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病毒性疾病已知鱼类的病毒病以及病原体病毒群病毒名称病名被侵袭的主要鱼类RNA弹性病毒属(Rhabdovirus)VHS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ViralHemorrhagicSepticemia)虹鳟IHN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InfrctinusHematopieticNecrosis虹鳟SVC病毒鲤春病毒病(SpingViremiaofCarp)鲤鱼SBI病毒鲤×炎病(SwimBladderInflammation)鲤鱼PFD病毒白斑狗鱼幼鱼的病毒病(PikeFryDisease)白斑狗鱼粘液病毒属(Myxovirus)EV-1;EV-2欧洲鳗鲡的病毒血症(ViremiaoftheEuropearEel欧洲鳗鲡大鳍鳞太阳鱼病毒孤儿病毒病大鳍鳞太阳鱼未定IPN病毒传染性肝胰腺坏死病(InfectionspamcreaticNecrosis)溪红点鲑,虹鳟EV-E鳗的病毒性肾脏病(ViralkidneyDiseaseofEel)鳗鲡疱疹病毒属(Herpesvirus)CCVD病毒斑点叉尾鮰的病毒病(Channelcatfishvirusdisease)斑点叉尾鮰鲑疱疹病毒(Herpesvirussalmonis)鲑科鱼的疱疹病毒病虹鳟,大麻哈鱼鲤痘病毒鲤的痘疮病(PoxDiseaseofCarp(Cyprinids))鲤鱼、金鱼、其他的鲤科鱼类2ICD病毒(Icosahedral)LD病毒淋巴囊肿病(LymphocystisDisease=LD)各种海水鱼以及淡水鱼PEN病毒鱼类红血球坏死症(PiscineErythrocyteNecrosis)大西洋鳕(Gadusmorhua)大西洋鲱(Clupeaharengus)草鱼出血病一、病原: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C.et.V.)是我国淡水养殖鱼的主要品种,其产量约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20%,但是草鱼病害多,以草鱼出血病(HemorrhageofGrassCarp)最重。从鱼苗到商品鱼的成活率仅仅为10~15%,当年和1足龄草鱼极易发病死亡,因此草鱼出血病是我国水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50年代,倪达书等已经注意到草鱼容易发生出血症状的鱼病。以后,1972年用分离病毒的方法从病鱼组织得到滤液感染草鱼,获得典型的出血病症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78)(1980)分离出一种病毒,暂时命名为草鱼疱疹病毒(HerpesvirusofGrassCarp),但是1983,1984根据病毒的形态和理化特性,更改为草鱼呼肠弧病毒(ReovirusofGrassCarp)以后又有报道,认为应该称为鱼呼肠弧病毒(FishReovirus)。90年,武汉病毒所,命名为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GrassCarpHemorrhageVirus)1989年,杭州大学生物研究所,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报道了以出血病病鱼组织的电镜研究中发现两种两个点颗粒,一种就是呼肠弧病毒,另外一种就是20~30nm大小的病毒,前者是双股RNA病毒,后者是单股RNA病毒,对照病毒的形态大小,初步鉴定为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l)病毒。电镜观察:1.大病毒颗粒——呼肠弧病毒呈现六角形,直径80nm,核心部分20nm主要存在肾上皮细胞,肾间质细胞,肠上皮细胞以及血管微血管的内皮细胞。2.小颗粒病毒——小RNA病毒科病毒呈六角形,约24nm,除存在于和大病毒颗粒相同的细胞内外,还发现在脾网状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健康草鱼分别注入呼肠弧病毒与小病毒颗粒的悬液后,25~30℃饲养,发生典型的草鱼出血病症状,并导致病鱼死亡。