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盈江一中201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2010年10月31日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主备教师:张家本学科长李琳一、教学内容及解析1.内容:《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先生运用娴熟细腻的描写,悉心遣词布字,把自己的淡淡的愁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阅之动容,为之陶醉,心随文动。它是一篇典范的,又独具特色的写景抒情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精品。2.解析:本文既承担落实写景状物这一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高一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所以,让学生通过质疑探究,掌握写景状物及其语言特点,并能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美情,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就成为教学重要任务之一。二、教学目标及解析1.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夹杂在一起的思想感情。(2)理清课文的行文线索,分析课文的内容结构。(3)仔细揣摩语言,欣赏动词和叠字运用的精妙,体味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的艺术效果,感受荷塘月色之美。(4)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尝试对朱自清散文进行评价。2.解析(1)通过阅读,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2)师生互动,理解课文的圆形结构。(3)品味精美语言,培养审美情趣。(4)学习本文情景交融、语言清丽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作特点。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重点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写景状物的语言特点。四、教学支持条件1.朗读录音。2.阅读、朗读、背诵。3.讨论、品味、欣赏。五、课时:二课时75六、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2)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3)整体感知文章的行文思路。1.了解背景,激情导入(1)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又从事散文写作。1920年秋,创办《诗刊》。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病逝于北京。著作有《朱自清全集》。(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他从斗争的“十字街头”消失,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了。他毫不掩饰地表白这种思想的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如果要知人论世地鉴赏本篇课文,可以循此揣摩作者写作本文的思想来由。(3)导入课文《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自30年代起,就被各类语文教科书所选用,其艺术魅力可谓经久不衰。读着这篇散文,一派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在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梦幻,像飘渺的歌声,那里有诗,有画,有情,有深邃的意境,更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小结背了解景激情导入整体感知体会情感重点品味审美欣赏762.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1)欣赏《荷塘月色》朗诵录音。(听读时请完成以下任务:①在每一小节前标注自然段序号。②用横线划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生字词。③用浪线划出你所欣赏的精美句子或用着重号标出你感觉用得好的字词。④划分全文的结构层次。⑤体味作者贯穿于全文的思想感情。)(2)问题探究:问题1说说你听读后的第一感受。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原有的阅读散文的方法,感受本文的美。明确:可从任何一个角度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问题2作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你觉得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喜悦还是忧愁或是喜悦中夹杂着忧愁?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明确:一、表明作者对政治不安的担忧。二、“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妻已睡熟好久了”说明妻始终不解作者心情的变化。三、作者生活面临困境,所以心中不宁(资料查阅)。四、朱自清性格使然,可观其他作品风格知悉。文章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夹杂在一起。板书:淡淡的喜悦不满于现实一团乱麻夹杂着而又淡淡的忧愁不能参与改变现实一团火3.整体感知文章的行文思路问题3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本文采用什么样的写作结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行文线索及结构。明确:以游踪为线索(外结构):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以感情为线索(内结构):不静——求静——得静——失静本文的结构是圆形的。问题4文章的层次如何划分?依据是什么?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层次,允许学生按不同的标准划分层次。明确:可按动机:想起荷塘(1)——夜游荷塘(2-6)——荷塘归来(7—完)按场景:院内外(1)——小路(2-3)——荷塘(4-5)——四周(6)——回家路上(7-完)按行踪:77一、(1)夜出赏荷。二、(2-3)小径独处。三、(4-6)塘边凝望: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面四、(7-9)塘边遐想:《采莲赋》——《西洲曲》4.小结:本课时我们已基本掌握了课文的行文思路及内容结构,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欣赏本文精美的语言。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揣摩语言,体味动词的准确和叠词运用的精妙,学习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讨论联想《采莲赋》《西洲曲》的意义和作用。(3)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尝试对朱自清散文进行评价。1.揣摩语言(回顾第一课时在书中所划的语句,然后分类欣赏)(1)动词欣赏——动词的使用格外传神,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美。