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的分布情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蒙古人的分布情况1楼蒙古族是一个世界民族,在世界各地(主要是亚欧大陆)都散落着蒙古部族。大致分布情况如下: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属于蒙古语族的是卡尔梅克(Kalmyk或Kalmuk)人和布里亚特(Buryat)人,鞑靼人和图瓦人属突厥语族,但和蒙古有很大的联系。俄罗斯联邦境内的蒙古人只有卡尔梅克人和布里亚特人,总数不到一百万人。外蒙古总人口为261万7千多人(1999年7月),其中蒙古族占90%,为235万多人,其它为哈萨克族、汉族、俄罗斯族等。而中国境内的蒙古人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东北三省等地,人数达500万左右。所以说蒙古族的主体在中国。鄂尔多斯部“为猛隼之羽翼,为驾辇之护卫,为刚毅之明哲,将如山之白室,竭诚护卫者等等”这是蒙文文献《蒙古大黄册》一书中对鄂尔多斯万户的记载。鄂尔多斯一词,是古突劂语,意为汗的殿宇、陵寝之地。公元十四世纪,守护成吉思汗陵寝的卫士们,改自已“艾马克”(部)的名称,始称鄂尔多斯部,这里所谓“八白室”的护卫者,正是鄂尔多斯人。当初称他们是全蒙古六万户之一的鄂尔多斯万户。清天聪九年(一六三五年)鄂尔多斯部内附归清,各授札萨克,共六旗(后在雍正九年增设一旗,计七旗),所部六旗自为一盟,称伊克昭盟。察哈尔部关于“察哈尔”的词义,目前学术界有多种解释,据蒙文文献,“察哈尔”是古突劂语,意为“汗之宫殿的侍卫”。古代蒙古察哈尔部,原驻牧于阿尔泰山,强盛于明代时期,成为蒙古各部的中心,其汗为蒙古各部的“共主”,世袭蒙古汗位。明时,察哈尔本部分八个“爱马克”(部):敖汉、奈曼、苏尼特、乌珠穆沁,称岭南四察哈尔鄂托克(或爱马克,变亦即四部);主固特、布里雅特、阿刺齐特,称岭北四察哈尔鄂托克。统称察哈尔八部(鄂托克)万户(蒙古左翼三万户之一)。清朝皇帝又将察哈尔部蒙古以分散驻防等形式,迁居于全蒙古各地,因此蒙古九部以及兴安岭至天山的三十八旗,都有察哈尔部蒙古。2楼卫拉特部在中国汉文史籍中,对卫拉特,元代称为斡亦剌惕,明代称作瓦剌,清代又称为额鲁特或厄鲁特,一般则称之为卫拉特蒙古或西蒙古。它是蒙古民族的组成部分。卫拉特人最早居于叶尼塞河上游,以狩猎为生。十三世纪初归附成吉思汗,改营畜牧。十五世纪中叶形成了强大的卫拉特联盟,其首领也先汗(一四0七年至一四五四年)曾短期统一东西蒙古各部,建立卫拉特人统治的国家组织,势力范围东起兴安岭,西越阿尔泰山至巴尔喀什湖、葱岭,北起安卡拉河、贝加尔湖,南抵大漠,成为元朝灭亡(公元一三六八年)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最后一股强大势力,它对东方历史产生过不可忽略的影响。十六世纪以后,卫拉特联盟活动重心移到大西北(今新疆地区)。联盟中实力最强的准噶尔部,把其它部落统一了起来,建立强大政权,创制自己的文字,确定法律制度(卫拉特法典),改进放牧方法,经营农业种植和手工业,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发展制绒业、金属品制造业。当时准噶尔地区经济繁荣,人口增长。我国学术界认为,卫拉特史是蒙古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卫拉特历史,对于今天开发建设大西北具有启迪作用。据了解,国际学术界早已瞩目于卫拉特,把它视作蒙古学的一部分。苏联、日本、联邦德国的专家曾先后出版发表探索卫拉特历史之谜的专著和文章。一九七九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卫拉特史的研究也蓬勃兴起。七年来,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黑龙江、北京等地学者发表了三百余篇论文和一批专著,如《论四卫拉特联盟》、《卫拉特历史文献》、《准噶尔史略》、《准噶尔的历史与文物》以及有关卫拉特的史料摘编等书。西套蒙古族西套之名,由其位于河套之西而来。“贺兰山厄鲁特者,俗称阿拉山蒙古也,阿拉山即贺兰山亦名阿兰善山,皆语音之转,地在河套以西。”(《圣武记》卷三)西套蒙古族,原属新疆乌鲁木齐的硕特和青海和硕特部落。西套厄鲁特,其“始视为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七传至阿克萨噶勒泰”(《清史稿》藩部王)。元时为翰亦刺,后发展为名代瓦刺,清代的厄鲁特或卫拉特。明末,瓦刺分四大部: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部,“号四卫拉特,统称额鲁特”(《西域图志》卷首一)。四部之间虽“分牧而居”“部自为长”,却“以伊犁为会宗地”,结成松散的部落联盟,设有盟主,以调节四大部落之间的纠纷。