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前面几章,都是先由基本概念或者是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形成发展的基本历程入手,接着分析这个理论的基本内容或者是体系框架,最后讲到这个理论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等,框架很清晰。但是这一章就不一样了。咱们教材中是分了五节。其实这五节都可以作为五个独立的章来讲的。比如经济、政治、文化之前就是分别来讲的三章,后来到2006年开十六届六中全会时候加了社会建设部分,这过了十八大又加了一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教材把这几个部分捏到一起,是契合了十八大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这个创新观点咱们剩下的几个部分的内容都是比较具体的,都是前面几章在具体领域的细化。因此在讲法上我想调整一下。这节课把后面的外交和一国两制部分和总布局捏在一起,作为一个大的布局体系来讲。像“一国两制”的具体内容我就不准备仔细说了,大家都知道;包括总布局中有些方面在讲基本纲领的时候也都讲到了。所以,就提纲挈领地讲一下,给大家串个线,屡出个线索来。一、“布局”和“总布局”的概念界定先来讲4个例子。1.淮海战役在我国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先后投入的兵力有80多万,而解放军这边上了两个野战军一个中原野战军,一个华东野战军,两边加一起仅有60多万。虽然我军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但我军在兵力的布局上却占有优势,总是能够集中优势兵力,不断分割包围敌军,最后赢得整个战役的胜利。虽然战争的胜负取决于综合的原因,但是无疑布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战争本身就是一个最高将领排兵布阵、布局的重要问题。无数的战例说明,布局影响战争的胜负,在战争中,因为布局问题而取胜或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2.发展布局体现着一国发展理念在产业内部结构以及各区域之间的调配情况。对于像我国这样的由党和政府主导发展的国家来说,这种布局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着某些产业或某些区域的发展状况。这个发展布局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3.围棋对弈战争是这样,小到下棋也是这样。在20世纪80年代,中日围棋擂台赛曾是一个轰动一时的事件。在前四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中,聂卫平创造了十一连胜的辉煌战绩,因此,叶剑英给了聂卫平一个“棋圣”的雅号。大家普遍认为,他取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重视开盘布局,有卓越的大局观,总是能在布局上占优,虽然在局部的对弈当中,免不了有些损失,但布局的优势保证了整体占优,最后赢得胜利,为中国人民争了光。4.田忌赛马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一些,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有一次,田忌又失败了,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田忌毫无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钱倒在桌子上,作为赌注。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开始吧!”一声锣响,比赛开始。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田忌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孙膑不去理他。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齐威王有点慌乱了。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田忌赢了齐威王。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尽管这个故事讲的是要发挥长处,但是这里面也蕴含着一个排兵布阵的战略布局问题。说了这么多,究竟什么是“布局”呢?回到我曾经讲的“元问题”。《辞海》里给的解释是:布,陈设;设置;局,局面,形势。合起来,“布局”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指“全面的规划和安排”;第二个是“围棋术语。指一局棋的开始阶段,双方抢占要点,布置阵地,准备进入中盘”;第三个是“象棋术语,即开局”。另外,还有几种解释,比如“绘画、文学作品的设计”,主要指文学上为了戏剧效果而引入的方法或人为状态(如超自然的力重);还有特指建筑物或物体居处的相对位置的排放,比如住宅的布局等。综合起来看,第一个解释和我们这里讲的布局联系最大,意思也最贴近。这是“布局”的概念。因此说,无论是战争、企业经营、事业发展、国家建设还是下棋对弈都有一个战略布局问题。那么,什么是“总布局”?其实,咱们从布局这个概念中,就已经体会到了,“布局”一定是总的。为什么?因为布局是指“对实物的全面规划和安排”。这个“全面”不就是“总”的意思吗?这个“总布局”在原来的时候一直都叫做“总体布局”。最早出现总体布局这个词是在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这次会议通过了一个决议叫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有一个布局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经过不懈的探索,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从既要建设物质文明、又要建设精神文明的“两位一体”,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四位一体”,最后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推进的“五位一体”。不断更新的战略布局和治国理念正引领中国这艘巨轮朝着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方向破浪前行。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发展演变这里讲的是从“两位一体”到“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现在的“五位一体”。这个战略布局的演进也是符合领导人更替的次序的。邓小平基本上是两位一体,江泽民基本上是三位一体,胡锦涛基本上是四位一体,十八大报告提出个五位一体。从习近平开始往后,还有没有“六位一体”等等,这个很难说。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外交问题极有可能纳入其中。应该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思想,是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关于总体布局的内涵和表述也在不断完善。1.改革开放前的探索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就多次讲过,我们不但要建设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建设一个文明先进的中国。大家看政治、经济、文化出来了。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进行了艰辛探索,并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和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是围绕现代化的目标而制定的。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毛泽东的贡献就在于确立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1954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64年12月,由毛泽东建议、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他指出:今后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制定了“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冲击,我们并没有也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但是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和目标的提出,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和经验教训。二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主要体现在毛泽东1956年所写的《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讲话中。《论十大关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著作。文中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四大经济关系和六大政治关系)思想,这实际上蕴含着对社会主义经济布局和政治布局的部署和安排。这篇讲话的目的就是以苏为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处》是毛泽东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光辉著作和历史文献。他在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针政策。比如在经济工作中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大力发展生产力,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在政治工作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克服官僚主义和“大汉族主义或地方民族主义”;在文化工作中,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以上这些积极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布局的形成提供了科学指南。但1957年以后由于党的左倾错误的日趋严重,党偏离了正确轨道,导致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出现,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2.从“两位一体”到“三位一体”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一系列新认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两位一体”布局的奠基者。所谓“两位一体”布局是指社会主义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它是邓小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实际提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新中国成立30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根据改革开放新时期人们思想活动多变性、选择性和差异性的新特点,明确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系列方针,即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一系列“两手抓”的核心和关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即社会主义建设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讲,这也体现了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年讲话中提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组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叶剑英这个表述来看,经济、政治、文化几个方面,物质、精神两个文明出来了。当然了,这个时候的表述还是没有脱离毛泽东时代的四个现代化的框架,还是以“四个现代化”为主要框架进行设计。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再次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基于这个认识,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首次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行了科学界定和理论概括。指出物质文明是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成果,表现为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二者互为条件和目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精神文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