——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使月光产生了一种动感,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字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产生了一种轻柔之美。)——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洗”字写出了月色的皎洁和清纯)——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笼”字既写出了月光覆盖之广,又给人以朦胧之美)——(黑影和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画”字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2)叠字欣赏——文中大量使用叠音词,富于音乐美。文章多处运用叠字,既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又加强了语意,使文气舒展,读起来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有一种音乐的美感。(3)通感欣赏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但感觉的转移要有相似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的相似点有: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清香”和“歌声”同属于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作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塘中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凡、梵婀玲上奏出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月光与树影的和谐融合,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和谐优美有相似点,由此烘托出一种温馨、优雅的气氛,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4)比喻拟人句的欣赏——富于绘画美、意境美78——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裙”与“荷叶”形状相似,“亭亭”是高颀的样子,与“出水很高”相配,这个比喻写出了荷叶的动态美。)——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写荷花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状。用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神情的词语来写荷花,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赋予物以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给人一种洁白而鲜艳欲滴的感觉,“梦”表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这里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虽然是满月,天山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以“酣眠”喻月光朗照,以“小睡”喻月光淡照。此比喻十分精妙,其好有三:1.当时正值月夜人静,大多数人已入睡,以睡眠作喻,好在切合环境;2.上文言及“梦”,下文言及“瞌睡人的眼”、“妻子已熟睡”,以睡眠作喻,好在切合整个语境;3.“朗照”的深透与“酣眠”的深沉在意韵上相似,月光透过云层照下来时朦朦胧胧的,“小睡”时的人是似睡非睡、迷迷糊糊的,以睡眠作喻,好在切合事理。)2.问题探究问题5本文4-6段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本文写景手法是什么?设计意图:明确写景内容,学习写景方法?明确:第4段写月下荷塘,水墨荷叶图——叶、花、风、香、波、水第5段写塘上月色,光影素淡图——月光、青雾、云、树影、光影第6段写荷塘四周,蝉唱蛙鼓图——树、山、路灯光、蝉声、蛙声(探究指导:找名词中心语。)写景手法:多角度,动静结合,想象力丰富,修辞运用,意境创设。(探究指导:确立思维方向→寻找答案表述→举例证实)问题6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事,联想到《西洲曲》、《采莲赋》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设计意图:理解联想和想象在散文中的作用。明确:作用有三:(1)追求散文的舒展,拓开一笔,产生形散而神不散之效。(2)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3)反衬作者淡淡的忧愁。问题7这篇文章的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明确:自然美、语言美、意境美等,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问题8:本文的回环婉曲之美是如何体现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回环婉曲之美。79明确:名曰“荷塘月色”,但开篇不立刻将荷塘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先说“心里颇不宁静”,可是又不说如何不宁静,而是心想荷塘,有欣然前往之意。走在通往荷塘的路上,环顾四周,似无意于写美景,反渲染环境的阴森可怕;心有所想,但不是惦记着荷塘的美好,而是想驱除内心的烦闷。在真正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目之前,还先来一段做“自由的人”的议论,像在摆脱自己,又像在肯定自己;既是议论,又是抒情。经过几番曲折,换了心境,调整了心态,才真正将自己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对自然美的感受才见真切了,挥洒笔墨才有情韵了。在写尽荷塘美景之后,又环顾荷塘四周的景色,韵味渐写渐淡,写到“我什么也没有”时,似乎要回到现实中来了。不料,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出其不意的将人们带到六朝时代采莲的热闹场景中,似乎古人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是作者心驰神往的。但思绪突然中断,“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终于回到现实中来。最后“轻轻地推门进去”,与开头“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形成呼应。虽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净化,中间波澜迭起,但都在“轻轻地”和“悄悄地”情境中进行,与“荷塘月色”幽静、朦胧的气氛是和谐一致的。3.小结《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作者运用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细致描绘了月夜荷塘的美景,既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目标检测1、识字注音幽僻..(yōupì)蓊.蓊郁.郁(wěngyù)弥.望(mí)袅娜..(niǎonuó)妖童媛.女(yuán)羞涩..(xiūsè)倩影..(qiànyǐng)梵婀玲...(fànēlíng)敛裾..(liǎnjū)煤屑..(méixiè)酣眠..(hānmián)乍.看(zhà)2、给下列汉字注音、组词:倩(qiàn)倩影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