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三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留守儿童”•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自己的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给这些可怜的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遗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即“身心并重”,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心理适应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关键。第三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恩格尔(一)生理因素1、遗传因素许多遗传病存在智力缺陷。遗传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儿童期发育障碍和精神疾患,包括婴儿孤独症、儿童精神分裂症和儿童多动综合症等的发生和发展均与遗传有关。(一)生理因素•2、先天性非遗传因素(孕期状况)•孕妇的健康状况及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胎儿的心理健康,包括孕妇患病、用药、营养、情绪、烟酒、放射线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可引起胎儿畸形、智力低下,胎儿身体、大脑发育迟缓,使幼儿期出现行为问题。3、后天的脑损伤(1)出生时的状况婴儿出生时缺氧、损伤脑组织和早产、出生低体重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2)意外伤害和疾病如脑震荡、乙脑、流脑等均可影响幼儿的智力,诱发一系列的行为问题。(一)生理因素(一)生理因素4、感觉统合失调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也称为学习能力障碍。是指儿童无法把从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味觉器官、触觉器官以及方位、平衡觉器官前庭等处获得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以致影响大脑对上述信息的认知和判断。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就不能协调发展。表现:•1: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2:调皮任性,兴奋好动,容易违反课堂纪律。•3:语言发育迟缓,能长时间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4:害怕陌生的环境,过分依恋父母,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或过分紧张。•5:方向感差,动作协调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6:手眼协调差,不会系鞋带,扣纽扣,用筷子,手脚笨拙,手工能力差。7:胆小敏感,做事缩手缩脚,缺乏好奇心。原因:•1.生理原因(先天性的)•因早产或剖腹产造成幼儿压迫感不足,造成触觉失调。•因怀孕期间不正确的吃药和打针对幼儿造成的伤害。•2.环境及人为的原因(后天性的)•城市儿童生活都市化,现代家庭小型化;家长过分看重“第二课堂”等。致使学龄儿童的活动空间不断缩小,这种封闭的生活自然会使孩子接受外界感觉信息刺激的机会减少,产生感觉统合的失调也就在所难免。•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事事包办,导致儿童接受的信息不全面;幼儿从小缺少运动,孩子缺少父母的爱抚。矫正:•关键是让幼儿“动”起来,尽可能参加体育活动。(二)心理因素1、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无好坏之分。要采取更灵活的方法进行培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幼儿的潜能。2、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生理需要是最基本、最低层次的需要,更要注重幼儿的高层次的需要----心理需要。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良情绪。3、情绪:幼儿情绪正常,就会“身在福中要知福”,反之,就会有心理障碍。不良情绪是幼儿与他人交往和参与各种活动的障碍。4、自我意识:是个性组成的一部分,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幼儿使自己的行为适应环境的基本条件之一。自我评价不能过低或过高。如果到了一定的年龄,仍自我评价过高,就会阻碍个性的健全发展。自卑、自傲、自满自信、自爱、自尊、自主、自立、自觉、自律、自制(三)社会因素1、家庭:家庭是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是儿童生活的摇篮。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的本身的素质修养及对子女的养育态度等,对维护幼儿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养育态度一般可分为:①溺爱型:包办代替,百依百顺→依赖、懦弱、缺乏独立性,遇事紧张焦虑,任性霸道、缺乏自制力。②专制型:体罚责骂,剥夺合理需要,绝对服从→自卑、胆怯、畏缩、固执对抗心理。③放任型:放任、不关心→自信心差,成就感低、冷漠。④民主型:公平、合作、民主、引导、鼓励、支持→自信、独立、成就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强。2.幼儿园幼儿园是幼儿第一次较正规地步入集体生活环境。(1)幼儿从小家庭进入集体环境,会有很多不适应,如:①生活:吃、睡、穿、脱衣鞋(自理能力差)②情绪:不熟悉老师、同伴、环境(不安全感)③人际关系: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拿玩具,所以会出现争吵哭闹的现象。(不协调)④集体规则:纪律的约束,行为的约束等。(缺乏自制力)(2)师生关系:教师幼儿班级气氛:民主、热忱、欢迎。3、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刺激,如汽车尾气、网络、智能手机、噪音等。社会竞争力增强,社会期望高,使幼儿负担过重,造成心理压力。理解、尊重、宽容、友爱充分信任、乐意听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二、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3~6岁幼儿正处于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一)创设适宜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①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营造宽松的精神环境。②家长、教师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保持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二)开展心理咨询,加强保健措施。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开展健康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建立心理档案;普及科学喂养知识,实施计划免疫。(三)开展各项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有序)2、帮助幼儿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满足合理的需要,不妥协,开放式活动,合理的宣泄方式)3、帮助幼儿学习社会交往技能。(移情教育、合作、分享、自我评价)4、性教育。(“两性别优势互补教育”)◎健康的性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不会因为自己的性别差异而自卑。(2)幼儿偶尔玩弄生殖器时,可分散或吸引其注意力。(3)当幼儿提出有关性问题时,不必感到尴尬,自然、合理、简单回答。(4)淡化固有的性别框架,充分发挥个性。(四)密切家园协作,增强教育合力。重视家庭环境的教育和影响,密切家园协作至关重要。家园教育一致,保持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面向全体,个别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生活,家庭、社会要关注和参与。保教结合,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