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大纲1菩提道次第略论大纲济群法师2004-2005年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序论一、归敬颂(第1讲,出自《略论》卷一“敬礼于诸至尊正士具大悲者足下”—“再以略法于此说”)二、本论的内容及造论意趣(第1讲,出自《略论》卷一“此论为总摄佛法之精要”—“即此中所说法”)三、本论作者及传承之殊胜(第2讲,出自《略论》卷一“如济迦麻罗西罗寺说法之规则”—“别号具德号阿底峡。”)1、氏族圆满(第2讲,出自《略论》卷一“拿错罗乍瓦赞云”—“月藏序居中,现我亲教是。”)2、求学经历(第2讲,出自《略论》卷一“尊者于二十一岁内”—“亦能毫不紊乱而正了知。”)3、成就功德(第2讲,出自《略论》卷一“三藏灵文”—“不共者,成就圆满次第之殊胜三昧。”)4、所作事业(第3讲,出自《略论》卷一“于金刚座大菩提寺,曾经三次制诸外道”—“详如尊者本传所明。”)四、本论之殊胜(第4讲,出自《略论》卷一“法者,此教授之根据,为《菩提道炬论》。”—“欲明此《炬论》教授之殊胜,当分四科。”)1、会通佛说一切经教互不相违之殊胜(第4讲,出自《略论》卷一“尽佛所说一切法,须知皆是为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此语乃察见其要也。”)2、显示一切经教皆为教授之殊胜。(第4讲,出自《略论》卷一“或谓佛说大部经文”—“诸邪分别,遣无遗余。”)3、易得佛密意之殊胜(第4讲,出自《略论》卷一“诸广经论,虽皆为殊胜教授”—“当济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大纲2速获通达。”)4、自能灭除极大恶行之殊胜(第5讲,出自《略论》卷一“如《法华经》及《宝积经谛者品》”—“更可于集一切研核经中求之。”)五、说听规律1、听者之规律(第5、6、7、8、9讲,出自《略论》卷一“《听闻集》云”—“既知听闻胜利,须起勇猛、断覆器等过,而为听闻。”)2、说者之规则(第10讲,出自《略论》卷一“《俱舍》云:‘无染行法施,如经而宣说’。”—“诸余威仪,如律广明。”)3、完结时共作之规律(第11讲,出自《略论》卷一“于说听之诸善根”—“当知此于诸教授中最为殊胜前导。”)正论:本论建立修学之次第第一章:依止善知识为入道之根本第一节:善知识的选择及依止法的修习一、所依善知识之相(第11、12、13讲,出自《略论》卷一“于弟子身心中”—“复能将己法义,运入于所化有情心中。”)二、能依弟子之相。(第14讲,出自《略论》卷一“《四百颂》云:‘质直、具慧、求法义,是则名为听法器……”—“若不全,后当徐于求全之因,加功努力焉。”)1、意乐依止(第14、15、16讲,出自《略论》卷一“《宝炬陀罗尼经》云:‘信为前导有如母……”—“吾人参谒善知识时,应念此偈颂辞句,但将善财换为己名诵之。”)2、加行依止法(第17讲,出自《略论》卷一“《事师法五十颂》云:‘此何须繁说……”—“《本生经》云:‘报恩供养者,谓如教修行。’”)四、依止之胜利济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大纲3(第17、18讲,出自《略论》卷一“由如法依止善知识故,得近佛位”—“胜利之大如是也。”)五、不依止之过患(第18讲,出自《略论》卷一“若不如法依师,此世易为病扰。”—“故于一切能感苦果之因,悉应断之。”)六、总明其义。(第18讲,出自《略论》卷一“须知,共所称许之喇嘛瑜伽教授者”—“诚能如是,不久当如常啼菩萨,及求善知识无厌足之善财矣。”)第二节、略示修法(第19讲)一、加行时应如何(第20、21、22、23、24、25讲,出自《略论》卷一“金洲大师所传加行六法,谓:……”—“摧伏一切内外障难,须以猛利欲乐,多次祈求焉。”)二、正行应如何1、总说修法(第25、26讲,出自《略论》卷一“所谓修道者,即于善所缘,如欲而能令心安住之谓也。”—“须具足正念正知而修习之。”)2、修习依止法(第26讲,出自《略论》卷一“先修依止之胜利,及不依止之过患。”—“如前所引经说,乃至心中恭敬未生起之间,而修习之。”)三、于完结时应如何(第26讲,出自《略论》卷一“所积诸善,由普贤行愿。”—“皆能息灭也”。)四、于未修中间应如何(第27讲,出自《略论》卷一“礼拜、经行、念诵等等,虽有多门。”