从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中期,担任盟主的是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十七世纪初期,游牧于伊犁地区的准噶尔部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向邻近部落发动掠夺战争,迫使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五万余帐,离开塔尔巴哈召,于一六三0年左右逐步移牧于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下游。在一六三六年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率众至西套—这便是由新疆迁移西套的开始,距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拜巴噶斯死后,其弟“和硕特部的顾什汗始强大”。“顾什汗季子巴延阿布该阿玉什生子十六,其四人居青海,共和罗理等十二人亦牧套西是为二部分地之始。”(《圣武记》卷三)这便是由青海迁移西套的开始。和罗理,号巴图尔额尔克济农,即阿拉善旗的第一代祖先。准部噶尔丹与鄂齐尔图车臣汗的孙女阿奴结婚。当噶尔丹实力日渐强大后,于一六七七年杀害了鄂齐尔图车臣汗。西套厄鲁特即溃,或奔依达赖喇嘛,或被噶尔丹掠去(祁韵士:《皇朝藩都要略》)。和罗理率族属避居大草滩,庐帐万余,仍逐水草,游牧于近边。一六八六年(康熙二十五年),上书清朝请求牧地。一六九七年(康熙三十六年),清廷援内蒙古四十九旗之例,置旗偏佐领,赐印援扎萨克,封和罗理为多罗贝勒。这便是阿拉善旗的由来。阿拉善厄鲁特为特别旗,不设盟而直隶中央。一九二八年,阿拉善旗属宁夏省管理。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九日和平解放,先后归甘肃、宁夏管辖。一九五四年设蒙古族自治州。一九六一年阿旗划为阿左、阿右二旗。一九六九年阿左旗划归宁夏,阿右旗划归甘肃。一九七九年七月一日,二旗重归内蒙。同年十二月,国务院批准设阿拉善盟。由于多年在其驻牧地上生活,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其婚礼、年俗、熬奶茶和做奶制品的方式及包房的布置也与东部蒙古族不完全一样。阿拉善盟盟府所在地设在巴彦浩特。巴彦浩特旧名“定远营”,一七三0年建成,历来是阿拉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代西套阿拉善蒙古族,则用“富饶辽阔的阿拉善”,来赞美阿拉善草原。3楼青海蒙古族青海境内的蒙古族与内蒙古、新疆的蒙古族风俗习惯基本相同。但因长期与藏、汉、回、土等民族杂居,风俗习惯既有蒙古族的特点,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点。他们信奉藏传佛教,住传统的蒙古包,也有受藏族影响,住牛毛帐篷的。穿长大襟长袍,头戴毡帽或皮帽,腰束各色腰带,足穿长统靴。妇女头上梳长辫,脖子上戴金银、珠宝、珊瑚等首饰。蒙古族的饮食与藏族基本相同,喜食炒面和牛羊肉。用鲜牛奶和酥油晒「曲拉」,用马奶造酒,马奶酒芳香纯正,味道独特,是招待客人的佳品。在盛大喜庆的日子,按照传统习惯,把煮熟的整只羊摆到宴席上,作为最珍贵的食品敬奉长者或贵宾。蒙古族热情奔放,喜爱歌舞和文化活动,每年夏、秋季节,人们按照传统习惯,举行祭山活动,届时杀牛宰羊,喝酒唱歌,还要举行射箭打靶、赛马等活动。现在虽然不再举行祭山活动,但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那达慕大会,欢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赛马、摔角、射箭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蒙古族的祭海和祭俄博活动在青海颇有特色。这里的海是指青海湖。自从清朝有组织地召集青海一带的蒙古族头领们,到青海湖边祭海立碑时起,现在已经变成蒙古族牧民们自发的群众活动。每年到了农历7月25日,青海的蒙古牧民们就从很远的地方赶著牲畜,来到青海边,他们在湖边摆上供桌,把杀好的牛羊摆在供桌上,然後宣读祭祀青海湖的祭文,再向著滔滔湖水顶礼膜拜。最後大家争相抢割献祭用过的牛羊肉,人称「抢宴」,按照蒙古人的习惯,谁能最先抢到供肉,或者抢得多,就算是吉祥。祭海活动结束後还要进行摔角、赛马、射箭比赛。「俄博」是指草原上蒙古牧民用石头堆起高高的石堆。蒙古族牧民对俄博十分崇拜,凡是经过俄博的牧民,都要围著俄博转上几圈,再取来几块石头堆在俄博上,於是俄博越堆越高。事实上,俄博是茫茫草原上重要的方向标,有了俄博的指引,即使是在风沙弥漫的天气里,也不会迷失方向。祭俄博在每年的7月13-15日,是青海蒙古族牧民一年一度的草原盛会。祭俄博期间,牧民们聚集在高高的俄博边,听活佛和喇嘛念经、参加由喇嘛带领祭祀山神的祭典,祈度诵髿q岁平安。