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城市化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着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城市化运动。现在中国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结构已经被彻底打破。城市化创造了巨大文明和收益,改变了中国人的前途和命运,也发生了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代价。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城市的概念与发展历程(一)城市的定义。城市由“城”和“市”组成。“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城”与“市”的互动交集成为城市。城市是与乡村相对应的人类居住区域,指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二)城市的发展历程城市发展由来已久。公元前3500年以前黄河中下游流域、两河流域就产生了城市。800—1800年中国城市发展世界领先。隋朝的洛阳、唐朝的长安宋朝的开封和杭州、明清的北京都曾经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古代农业社会的城市和工业革命以后产生的工商城市具有很大差异。二、城市化与社会发展(一)城市化的概念、内容与方式1、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城市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国民总人口的比重提高。2、城市化的内容——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生产城市化——生活城市化——文化城市化——政治城市化3、城市化的方式(1)按照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可以分为:A、内聚式城市化,吸纳周边和外部资源,属于城市内涵发展。B、外展式城市化,向外扩大边界,拓展功能,市场延伸,属于城市外延发展。(2)按照城市化的动力和主体,可以分为:A、市场主导型城市化方式;B、政府主导型城市化方式。(二)城市化何以必要?城市化的功能分析城市化的经济功能:城市化的社会功能:城市化的政治功能:城市化的文化功能:城市化的人本功能:城市化的生态功能:(三)城市化何以可能?城市化的条件分析工业化主导;农业支撑;农民流动政府政策市场机制。城市容纳吸纳力科技支持(四)城市化的发展阶段1、集中型城市化阶段。资源向城市高度聚集,城市人口激增。2、分散性城市化阶段。城市功能外展,资源外散,居住郊区化。3、逆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向小城镇和乡村乡回流。原因由于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生活成本增大等“城市病”。四、城市化的水平与现状城市化水平通常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量。城市人口增长的趋势是“缓增→剧增→减增”。城市化存在合理性问题。通常使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均衡性来评价。一般认为欧美国家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均衡,拉美城市化超越于工业化,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中国的城市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近年来城市化大大提速。按照居住人口统计的中国城市化率,2011年超过了50%,到2020年将超过60%。第二节城市化的道路和过程一、城市结构与规模扩张现有城市的结构是多样化的。如: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中心模型。城市规模的扩张包括人口、空间、资源、功能等要素的增长。扩张方式包括内涵式扩张、外延式扩张等等。二、城市化与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现代城市数量众多,结构多样,可以按照规模、功能、成因等标准进行类型划分。如按照产生原因和功能可以分为:资源开发型城市交通枢纽型城市政治中心城市工业生产型城市三、城市化与农村人口的城市流动农民市民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的原因是?城乡差距城市吸引吸纳力农村排斥力农民的人力资本社会网络政府政策第三节城市化与市民社会空间建构•一、城市物理空间的特征与问题(一)城市物理空间建构与人与自然关系变化城市物理空间即城市物质内容和物质存在形式。城市物质主要是人工制造物质,对于自然、土地、农村的依附性较弱,人与自然的关系疏远。城市物理空间的特征:物质密集物质形态立体化(二)城市物理空间问题土地紧缺空间狭小住房短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态失调二、城市社会关系空间(一)城市社会关系空间的形成和人际关系变化社会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城市中的人际关系形成多是学缘、业缘、事缘、姻缘性的。城市人之间绝大多数“陌生人”城市人的交往大都是角色互动,片面互动。(二)城市社会关系特征社会关系数量多,异质性强。工具性关系普遍临时性、间断性互动多个人独立自由性强•(三)城市社会关系空间造成的城市社会问题1、归属感缺失,心理疾患突出。2、越轨失范现象增多第三节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一、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物理空间和社会关系空间的结构布局进行设计城市物理空间是复杂系统,包括生产生活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建筑住房规范、公共设施规划等等。社会关系空间规划意义重大,但长期以来被忽视。二、城市规划的内容和方向•(一)城市规模。大中小城市协同并举,构建合理的城市群,形成功能互补的城市体系。•(二)道路与交通规划。地面,地下,空中网络化。•(三)住宅与公共空间。传统的单元住宅私密性好,但割裂了人际联系。应注重社区建设,密切人际关系。•住宅规划要抑制贫民区连片,限制富人区凸起,倡导贫富共居,防止穷人集群。三、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城乡关系的历史变迁传统农业社会中城市依附农村→近代社会中城乡分离→现代化初期城乡差距扩大→现代化后期城乡关系和谐(二)城乡关系一体化必要性城乡关系长期处于二元结构状态,当今开始促进城乡关系一体化发展。城乡关系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能够拉动经济增长,对于实现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也有重大意义(二)城乡关系一体化发展的概念与结构1、城乡一体化的概念界定城乡一体化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由原来的相互隔离与排斥的二元化状态向相互协同与融合的一体化状态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包括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共同性一体化和差异性一体化,并非城乡雷同化、同质化、一样化。【城乡之间的共同性一体化】:城乡在公民权利、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的均等化、同样化;【城乡之间的差异性一体化】:城乡之间在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文化习俗方面既相互差异、又相互补充,共生共荣。2、城乡一体化的系统结构城乡关系一体化的内涵结构城乡人口关系均衡化城乡经济关系协调化城乡政治关系平等化城乡文化关系共荣化城乡社会关系和谐化城乡生态关系互补化(三)城乡关系一体化发展的指标体系1、城乡公共物品均质2、城乡公共服务均享3、城乡社会保障均等4、农民市民权利平等5、工农业生产协调6、城乡生活等值7、城乡生态互补8、城乡人口均衡9、城乡收入相当10、城乡文化共荣(四)城乡关系一体化发展的理想目标模型如果对城乡一体化问题有兴趣,可以参阅王忠武发表的几篇论文: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三重建构机制,《学术月刊》2012年12期;论城乡关系一体化发展的系统结构与顶层设计,《理论学刊》2013年第4期;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模式与新型城市化的道路选择,《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本次课程结束,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教材——第七章民主化下次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