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组胺受体拮抗剂及抗过敏和抗溃疡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组胺受体拮抗剂及抗过敏和抗溃疡药(一)名词解释1.奥美拉唑循环(OmelazoleCycle)答:指奥美拉唑在口服吸收后,并不能直接产生质子泵的抑制作用,须经复杂的代谢转化生成活性形式后,才发挥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奥美拉唑为一前体药物,口服后在十二指肠吸收,因其具有弱碱性,可选择性得聚集在胃壁细胞的酸性环境中。进入胃壁细胞后,在氢离子的催化下,发生斯迈尔斯重排形成“螺环形式”,再进一步依次转化成“次磺酸活性形式”、“次磺酰胺活性形式”。研究发现,次磺酰胺活性形式是奥美拉唑的活性代谢物,它可与H+/K+-ATP酶的巯基相结合并形成二硫键的共价键即酶-抑制剂复合物,使H+/K+-ATP酶失活,产生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此复合物在产生长时间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后,可被体内的谷胱甘肽等含巯基的化合物所复活,经再一次的斯迈尔斯重排形成硫醚化合物,再经肝脏的氧化代谢重新转化成奥美拉唑,继续发挥质子泵的抑制作用。2.H2受体拮抗剂(H2-ReceptorAntagonist)答:指具有阻断组胺分子与受体亲和,从而防止组胺对受体的激动效应,并能产生抗过敏作用的药物。例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3.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Inhibitor)答:又称作H+/K+-ATP酶抑制剂。具体指能够与该酶发生不可逆的共价键结合,抑制H+/K+-ATP酶催化下的ATP水解,并使H+离子输出受阻,产生胃酸分泌抑制作用的药物。(二)问答题1.在非镇静性的H1受体拮抗剂中,哪个属于三环类的代表性药物?写出其中英文名称、结构式,并写出其活性代谢物的中英文名称、结构式及生物学特点。答:在非镇静性的H1受体拮抗剂中,属于三环类的代表性药物是氯雷他定,它的英文名称、结构式及活性代谢物的中英文名称、结构式如下:地氯雷他定(Desloratadine)生物学特点是对H1受体的选择性更强,毒副作用更轻。2.依据经典H1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简要说明手性中心对活性的影响。答:在经典H1受体拮抗剂的分子结构中,可在苄位或叔氨基的α位形成手性中心。当手性中心位于苄位时,两对映异构体之间活性大小差异明显,一般S-体的活性大于R-体。当手性中心位于叔氨基的α位时,两对映异构体之间活性大小基本相等。3.简述H2受体拮抗剂的发现和结构改造过程。答:由组胺出发,首先将伯氨基改变成胍基,发现其在小剂量时有组胺H2受体的激动作用,大剂量时则有拮抗作用;后将胍基改变成异硫脲基,激动作用有所减小,拮抗作用有所增强;在认识到组胺在生理pH条件下NH2可得到氢质子形成H3N+即离子化,为此欲制得H2受体拮抗剂应降低氮原子的电子云密度,为此延长侧链至3碳,以减少咪唑环对末端氮原子的给电子能力,得到化合物仍有一定的激动作用;当将3碳链末端的胍基改变成甲基硫脲后,侧链末端已不呈碱性,虽拮抗作用较弱,但已无激动作用;再延长侧链至4碳,得到布立马胺,可选择性地作用于H2受体,曾用于临床,但口服无效;当用氰胍基代替甲基硫脲基时,获得西咪替丁,从而找到了临床有效、毒副作用较小、选择性的H2受体拮抗剂。4.简述质子泵抑制剂的发现和结构改造过程。答:早在1972年,在筛选抗病毒药时,发现吡啶硫代乙酰胺(1)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但存在肝脏毒性。依据以往药物结构改造的经验,推测毒性的产生与硫代甲酰氨基有关。后制得化合物(2),仍保持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后将(2)的硫醚氧化成亚砜,同时在咪唑环上并合苯环得到替莫拉唑(3),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明显加强,但存在抑制甲状腺对碘摄取的副作用;在对(3)的吡啶环和苯并咪唑环引入不同取代基的结构改造过程中,于1977年首先得到了吡考拉唑(4),抑制甲状腺对碘摄取的副作用已经消失;在吡考拉唑等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进一步结构改造得到奥美拉唑。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