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讲魏晋南北隋唐史※【时空定位】三国: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266年亡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蜀,263年亡222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280年亡230年,孙权派卫温浮海至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古文献中最早纪录)两晋:266年,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西晋,统一中国;316年匈奴攻破长安俘晋愍帝,晋亡317年,司马睿在东南地区建康建东晋;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建立的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这一时期称为“东晋十六国”南北朝: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晋帝立宋,后又经齐、梁、陈,合称南朝(刘宋、萧梁、萧齐、陈)439年,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又被北齐、北周取代隋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隋,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605——610年,隋炀帝于开通大运河618年,贵族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开始贞观之治;后历经武则天时代、唐玄宗的开元盛世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由盛转衰,经济重心开始南移907年,节度使朱温称帝建后梁,此为五代十国之始【知识网络整合】一、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一)社会经济1、农业:①耕作技术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②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2、手工业:①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②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③民间手工业在此时遭受摧残。④其他:四川蜀锦;南方青瓷;建业、扬州造纸中心。3、中原人口第一次南迁高潮:两晋之际,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内迁(五胡内迁),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4、江南经济的发展:原因:①北方由于战乱,人口的大量南迁(南方相对稳定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充实劳动力,带来先进技术;②民族融合,加速当地经济发展;③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表现: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工商业发展,出现建康(南京)百万人口大城市。-2-5、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仅分配国家土地,不触动地主原有土地。与租调制相配合(隋唐后发展成为租庸调制)。保障农民土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出现,隋唐发展,武则天时,逐步破坏。6、社会经济特点:①(南方安定,北方战乱)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②(士族制的发展,佛教盛行)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③商品经济水平较低;④(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二)政治1、朝代更迭:①三国:魏、蜀、吴;②西晋的短期统一;③东晋十六国:南东晋,北方及西南十六国;④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2、九品中正制: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地方名人将本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品)、朝廷再按等任命的人才选拔制度。家世门第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出现“累世公卿”的现象。靠门第世袭为官的士族日益腐败,缺乏行政能力,到南朝时已经走向末路。3、魏晋南北朝时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先后握有实权。4、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②北魏早期汉化改革;③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④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改革:前期(冯太后听政):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②推行均田制;③设立三长制;④推行新的租调制。中后期(孝文帝主政以后)迁都洛阳:保障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实行汉制,移风易俗: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3)性质: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的封建化改革。(4)影响:意义:①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②促进了鲜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③推动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④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1)数学:南朝祖冲之,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千年);(2)农学: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地理学: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2、道教与佛教:(1)道教:①葛洪: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②陶弘景(南朝萧梁):(吸收佛教教义、封建等级观)丰富道教教义,建立道教的神仙体系。(2)佛教的传播: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战乱时期南北方均快速发展。(3)儒学发展出现危机。3、唯物论思想家:范缜著《神灭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在神存,形亡神灭。4、诗歌:①“建安文学”:曹操、王粲、蔡文姬。②东晋陶渊明。③新乐府(民歌)盛行:北方民歌慷慨激昂(如《敕勒歌》、《木兰辞》)。南方民歌缠绵婉转(《采桑度》)。5、书法: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原因:①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思考同时,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自我表达的理想形式;②笔墨纸张的改进;③代表“二王”:“书圣”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王献之。6、绘画:①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②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理论,擅长画人物(《女史箴图》、《洛神赋图》)。7、雕刻: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敦煌莫高窟开始出现。-3-二、隋朝(581年——618年)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①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隋,长安,隋文帝。②统一:589年,派杨广(炀帝)灭陈,统一南北。