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内容第六章教学对象授课单位政治理论教研室授课教员批准人二O一六年九月教学提要教学目的: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提出,了解“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掌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熟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的提出历程,掌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科学内涵,掌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教学重难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意义3.大力发展科学技术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教学方法:历史回顾、对比分析、理论讲解、随堂讨论教学时间:4学时教学要求:阅读教材、集中精力听讲、认真思考教学保障:多媒体教室一间教学进程授课准备:1.准备教学课件,调试多媒体教学设备;2.接收学员;3.宣布教学提要。授课实施:报告词要准确、规范,且要素齐全、声音宏亮。宣布教学提要是明确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引起学员的重视。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搞清楚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我们党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制定了分“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第一节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是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前提。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从根本上回答了这一重大问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但是,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成功经验,也经历了严重失误和挫折。历史的经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是与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反复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逐步概括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之际,针对一些人因政策的调整而产生的困惑和疑虑,邓小平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他在总结我们过去2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鉴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多、生产力发展不够理想、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拉大的实际情况,《复兴之路》资料片导入强调:“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搞清楚这个问题。”他认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采取的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之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同时,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1985年,他深刻阐明了改革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指出改革“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1986年,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1990年,他又一次强调:“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在全面总结我国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集中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新的理论概括,是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反复思考、艰辛探索的结果。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三层含义: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生产力,是人类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但是,这一原则长期以来被人们排斥在社会主义本质之外,离开发展生产力而抽象谈论社会主义,误以为只有不断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提高公有制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对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则重视不够,甚至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因此,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深刻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不但应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而且应当继承先前社会的生产力成就,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率,从而为建立真正够格的社会主义奠定物质基础。发展生产力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发展生产力有赖于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旧的剥削制度,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生产力从旧的剥削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大地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虽然生产关系总体上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但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必须通过不断改革为生产力发展扫清障碍。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上区别于资本主义以及其他一切剥削制度的本质规定。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既有与先前社会相联系的生产力方面的规定,也有与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相区别的生产关系方面的规定。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以及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的显著标志。消灭剥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消灭剥削制度,二是消灭剥削现象。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在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剥削制度,但不等于可以立即消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的剥削现象。彻底消灭剥削,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这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两极分化,是指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向贫富两极积累,最终导致阶级分化。消除两极分化与消灭剥削是紧密联系的,剥削是两极分化的基础,而两极分化的发展又必然加深剥削、强化剥削。彻底消灭剥削,必须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基础,以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没有建立在高度发达生产力基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就不可能彻底消灭剥削,从而最终消除两极分化。也就是说,消灭剥削现象是一个历史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一蹴而就。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是为消灭剥削奠定物质基础。总之,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以及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要始终为之奋斗的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于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今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党的十八大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来说,社会主义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它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有很高的标准。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必须的阶段和必备的条件。以上三层含义有机联系,揭示了社会主义是一个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历史过程。没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基础,共同富裕就无法实现;离开了共同富裕这一目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就失去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也是一个受到生产力发展制约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引导的过程。要克服无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而单纯追求共同富裕的倾向,注重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不断朝向人们共同富裕目标迈进。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使用了“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五个动词,表明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动态的逐步实现过程。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状况来看,社会主义本质已基本体现,但在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前,剥削现象和贫富差距在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共同富裕的进程只能通过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逐步得到充分体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论断,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推进一步。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作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党的十八大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对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用新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为我们党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了行动指南。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我们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