呼肠弧病毒组的死亡率平均为66.13%,小病毒颗粒组平均为64%。二、症状以及病理变化:出血病主要出现在1~2龄草鱼,主要症状是充血。病鱼体背发黑,离群独游在水面。病鱼的口腔,下颚、头顶部、眼眶周围、鳃盖、鳍条基部都表现为充血。3病鱼的皮肤剥落,肌肉显示点状或者块状充血,严重时候全身肌肉呈鲜红色。病鱼的内部器官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比较常见的是肠道出血,全肠或者局部因为充血呈现鲜红色,肠系膜和周围脂肪液常伴随有明显的点状充血,鳔壁以及胆囊常充满血丝。但是通常充血现象出现这种情况:肌肉充血严重时候,内脏以及体表充血较轻,相反:如果内脏充血特别严重时候,其他部位充血不明显。再者如果鳍基部,头部鳃盖,口腔等部位充血严重,其他部位内脏肌肉出血不明显。所以根据病鱼所表现的充血部位症状严重成都,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1、红肌肉型;2、红鳍红鳃盖型;3、肠炎型病理:1)小血管扩张充血,并广泛受损—坏死—出血—微血栓(耗去大量凝血因子)—出血更严重2)各组织器官的充血,出血——病鱼贫血,骨骼肌,肾,肝,肠严重出血的同时,组织细胞发生变性(颗粒变性,空泡变性,玻璃样变性等)——坏死根据杭州大学生物研究所,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于1989年的病原研究,呼肠弧病毒侵染致病的病鱼主要丝肠道出血,极少数肌肉出血,而小病毒侵染致病,主要是肌肉出血,也有部分出现“红肌肉”现象,肠炎型出血症状可能是由于两种不同的病毒病原所造成。造成出血症状主要是由于呼肠弧病毒与一种小病毒颗粒侵染草鱼血管与微血管的内皮细胞。三、流行情况:出血病主要是育种培育阶段,水温在27℃以上,尤其在夏季,初秋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常造成大批草鱼种死亡。水温降到25℃以下,病情就随着消失,所以此病主要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地方。四、防治方法:1)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在腹鳍附近1.5~2寸,0.1~0.2ml/尾3~5寸,0.3~0.5ml/尾最好在6~7月中旬夏花分塘时候进行。免疫力可保持14个月。2)灭活疫苗浸洗:氧气袋充氧气,夏花鱼放在盛有疫苗的0.5%的袋子里,鱼按250~300尾/L水,浸洗20~48小时,温度在20℃左右3)稻田培育草鱼种,3寸以上,300尾/亩4)其他见书二.传染性肝胰脏坏死病(InfectionsPancreaticNecrosis)1、历史:此病在欧洲,美国,日本相当普遍,在鱼类上第一个被分离出来的病毒就者IPN病毒。早在40年代,加拿大Mgonigal在加拿大东海岸研究了大西洋大麻哈鱼的这种病,他称它为传染性卡他性肠炎病(InfectionscatarrhalEntertis)。主要发生在小的大西洋大麻哈鱼,死亡时候,肾部浮肿,在肠道内有白色脓样物,当时认为它是传染性的,是由于能通过滤膜物质引起的,后被称为IPN病。4IPN病毒最先在美国Wolf从一种鲑鱼叫brooktrout分离得到的2、病原:1)属于Birnavirusgroup?含有双股RNA2)尺寸:55~75nm,为二十面体的病毒颗粒3)病毒较为稳定,在海水中,即使水温达到20℃,仍然能生存6个月,而在淡水也至少3个月,寿命较长,同时能生活在吃鱼的哺乳动物肠内。4)在大麻哈鱼上现有三种不同血清型:欧洲为:Ab型和SP型;美国为VR299型。值得注意是:Ab型在大麻哈鱼养殖种类还是野生种类上是相当普遍的,但是没有致病性。SP型具有很强的致病性5)能在多种细胞培养上生长a)RTG2,虹鳟性腺细胞是由于KenWolf在1900年建株的b)FHMc)Blue2CPE:细胞单层形成纤维状病灶,细胞失去纺锤形,细胞单层被破坏成条状孔6)对碱敏感:pH=11,侵染率仅仅为0.01%3、症状和病理变化:外部症状:1)游动失调,回转游动,体色发黑,眼球突出2)腹部膨胀,体色发黑,肛门红肿,后拖有一条线状粘液便,背鳍,尾鳍上部腐烂病理变化:胰脏组织坏死,胰腺被破坏;后期,所有被损害的胰脏器官发生纤维化,最后不能消化食物如果仅仅胰腺受到影响,那么周围的脂肪组织朗拂氏结正常小鱼上,常可见胰脏萎缩肠道中有白色的脓状物,这是由于被感染的肠上皮坏死脱落的结果4、流行情况:1)流行地区:在我国流行不广,因为鲑鳟鱼类养殖少(1986年山西某地引进日本鱼卵,没有经过检疫70天以下的鱼大批死亡达到90%以上,经过研究属于SP病毒株)而在养殖鲑鳟鱼类的国家是相当普遍的疾病,欧美日本等。