2、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①兴建两都:宇文恺主持;隋文帝-大兴城(长安东南);隋炀帝-东京洛阳。②开通运河。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很大作用。(三点:涿郡、洛阳、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流域:海、黄、淮、江、钱)3、制度:(1)科举制:隋文帝设不同科目举荐人才,隋炀帝设立进士科,以试策取士,标志科举制形成;(2)租庸调制:在租调制基础上设立庸(纳绢代役);(3)三省六部制:隋朝正式建立三省六部制。三、唐朝(618年——907年)(一)经济1、农业:①曲辕犁出现,犁评可调节深浅,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②筒车:借助水力灌溉。2、手工业:①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②纺织业:出现缂丝技艺,“通经断纬”;还吸收波斯风格。3、商业:(1)内贸:①隋唐时期,都市商业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②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2)外贸:①丝绸、瓷器:远销欧洲、非洲;②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司;③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4、都市:(1)兴起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2)长安特点:①空间:“坊”(居民区)“市”(商业区)分开。②时间: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③管理:设市令或市长,严格管理。(3)表现:唐代出现长安、洛阳等大都市,后期则有了“扬一益二”的说法。4、南迁与江南的发展:①唐中期后安史之乱,黄河流域再次遭受大破坏,北方人口涌入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②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农工商及都会加速发展,逐渐超过北方。5、制度:租庸调制:(1)含义:①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②户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③庸(代役):服徭役期限内,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2)背景:①隋唐都经历了战乱,建立初期,社会生产需要恢复发展,农民也迫切需要土地和劳动时间。②条件:封建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能够实行均田制。(3)进步作用:①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赋役负担,垦田数量增加;②政府赋税收入得到保障;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二)政治1、盛世:①现象:汉前期(文景之治、汉武帝)、唐前期(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清前期(康乾盛世)。②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矛盾相对缓和,民族和睦,文化昌盛等。③出现原因:吸收前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历史);统治者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全面发展(主观);几代统治者的共同努力而造就(积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社会环境);人民的辛勤劳动与建设(物质基础);科技的进步、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生产力);民族、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沟通等等。2、完善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负责决策;②门下省负责审-4-议;③尚书省负责执行;④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特点:相权分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皇权加强;(3)意义:①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善了中央集权;②相互牵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③政治制度的创新,为后代沿用。(宰相是泛称,包括权力、地位相当于丞相但称谓不同的其他官员,而丞相是正式的官称。)3、科举制:唐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意义: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门阀士族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②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③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4、谏议制度: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这就是谏议制度。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到宋代还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5、藩镇割据:唐朝中叶又遭遇了长达八年(755—763)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755—763)后,唐分封安史降将和平叛将领为节度使。节度使所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权力不断膨胀,他们管辖一方,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割据一方。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三)文化1、三教合一:①儒、道、佛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②唐代韩愈等提出复兴儒学,应对佛、道的挑战,他们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丰富和更新儒学体系。2、科技:(1)四大发明:①印刷术:隋唐出现雕版印刷;②火药:炼丹家发明,最早见于唐初孙思邈著的《丹经》,唐末用于军事。③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2)唐代僧一行:创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3、唐诗:(1)繁荣条件: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②国家的统一、国力的强盛和经济的繁荣,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南北方交流、民族间的交流、中外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2)代表人物:①初唐:王勃、陈子昂。②盛唐:山水诗:孟浩然、王维;边塞诗:高适、岑参;杰出代表:“诗仙”李白、“诗圣”杜甫。③中唐:白居易。④晚唐:杜牧、李商隐(小李杜)。4、艺术:(1)书法新高峰:①狂放不羁的草书:张旭、怀素,后世誉为“颠张狂素”;②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后世誉“颜筋柳骨”;③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2)绘画:代表作有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莫高窟璧画盛极一时。(3)戏曲:唐代宫廷中设有“梨园”。(4)雕塑:莫高窟(甘肃敦煌鸣沙山,开始于前秦,历时一千多年,直到宋元,以隋唐作品为多;佛像、壁画为主)。(四)其他1、民族:①突厥:唐前期,大败东突厥和西突厥,在西域先后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②回纥:唐玄宗时,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时,助唐平叛,后与之和亲,8世纪后期,改为回鹘,9世纪中期,瓦解,西迁(至今新疆,是维吾尔族祖先;至今甘肃,是裕固族祖先;至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