祭祀完毕,照例要举行赛马、摔角、射箭、唱歌、跳舞比赛。蒙古人也过春节,其风俗习惯与汉族没有多大差别,只是他们之间互赠送礼品。黑龙江蒙古族黑龙江省的蒙古族聚居在松嫩平原中部。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辽阔,河流纵横,水草丰美,是宜牧宜农的好地方。蒙古族在这里从事畜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洪熙年间,成吉思汗次弟哈布图哈撒尔的14世孙奎孟克塔斯哈喇就游牧在这里,15世纪中期,奎孟克塔斯哈喇的孙子爱嘎析产分牧来到嫩江东岸,以其分牧次序为四而称为杜尔伯特部(杜尔伯特,蒙语“四”之意)。千百年来,骠悍的蒙古族人民,在这“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肥美土地上生息繁衍。现在,全省蒙古族有9.6万多人,其中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就有3万多人,主要以牧业为主,或农牧结合。蒙古族古代信仰萨满教,16世纪改信格鲁派喇嘛教。建国后,蒙古族人民宗教观念逐渐淡薄,大批喇嘛还俗成家,现在信教的人已为数不多。蒙古族有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数来宝就是其中之一。它是说唱结合的艺术,一般由两个人表演,使用马头琴或四胡琴配乐。数来宝有固定的曲调,唱词是见景生情即兴创作,讲比喻、讲感情、讲辙口,妙趣横生。蒙古族由单一的牧业经济转入农牧业结合生产后,加之与汉族杂居,生活习俗有了很大变化。服饰,平时穿长袍的已不多,在节日、盛大集会、婚礼上穿长袍,扎腰带的还不少。饮食,过去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现以粮食为主,奶食为辅,喜欢饮红茶。云南蒙古族云南的蒙古族是公元1253年随忽必烈征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下级士兵后裔。现主要聚居在通海县杞麓湖沿岸,部分居住在文山州的马关县,少部分散居在文山、红河、思茅等地州的一些地区。云南蒙古族人民善于农耕和渔业,并从事划船运输和土木建筑。民间多崇拜能工巧匠,组织有鲁班会。妇女要套穿三件间衬,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为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显得格外别致美观。有团结互助风尚,至今上山砍柴、背柴仍然彼此互相帮助接应。云南的蒙古族为元朝初年随忽必烈征战遗留的后裔。云南有1.3万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现以农耕为主。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仍与蒙古族服饰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婚姻为一夫一妻制,丧葬行棺木土葬,信仰佛、道、土主、多神及鲁班,工匠中有鲁班会。他们喜欢的舞蹈叫“跳乐”,众人围成一圈,一边舞蹈,一边击掌高歌。隆重的节日为“那达慕”盛会。4楼喀尔喀蒙古蒙古国地处东北亚内陆,只有两个邻国:北邻俄罗斯联邦,南邻中华人民共和国。其边界长逾8千公里,蒙中4676.8公里,蒙俄3485公里。国土面积150万平方公里,北部茂密的森林与南部著名的戈壁滩形成鲜明的对照。整个大陆西南部高于东北部,梯次构成平坦的草原、高原和海拔一万三千英尺的高山,平均海拔1580公尺。在国土面积方面,蒙古国为亚洲第六大国,全球第十八大国。蒙古国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多风,年降雨量200-300毫米,气温偏低,平均-2.7°C。最冷月份一月,在-15°C至-35°C之间,北部可达-54°C。最热月份七月,月均气温25°C,南部沙漠可达41°C。蒙古国是由众多同属蒙古血统的不同部落所组成。唯一的例外是哈萨克人,他们属突厥血统,生活在蒙古西部的一些省份,拥有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信仰。蒙古最大的部落是柯尔克孜部落,还有Buryats、Dorbods、Zahchins、Harchins和其它很多操特殊蒙古方言的部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市(人口63万人),工商业中心有乌兰巴托、达尔汗、额尔敦特、乔巴山。官方语言为蒙古语,为90%以上人口所使用。主要外语为俄、英、德、日语。人口241万(1998年10月统计),其中15岁以下占40%,60岁以上占4%。1990年蒙古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