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德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八讲德育考核要求1识记:德育的含义;德育的原则与方法;德育过程及其基本规律;我国德育的内容。2领会: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能根据规律与原则分析德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3、通过本章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方法:重点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第一节德育的概述一、德育的概念(一)德育的本质:研究德育规律首先要弄清德育的概念。德育的概念如果含混不清,就会在德育实践上造成混乱。我国古代对“德”和“育”是分别加以解释,这体现在《说文解字》等书中。当时“德”的基本涵义是指人的合乎道的思想行为,即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社会规范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育”的基本涵义是指培养人的品德,即培养人的善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至于“德”和“育”二字连用最早是什么时候,尚需考察。我国古代还没有明确用“德育”这个概念。当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输入我国之后,才开始明确使用德育这一概念。如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改造》一书中,就明确使用了“德育”这一概念。在外国教育史上,比较长的时间内是将德育等同于教育的概念。如德国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这里很明显的是把教育与德育等同起来,反映了赫尔巴特十分重视德育的思想。我国解放以来相当一段时期对德育概念的表述不很规范。有的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有的说德育即道德教育。这些表述都没有充分揭示德育的本质。德育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简言之,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二)对德育概念的理解1、德育的实质是育德。德育的“德”是指品德。狭义的品德是指道德品质,广义的品德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等。因此德育即品德教育。品德的社会内容是社会的思想道德、社会规范。因此德育即思想道德教育。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可见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活动,是促进个体的德性社会化的活动。德育的目的在于育德,这是德育区别于智育、体育、美育的主要标志。推动个体品德社会化活动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同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推动教育者不断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因此教育者将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个体品德的活动,即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就是德育的本质特征。德育的实质就是育德,培养人的品德。如果失去培养人的品德这一本质属性,就不能称它为德育了。我们把德育与智育比较一下就可以更好理解德育的本质特征。智育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致力于分清真假,解决科学真理观的问题。德育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社会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展他们分辨善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的问题。可见,德育就是育德,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2、德育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影响或手段(主要是德育内容)三者是德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凭借德育方法传递和掌握德育内容的活动,即凭借德育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活动。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活动是指教育者实施教育,传授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活动。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活动是指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自我品德修养,发展自己的品德的活动。在德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作用和活动是有本质区别,不能相互代替。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活动制约主导着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活动,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活动是德育活动的主体活动。但是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如果离开其中任何一方,德育就不存在了。比如学校德育,如果离开教师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或离开学生接受教师进行的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那还谈得上什么德育呢?如果二者都有,但互不联系,未形成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也不能称其为德育。因为教师的施教传道活动未作用于学生的品德,不可能产生任何德育效果。如果学生未同教师的施教传道活动相联系,未接受品德教育,那也不是德育过程中的受教修养活动,而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生的一种“自发活动”。可见我们指的德育一定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德育是一定包括这两方面的活动,而且这两方面的活动密切相联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对德育的成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师生关系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能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有利于德育目标任务的完成。如果师生关系不是平等合作关系,学生对教师有反感,教师讲的东西即便是真理,学生也不会接受。可见德育能否取得成效一般来说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德育影响和手段(主要是德育内容)也是德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的德育影响主要指德育内容,即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在我国要求受教育者掌握的思想道德规范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要求,反映受教育者发展的内在需要,使各种德育内容相互联系,并形成序列化。也就是说德育中的三因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影响和手段都要充分发挥作用,即教育者充分掌握思想道德规范,既能身体力行,也能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来组织德育活动。同时,受教育者能主动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并充分发挥主动作用,这时德育的内部特殊矛盾才能发生和解决,才能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受教育者的品德才能形成和发展。二、当代青少年思想的特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年龄特征,一是时代特点。年龄特征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时代特点则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思想特点。1、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年龄特征:青少年他们的身心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趋向成熟时期,他们的知识增长迅猛,智力提高很快,他们的思想发展有显著特点,思想迅速过渡,青少年处于由童年向成人急剧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品德具有过渡性:思想逐步涉世,青少年学生随着身心的急剧发燕尾服、趋向成熟,义往的迅速扩大,社会化的加速,逐步涉猎人世;易于冲动,青少年精旺盛,认识敏锐,对事敏感,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2、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时代特点:要求民族振兴,但急于求成;愿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但不善于作符合实际的选择;注重求知,但不注意全面发展;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但缺乏组织纪律观念;追求美好生活,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三、新时期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1、举国关注的民心工程4、齐抓共管的社会工程2、着眼未来的希望工程5、协调推进的系统工程3、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6、振兴中华的世纪工程四、德育的任务和内容1、德育的任务:(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2、德育的内容: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我们要注重德育的现实性。这就是说,现阶段的学校德育要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等需要,应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基本地要求,应当教育学生普遍遵循、切实做到,并养成相应的品德。二是我们也要讲德育的理想性。这就是说,我们的德育也要注重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前进的历史运动,认真宣传、提倡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精神,鼓励先进青年去自勉、力行和为之奋斗。总之前者是现实的、基础的、要求普遍遵循的,后者则是理想的、提高的,鼓励先进分子去力行的。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五、教改中的德育问题*一是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青少年的实际。这方面包括目前道德标准高深的理论远离了青少年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青少年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道德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处在分离状态。二是道德教育的过程脱离青少年的主体。包括传统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青少年出发,而是把青少年作为被塑造的客体,这样造成与目前青少年主体的核心价值相背离,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三是道德教育的形式脱离社会及青少年的现实。目前学校主要是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青少年之间、青少年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青少年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四是道德教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行为已完全社会化,使学生在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那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第二节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的实质中小学德育过程的实质是教育者将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即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等德育手段,组织教育性活动和交往,并通过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内部矛盾运动,将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形成其完整的品德结构,以便把受教育者个体纳入到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道德等实际关系中去,既与他人、社会和自然达成一致,又促进社会向前发展。因此,中小学德育过程既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道德的传递过程,也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道德的继承过程和发展过程;既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道德的个体化、个性化过程,也是受教育者个体在思想道德方面的社会化、阶级化、民族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受教育者个体不断接受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所要求的品德,成为能适应和参与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政治经济生活、思想文化生活、伦理道德生活和创造新的社会生活,合乎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角色身分要求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学校德育来说,德育过程就是将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以便把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一代纳入到变革中的社会主义的现代中国的思想道德等实际关系中去。这是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现代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的个体化、个性化过程与传递过程、继承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或在思想道德方面不断中国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化的过程。总之,德育过程既是个体品德社会化或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个性化的过程;而个体品德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