童的不良性格。3、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和美感儿童在游戏中,摆脱外界压力,享受充分自由,体验行为的成功感,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在游戏中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在游戏中积累经验,发现知识,体验理智感。游戏与儿童社会化密切相关,在游戏中,儿童逐渐解除自我中心,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关心他人,认识并认同成人的社会角色,发展道德责任感,从而培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五、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1、提供社会交往机会,发展社会交往能力。游戏时玩伴间纠纷和矛盾的处理同伴交往中了解自己与同伴的想法、行为、愿望与要求;理解他人思想、行为和情感;学会分享、谦让、合作等人际交往技能。2、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行为规范、规则。扮演“妈妈”和“爸爸”,学习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在“公共汽车”的游戏中,扮演给老人和抱小孩的让座。轮流等待3、锻炼了儿童的意志。马努依连柯“哨兵”站岗实验:1、非游戏情景2、游戏情景幼儿在不同条件下保持站立姿势时间的统计年龄非游戏情境游戏情境4---5岁5---6岁41秒2分55秒4分17秒9分15秒在游戏中,幼儿能克服困难,坚持把事情做到底,毅力,耐心,坚持性得到了发展。游戏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体现为:克服幼儿的自我中心培养幼儿的合群行为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发展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锻炼幼儿的意志玩小汽车游戏在幼儿园里,明明坐在地上,拿着一辆小汽车,在地上推来推去,口中喃喃自语。思考:学完这一节游戏的功能后,你认为明明在玩小汽车的游戏中,可能会得到哪些体验?思考与练习分析:1.在推拉小汽车时,可以锻炼手部肌肉运动、手眼协调等,以控制小汽车移动的方向或速度。2.小汽车移动时发出的声音,带来感官上的刺激,有助于感觉的发展。3.游戏中会模仿汽车驾驶员的行为,产生丰富的想象,并体会到驾驶汽车的乐趣。4.在推动小汽车的过程中,可能会巩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概念,例如高低、远近、快慢、前后等。5.游戏中会将生活中驾驶员的工作及如何遵守交通规则等有关内容联系起来,有助于社会性的发展。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游戏创造性游戏规则性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第二节游戏的类型及指导一、角色游戏1、什么是角色游戏2、角色游戏的结构3、角色游戏的发展4、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5、角色游戏的指导(一)什么是角色游戏?1、角色游戏2、角色游戏特点3、角色游戏的意义及产生背景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世界的生活、劳动和活动的一种游戏。2、角色游戏的基本特点A、幼儿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是角色游戏的源泉B、特殊的想象活动3、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特殊意义A、促进幼儿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B、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C、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4、角色游戏的产生角色游戏在两三岁时产生,学前末期达到顶峰,是幼儿期特有的最经典的游戏。角色游戏全面反映了游戏的特点,心理学家们研究幼儿心理时,也以角色游戏为主要标本。(二)角色游戏的结构1、角色的扮演2、对物品的假想(象征、表征)幼儿在游戏中,常以动作、语言来扮演角色,对游戏中的动作和情景进行假想,会出现以物代物、以物代人、以人代物,人和物无定制表征的特点。美味的“食物”3、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联想角色游戏既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也是幼儿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模拟,还常常包含了幼儿对成人社会的某种期待。我们的”宝宝”真乖(三)不同阶段角色游戏的特点一、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1、角色的扮演离不开形象的玩具材料,且受同伴的影响较大。2、在角色游戏中喜欢重复某类角色个别的典型动作。3、会经常变换游戏角色,有时出现“角色混淆”。4、幼儿在游戏中的合作性水平低,多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二、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1、逐渐会有意识地选择角色,安排情节。2、游戏活动的兴趣集中在角色的分配上。3、喜欢集体游戏。三、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1、游戏中兴趣大多集中在角色的行为是否合乎“规则”上。2、游戏主题明确,综合性强,内容充实。3、在游戏活动中想象丰富而自由,表现出创造性。(四)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培养角色意识(包括社会角色和性别角色);培养合作能力;培养社会情感(如责任感、义务感);发展健康情绪;培养助人行为;培养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能力;发展语言、理解、表达及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