—“复应于止观易生之四因,善修习之。”)1、守护根门(第27讲,出自《略论》卷一“谓依于根尘生六识已。”—“莫令生起。”)2、正知而行(第27讲,出自《略论》卷一“如《入行论》云:……”—“须依正所了知之应作不应作而行。”)3、于食知量(第27讲,出自《略论》卷一“改正过多过少违量而食之串习”—“非为肥骄傲,但欲任持身。”)4、悎寤瑜伽(第28、29讲,出自《略论》卷一“勤行悎寤瑜伽。”—“自此段起,济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大纲4乃至修观,勿论修习何种所缘行相,于一切处皆应加入焉。”)(第29、30讲,出自《略论》卷一“《庄严经论》云:……”—“,即多种经中所赞之厌离心是。”)第二章:于有暇身劝受心要第一节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一、何为暇满人身(第31、32讲,出自《略论》卷一“《摄功德宝》云:……”—“此五,是属于他人所有之法缘,故谓之他圆满也。”)二、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第32、33讲,出自《略论》卷一“若不起一为究竟利乐故”—“则如既至宝洲,空手而返,岂不哀哉。”)三、思惟人身难得(第33、34讲,出自《略论》卷一“《戒经》云:……”—“故应勉焉。”)第二节、三士道的建立及生起决定一、三士道的前导(第35、36讲,出自《略论》卷二“一切佛陀,从初发心”—“复取安住善趣方便无错乱者。”)二、道次第引导之义(第37讲,出自《略论》卷二“如是虽说士夫有三”—“然欲发起彼心……如是所说胜利,略有二种,谓权时及究竟胜利也。”)三、道次第引导之相(第38、39、40讲,出自《略论》卷二“初中复有不堕恶道如……”—“故《菩提道次第》亦作如是引导也。”)四、道次第建立之原理(第40讲,出自《略论》卷二“谓若下中士夫诸法品类”—“佛说此方便,如梯之渐次。”)五、回溯道次第修行的理路(第41讲,通说)第三章:与下士道共修心之次第第一节:念死无常济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大纲5一、不念死之过患(第42讲,出自《略论》卷二“今后当死之一念,虽尽人皆有”—“为亲非亲故,而造种种罪”)二、念死之胜利(第43讲,出自《略论》卷二“若生一真实念死之心”—“心起决定解而修习之。”)一、发何种念死心(第43讲,出自《略论》卷二“若以亲等当离而生怖者”—“死时追悔热恼而已。”)四、修念死之法1、思惟定死(第44讲,出自《略论》卷二“任所受何身,所住何地,随在何时,皆为死王所坏”—“本生经云:‘噫嘻世间惑,匪坚不可乐,此夜开花会,亦当成念境。”)2、思惟死无定期(第44讲,出自《略论》卷二“今日以后,百年以前,死王必来”—“如是我亦不免,数数思之。”)3、思惟死时,除佛法外,余者无益(第45讲,出自《略论》卷二“于此生命,有情无情之损害甚多。”—“其余法类,亦当如是了知。”)第二节:念三恶趣苦一、思惟恶趣苦的意义(第46讲,出自《略论》卷二“如是决定速死,此生无暇。”—“然于未来当受之苦,亦应如是思。”)二、思惟地狱苦1、思惟大有情地狱苦(第46、47讲,出自《略论》卷二“由此地下越三万二千瑜缮那下,有等活狱”—“此如《俱舍》及《本地分》中详说也。”)2、思惟近边地狱苦(第47讲,出自《略论》卷二“彼八地狱,各有四岸四门”—“则当于尔许时不能得出也”)3、思惟寒冰地狱苦(第48讲,出自《略论》卷二“于八大有情地狱平面,相距万瑜缮那处。”—“名较前前者为二十倍之递增云。”)4、思惟孤独地狱苦济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大纲6(第48讲,出自《略论》卷二“孤独地狱者”—“纵微少恶行,亦应尽其功力,勉励莫使有染。”)三、思惟傍生苦(第48讲,出自《略论》卷二“诸傍生中,其力强者而凌其弱”—“谓寿长者,可至一劫,短则无定耳。”)二、思惟饿鬼苦(第48讲,出自《略论》卷二“诸上品悭吝者,生饿鬼中”—“尔时于所应作及不应作,取舍之处心无力矣。”)第三节:皈依三宝一、皈依之因(第49讲,出自《略论》卷二“总论皈依之因”—“故应励力修此二因。”)