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学校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含义(一)德育的含义广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和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狭义: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二)学校德育的含义学校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二、德育的地位和功能(一)德育的地位1.德育的首要地位2.德育的主导地位——在德智体美等教育因素中,德育居于主导地位(二)德育的功能1.德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2.德育的个体功能1)德育的个体功能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2)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主要指的是对个体品德心理结构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德育对个体人格的这种促进功能即是所谓的德育着个体发展功能的实质。3)个体发展功能发挥应注意的问题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必须充分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否则就会阻抑这一功能的正常发挥品德发展实际上是人的文明化或社会化,因此通过必要的规范学习与价值学习,以形成一定的品德,乃是发挥个体发展功能的重要的内容3.德育的教育功能1)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2)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3)落实德育的教育功能必须注意的问题德育系统本身教育功能发挥的自觉意识的确立打破教育与教学,“人师”与“经师”的阻隔,使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复归于统一三、德育的任务及目标(一)德育的任务1.逐步提高学生辨别道德行为的能力2.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2(二)德育的目标1.学校德育的目标学校德育的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要求,亦即学生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2.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的成长规律,确定不同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把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3.小学阶段德育目标要求《小学德育纲要(试行)》主要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4.中学阶段德育目标要求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此基础上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四、德育的内容1.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和爱国主义教育2.思想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道德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5.遵纪守法教育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的教育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3五、德育课程(一)德育课程的设置1)小学1-2年级:品德与生活2)小学3-6年级:品德与社会3)初中:思想品德4)高中:思想政治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德育课程为综合课程,高中阶段采取模块设置的形式,力求体现课程的针对性(二)德育课程目标特点:全面性,基础性,序列性(三)德育课程内容1.生活化2.综合化3.生本性4.开放性4第七章学校德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含义(一)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二)构成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德育内容4.德育方法二、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1)区别目的不同:教学掌握人类认识成果为主,德育掌握一定社会道德规范为主任务不同:教学过程要解决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问题,德育过程要解决个人与社会,个人对客观世界态度问题依据不同:教学过程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德育过程依据学生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规律进行教学2)联系:二者目的一致,内容和活动相互渗透三、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1)区别:学校德育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品德进行培养和发展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则是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2)联系:德育只有遵循学生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二学生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四、德育过程的规律(一)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1)知即道德认识2)情即道德情感3)意即道德意志4)行即道德行为2.知、情、意、行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知到行转化过程中,情和意起调节作用。思想品德的形成,通常以知为开端,最终形成行为习惯。5(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2.德育过程中活动和贾汪的主要特点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五、德育过程的理论(一)中国的德育过程代表人物和学派1)孔子:学、思、习、行看成是道德修养过程的四个重要方面2)思孟学派系统化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步骤,并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出发,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于修身的道德修养过程3)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夸大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二)西方德育过程1)由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杜威提出了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力量,理智和情感三个方面的因素及其联系2)认知派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科尔伯格把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过程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并认为这些水平和阶段是顺序的意思3)新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论:班杜拉(三)马克思主义德育论1)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2)个体思想品德形成是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自发因素与自觉因素,内部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尤其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个体与教育集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交互作用的结果。3)内部道德环境的形成,是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6第七章学习德育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一、德育的原则(一)导向性原则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二)疏导原则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1)严要有度2)严要有方3)严要有恒4)尊重学生人格,充分信任学生5)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6)不能迁就学生(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1)“一分为二”看待学生2)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修养(五)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1)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六)因材施教原则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二、德育的途径和方法(一)德育的途径1.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2.社会实践活动1)社会生产劳动2)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3)社会调查,包括参观,访问,考察等3.课外,校外活动7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二)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1.德育方法的概念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2.常见的德育方法1)说理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实际锻炼法5)品德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3.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1)德育目标2)德育内容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8第七章学校德育补充点一、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二、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