2)被此病毒感染,一般情况下可造成60~80%的死亡率,也可对鱼类无影响,这主要取决于:a)病毒是否有致病性,Ab型病毒没有致病性,尽管被感染,但是不发病b)养殖鱼的池养管理:i.养殖密度下降,不会发生IPNii.鱼被感染Ab型或者SP型病毒,只要池养管理好,就不会发生此病c)有此病鱼看上去似乎健康,但是经过运输等其他刺激,突然会发生20~30%5死亡,这是可能这些鱼是带病毒状态受到刺激,抵抗力下降而发病。5、传染途径:1)可通过卵传给后代,卵孵化后,鱼种如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就会爆发此病2)在欧洲,美国从有些贝类上寄生虫等分离到像IPN病毒,这些贝类可能充当保虫寄主的角色3)可通过粪便进行传播6、诊断:1)通过观察CPE的变化2)进行组织病理观察,此病主要引起胰脏严重坏死等病变3)中和试验7、防治:同IHN,除了2)1)建立检疫制度2)爆发此病在10℃下,超过13℃可控制此病(但是如果温度下降又可产生暴发病)3)聚乙烯氯戊环酮碘剂用碘化物消毒鱼卵:30~35ppm,5分钟4)采用免疫的方法:注射,浸泡三.病毒性出血败血症(ViralHaemorrhagicSepficaernia,VHS)1、历史:此病是在虹鳟养殖场破坏性最大的疾病之一,仅在欧洲大陆有此报道,在英国美国还没有发现,主要由于这些国家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名字1954SchaperclausInfectionskidney+Livedegeneration1955/1956BesseInfectionsanaemiaperniciousanaemia1957KlingerNewtroutdisease1959RashussenEgtueddisease(commonstill)1962GhittinoRenalhypertrophy+infectionsliverdegeneration1963年由DIE命名为VHS。在1949年首次发现在丹麦一个村里的虹鳟鱼中,以该村命名为Egtred病,在丹麦1963年首次在鳟鱼单层细胞培养上分离出病毒,Egtred是一种弹状病毒。2、病原:1)是一种弹状病毒(Rhabdovirus)含有单股RNA2)尺寸180×60~70nm3)可在RTG2和FHM细胞株上生长,CPE:细胞变圆,最后从培养瓶上逐渐脱落4)在细胞上生长的pH范围很小,CPE仅仅在pH=7.6~7.8范围内能出现5)病毒在细胞上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4℃,一般生长温度范围为6~18℃,在14℃时CPE2~3天内出现6)不耐高温,45℃加热10分钟,侵染率仅仅为0.01~0.1%3、症状及病理变化:61)急性型:死亡率高,传播快,受感染的鲑鳟鱼类常常聚集在池塘一边,体色发黑,眼球突出,鳍,眼周围,鳃盖周围出现充血,鱼出现贫血2)慢性型:死亡率低,体色发黑,游动缓慢,两边的眼都出现眼凸,严重贫血,鳃苍白,并有浮肿,无充血现象3)神经型:患病鱼突然出现有游动极为奇怪的现象,水中旋转,上下翻转,时而挑出水面或者侧游,有些鱼类出现肾脏颜色变淡,浮肿。肾脏细胞空泡变性——核浓缩,溶解——局部性坏死;骨骼肌玻璃样变性——坏死4、疾病的传播:在此病爆发时,病毒可在脾脏,肾脏中分离到,1)有时候鱼似乎是健康的,但是经过运输搬动操作后,疾病会出现,这是由于鱼受到刺激后,抵抗力降低而造成的,所以隐形感染率的鱼常是这种病传播的原因2)病毒能在冰冻的鱼中生活很长时间。某些国家如英国没有此病,假如进口冰冻鲑鳟鱼常会带进这种疾病3)病毒可通过水体传播:上游养殖场发生此病,下游同样会出现此病4)病毒可附着在鱼卵的表面,而进行传播5、防治方法:1)建立检疫制度2)提高水温,18℃以上不会爆发此病3)用碘化物消毒鱼卵(有效碘浓度为8ppm,5分钟)鲤鳔炎病(SwimbladderinflammationofcypeinidsSBI)1、病原:1)弹状病毒(Rhabdoviruscarpio)RNA类型2)大小90~140nm,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