二、思惟皈依境之殊胜1、抉择应皈依之境(第49讲,出自《略论》卷二“如《百五十颂》赞云:‘谁于一切恶……”—“《皈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求解脱所依。’”)2、明可皈依之相(第49、50讲,出自《略论》卷二“须自己解脱一切怖畏”—“然以内因至诚皈依之心不生,则唯是其苦矣。”)(念诵《心匙》)三、皈依之法如何1、知三宝功德(第51、52、53讲,出自《略论》卷二“念佛相好”—“是摄正法经义。”)2、知三宝差别(第54讲,出自《略论》卷二“如《摄抉择》中所言,由知三宝互差别已而皈依之。”)3、自誓皈依三宝(第54讲,出自《略论》卷二“誓以佛为所皈依之大师,法之涅盘为正修行,僧则为皈依之行伴。”)4、不说有余皈依处(第55讲,出自《略论》卷二“了知内外之大师、教法、学徒等之胜劣已”—“其非遍智宗,以过坏其心,彼心既坏乱,不见无过佛”)四、皈依后应学之次第1、各别学处(第55、56讲,出自《略论》卷二“《涅盘经》云:‘若皈依三宝……”—“《三昧王经》云:‘造作如是业,当得如是果。’”)2、共同学处济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大纲7(第56、57、58讲,出自《略论》卷二“随念三宝功德者”—“并不违越所受学处,斯为最要也。。”)*58讲传授:《归依仪规》第四节:深信业果一、思惟业果总相1、业决定之理(第59、60讲,出自《略论》卷三“谓诸异生及圣者”—“赞为一切白法之根本也”)*59讲:业力通说2、业增长广大(第60讲,出自《略论》卷三“由小善业能生甚大乐果。”—“如谷实成熟。”)3、业不作不得(第60讲,出自《略论》卷三“若于感受苦乐之因”—“亦须集其一分也。”)4、业作已不失(第60讲,出自《略论》卷三“诸作善不善业者”—“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二、十不善业道(第61讲,出自《略论》卷三“如是已知苦乐因果各各决定”—“当知一切恶趣之异名也。”)1、杀生(第61讲,出自《略论》卷三“此中杀生之事者”—“死在己先也。”)2、盗业(第61讲,出自《略论》卷三“不与取之事者”—“使杀者即生根本罪也。”)3、邪淫(第61讲,出自《略论》卷三“邪淫之事有四”—“究竟者,两两交会。”)4、妄语(第61讲,出自《略论》卷三“妄语之事有二”—“离间,恶口,亦同之。”)5、离间语(第62讲,出自《略论》卷三“离间语之事者”—“究竟者,离济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大纲8间之语,他了解也。”)6、粗恶语(第62讲,出自《略论》卷三“粗恶语之事者”—“彼解其义也。”)7、绮语(第62讲,出自《略论》卷三“绮语之事者”—“究竟者,说绮语竟也。”)8、贪(第62讲,出自《略论》卷三“贪心之事者”—“愿当属我也。”)9、嗔(第62讲,出自《略论》卷三“心之事及想与烦恼”—“究竟者,决定为打等之事。”)10、邪见(第62讲,出自《略论》卷三“邪见之事者,实有之事也。”—“贪心等三者,是业道而非业也。”)三、依不善业论业果轻重1、依《本地分》说六种业果轻重(第63讲,出自《略论》卷三“本地分中说,六种业重”—“分之为二则成五也。”)2、依四门力大说业果轻重(第63讲,出自《略论》卷三“田者,罪福之田也。”—“施与供佛皆莫救。”)四、十不善业果报差别1、异熟果(第64讲,出自《略论》卷三“十恶业道,一一依于大中小之三毒而有三品也。”—“小中二果,其说相反。”)2、等流果(第64讲,出自《略论》卷三“出恶趣已,虽生人中”—“贪瞋愚痴,三者增上。”)3、增上果(第64讲,出自《略论》卷三“杀生者,能感外器世间所有饮食药果等”—“渐见隐没等。”)五、依十不善业说十善业(第64讲,出自《略论》卷三“白业者,于杀生、不与取、欲邪行中”—“反不善业而配之,如理应知。”)六、业的种类1、引满之差别(第64讲,出自《略论》卷三“乐趣引业为善”—“满业亦有善与济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大纲9不善业二种,共为四句也。”)2、定不定受差别(第65讲,出自《略论》卷三“定受者,谓故思而作及积聚也。”—“未积聚者,梦所作等十业也。”)3、决定受差别(第65讲,出自《略论》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