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产业结构理论发展第一节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第三节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本章内容总结1产业结构的涵义有些人使用混乱广义涵义2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1历史背景2.2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3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3.1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3.2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第六章第一节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些人把它当作经济结构的含义来使用。在这种定义下产业结构的内涵十分广泛,既指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又指某产业内部的企业间关系结构;既包括产业的地区分布结构,也包括产业的所有制结构等。第六章第一节产业结构则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可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第六章第一节广义涵义本章则主要介绍狭义产业结构理论。本章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从三个层次来考察:①第一、二、三次产业构成;②三次产业各自的内部构成;③三次产业内部的行业构成,即产品结构。见图7-1第六章第一节狭义涵义第六章第一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种植业小麦玉米水稻图7-1产业结构的三个层次牧业林业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与一定的历史背景相联系。产业结构理论是人们将经济分析深入到产业结构层次,在进行“产业结构”分析和“产业结构政策”实践的探索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市场机制经济学的第一次危机总量调控经济学的第二次危机结构调控第六章第一节历史背景20世纪30~40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这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里昂惕夫和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等人。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包括里昂惕夫、库兹涅茨、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筱原三代平等人。第六章第一节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六章第一节赤松要的“雁行形态理论”市场进口出口国内生产时间库兹涅茨在他1941年的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一书中就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重要联系。里昂惕夫在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他的《1919-1929年美国经济结构》一书是产业结构理论的经典之作。第六章第一节库兹涅茨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条件》一书,通过对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劳动投入和总产出资料的整理和比较,总结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收人的提高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第六章第一节克拉克里昂惕夫在原来研究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更加深入研究。他于1953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和《投入产出经济学》两书,建立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包括投入产出分析法、投入产出模型和投入产出表等。第六章第一节里昂惕夫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了著名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型——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即整个经济由弱小的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与强大的传统农业部门所组成。经济的发展就是要扩大现代资本主义部门,缩小传统的农业部门。于1958年出版了《经济增长理论》一书,全面分析了影响经济发展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对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论述比较多,内容丰富,论述深刻。第六章第一节刘易斯赫希曼于1958年出版了对经济发展问题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经济发展战略》。他在这部著作中设计了一个不平衡增长的模型,突破了早期发展经济学家限于直接生产部门和基础设施部门发展次序的狭义论证,而代之以对国民经济计划制定是否应优先、重点发展某些部门的广义探讨。其中,“关联效应”理论和“最有效次序”理论,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析工具。第六章第一节赫希曼罗斯托在其著作《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中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提出经济成长是一个经济起飞和经济成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资本积累率在10%以上,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持续增长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正确选择和扶持发展主导产业,则是第二个基本条件。第六章第一节罗斯托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对产业结构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他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对外贸易中初级产品出口将会减少,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他的研究成果有《产业关联经济学》、《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等。第六章第一节钱纳里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过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把结构型变量引人需求方程式,并成功地论证了它在统计学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对进口替代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重点研究,在产业结构理论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他提出的霍夫曼比例和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影响力。第六章第一节霍夫曼产业结构理论以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联系方式为研究对象。技术经济联系主要是指按投入产出的技术矩阵关系划分的联系方式,例如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侧向关联等,量度指标相应为前向关联系数、后向关联系数等。此外还有按照各种数量比例关系划分的联系方式,例如资本占用关系、劳动力占用关系、产值比例关系、能耗比例关系、进出口比例关系、效益关系等,它们的量度指标相应为资本结构指标、就业结构指标(劳动力结构指标)、产出结构指标、能耗结构指标、进出口结构指标等。第六章第一节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第六章第一节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产业结构形成理论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理论产业结构效应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产业结构分析理论产业结构政策理论产业结构关联理论产业结构方法论1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内在联系主要原因2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工业化发展阶段主导产业转换过程三大产业内在变动产业结构演进顺序3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第六章第二节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经济增长是生产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生产结构的变化应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资本和劳动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增长。许多经济学家如克拉克、罗斯托和钱纳里等人对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因素都作过深入的研究,对丰富产业结构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研究都表明,产业结构的转变和人均收入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第六章第二节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库兹涅茨认为在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首要的问题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只有总量的高速增长才能导致结构的快速演变。没有总量足够的变化,结构变化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受到限制。罗斯托则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过程。现代经济增长根植于现代技术所提供的生产函数的累计扩散之中,这些发生在技术和组织中的变化只能从部门角度加以研究。他还把经济部门分解为主导增长部门即主导部门、辅助增长部门和派生增长部门,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种不同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第六章第二节不同学者的观点经济分工不断细化,产业部门不断增多,虽然大量的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这些要素总是要与具体行业和企业结合在一起,最终体现在特定产业部门之中,从而形成特定产业结构,如果产业结构较合理,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相适应,则资源配置效率高,就能保证总量的持续增长;反之,如果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即使出现高增长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科技投入的情况也类似。因此,经济资源投入与产出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状态。图7-2直观地显示了经济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效益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的变化状况。第六章第二节为什么结构因素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第六章第一节技术资金劳动力区域1区域2区域3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MNPOCTL资源投入量产出效益图7-2经济资源投入产出效益与产业结构变化关系前工业化时期:一产占主导地位,二产有一定发展,三产地位微乎其微。工业化初期:一产比重逐渐缩小;二产有较大发展并占主导;三产也有一定发展。工业化中期:工业重心由基础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转变,二产比重开始下降但仍居第一位,三产逐渐上升。工业化后期:二产比重继续下降,三产继续快速发展,比重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占有支配地位。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知识化成为主要特征。第六章第二节从工业化发展阶段来看农业为主导阶段:农业占绝对地位,二、三产业发展均很有限。轻纺工业为主导阶段:轻纺工业较快发展;农业发展速度有所下降;重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较慢。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阶段:农业比重已经很小;轻纺工业继续发展,但速度逐渐放慢;而以原料、燃料、动力、基础设施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首先得到较快发展,并逐渐取代轻纺工业成为主导产业。低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的阶段:传统型、技术要求不高的机械、钢铁、造船等低度加工型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其比重越来越大并成为主导产业。第六章第二节从主导产业转换过程来看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的阶段:高新技术大量应用,使技术要求较高的高附加值组装型重化工业有较快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第三产业为主导阶段:二产发展速度有所放缓,比重下降;但内部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仍有较快发展。整个二产内部结构变化较快,但比重已不占有主导地位。三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成为主导产业。信息产业为主导阶段:信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国际互联网普及,推动了信息业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第六章第二节从主导产业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一产为主导到二产为主导,再到三产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在一产内部,产业结构从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再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在二产内部,产业结构演进朝着轻纺工业-基础型重化工业-加工型重化工业方向发展。在三产内部,产业结构沿着传统型服务业-多元化服务业-现代型服务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方向演进。第六章第二节从三大产业内在变动来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产业结构的超前发展会加速一国经济发展,但有时也会带来一定后遗症。第六章第二节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来看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C·G·Clark)在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Petty)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统计论证,得出了一个结论即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伴随经济进步,劳动人口由农业向制造业,进而,由制造业向商业及服务业的移动。配第—克拉克定理无非是说出了生产要素中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随着经济发展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变化,但这非常简洁地证明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第六章第二节配第-克拉克定理在继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科林·克拉克提出其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S·Kuznets)对美国、日本、英国等13个国家多年产业结构变动情况,依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基准,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的不断下降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不断上升。这一结论不仅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