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病毒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病毒学(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第一节呼吸道病毒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据统计,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病毒引起。一、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是反复流行最为频繁和引起流感全球流行的重要病原体。(一)生物学性状流感病毒呈球形或丝状,球形直径80-120nm,有包膜,单链分片段的RNA病毒。流感病毒的电镜照片流感病毒的结构1.核心:分节段的(-)SSRNA核蛋白(NP)RNA多聚酶基质蛋白(M蛋白):脂质双分子层具型特异性,作为分型依据2、包膜: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易变异,作为分亚型依据12435678PB2PB1RNPRNAM2M1NAHA分节段的(-)SSRNAPARNA多聚酶核糖核蛋白(RNP)流感病毒的内部结构核衣壳病毒分片段的RNA,结合有核蛋白(NP)以及与复制和转录有关的三种依赖RNA的RNA多聚酶蛋白。呈螺旋对称。基质蛋白(M蛋白)覆盖在核衣壳外面,M蛋白抗原性稳定,也具有型特异性。外膜来自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膜。流感病毒的表面结构血凝素(HA)柱状,为三聚体,它基本上以相同的间距覆盖了病毒的全部表面神经氨酸酶(NA)四个亚单位组成的四聚体,并不平均分布在病毒表面,而是聚合成群。流感病毒的分型与抗原变异分型据RNP和M蛋白抗原性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再区分为若干亚型(H1~H15、N1~N9)乙型、丙型至今未发现亚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及其与流行的关系。抗原漂移因HA或NA的点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抗原转换因HA或NA的大幅度变异造成,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抵抗力不耐热,对干燥、乙醚、甲醛和乳酸等敏感。致病性与免疫致病性:传染源-------病人或病毒携带者致病机理-(病毒不入血)病毒-----呼吸道-----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全身中毒症状局部粘膜上皮炎症对同型病毒有牢固免疫力免疫物质为sIgA及中和抗体(IgG、IgM)免疫性:常见症状发热畏寒肌肉酸痛出汗咳嗽鼻塞咽痛头痛厌食乏力“流行性感冒”它主要发生在深秋、冬天和早春季节。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群受到感染。流感的防治药物治疗盐酸金刚烷氨、干扰素滴鼻、板兰根、大青叶接种疫苗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病毒表面抗原疫苗减毒活疫苗二、冠状病毒截至2003年6月4日,全球累计SARS报告病例8402例,中国大陆和香港共7077例,加拿大216例,新加坡206例。三、其他呼吸道病毒(副粘病毒)(一)麻疹病毒麻疹病毒是麻疹的病原体。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四季都可发生,但冬春季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光,结膜炎、鼻炎、咳嗽是三个主要的前驱症状。麻疹本身可自愈,但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而导致死亡。人是麻疹病毒的自然宿主急性期患者为传染源通过飞沫或鼻腔分泌物传播麻疹的临床表现潜伏期约10~12天体温略高、咳嗽、流涕、好打喷嚏及泪眼,症状持续3~5天体温突然升高(达到40~40.5C),口颊粘膜出现柯氏斑,随后出现红色斑丘疹,从耳部开始,2~3天后遍及全身4天后消退,脱屑柯氏斑麻疹的并发症呼吸道最为常见,如肺炎、肺结核消化道腹泻、阑尾炎或盲肠炎营养失调神经中枢系统----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二)腮腺炎病毒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有包膜,单链RNA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免疫力牢固预防以隔离患者为主。可用减毒活疫苗传播方式病毒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咳嗽、喷嚏甚至说话都可传播病毒学龄儿童为易感人群出现症状前2~3天及症状消失后9天仍有传染性致病性潜伏期2~3周在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内增殖入血,出现病毒血症病毒随血侵入腮腺及其它器官病程1~2周,主要症状为腮腺肿大,但约30%的感染无症状并发症有睾丸炎、卵巢炎及病毒性脑炎第二节肝炎病毒1.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也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2.目前已知:甲、乙、丙、丁、戊、已、庚及TTV型肝炎,在我国均有发生,其中尤以甲、乙、丙、戊4个型别的流行情况严重。3.仅乙肝病毒携带者以达1.2亿之多。可以说,病毒性肝炎是对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甲型肝炎病毒与戊型肝炎病毒由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乙型与丙型.丁型肝炎病毒主要由输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而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可致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及肝癌相关。丁型肝炎病毒为一种缺陷病毒一、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Avirus,HAV)(一)HAV的生物学性状属小RNA病毒科,直径27nm,无包膜呈20面立体对称外面为一独立外壳,内含一个单链RNA分子HAV的电镜照片(1973)HAV的结构HAV的致病性粪-口途径传播口咽部或唾液腺中早期增殖肠道与局部淋巴结中大量增殖入血并形成病毒血症肝脏为最终靶器官(病毒直接损伤或免疫病理作用)通过胆汁随粪便排出体外HAV的免疫性HAV只存在单一的抗原抗体系统,即HAVAg和抗-HAV无论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均能诱生出高效价抗-HAV抗-HAVIgM阳性是甲肝的确诊依据IgM型抗体在感染后仅持续存于3-6个月IgG型抗体则可存在多年HAV的其他生物学特性抵抗力比肠道病毒更耐热,60℃1h不被灭活,100oC5分钟可灭活对乙醚、酸处理(pH3)均有抵抗力氯消毒、紫外线照射、福尔马林处理均可破坏其传染性传染源:为甲肝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粪-口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等传播常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面积流行常见症状流感样症状厌食恶心黄疸(眼部及皮肤呈黄色)尿黄腹痛乏力微生物学检查感染早期可检测血清中的抗-HAVIgM流行病学调查可检测抗-HAVIgG对已接种甲肝疫苗者检测抗-HAV抗体直接检测抗原或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毒RNA甲肝的防治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急性期病人所有废弃物及日常用水均需严格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水产品不宜生吃水果蔬菜要洗干净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HBV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估计全世界乙型肝炎患者及无症状HBV携带者有2亿之多,我国约1.2亿。乙型肝炎转为慢性的多,部分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无症状携带者多,传染源难以控制。电镜下的HBVDane颗粒是HBV完整颗粒,具有感染性.核心:DNA和DNA多聚酶。双层衣壳内衣壳:含核心抗原外衣壳:含表面抗原HBV的小球形颗粒是病毒在装配过程中过剩的外衣壳,其表面含有HBV表面抗原,是不完整的病毒颗粒,不具传染性HBV的管形颗粒由小球形颗粒串联而成HBV的抗原组成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表面抗原(HBsAg)存在于三型颗粒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分亚型(adr,adw,ayr,ayw)HBsAg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中和抗体(抗HBs),具有防御HBV感染的作用,前S1、前S2抗原(PreS1、PreS2)是附加在HBsAg前的抗原决定基,具有吸附肝细胞受体的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PreS1和抗-PreS2核心抗原HBcAg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内衣壳不易在血液中检出可在感染的肝细胞表面存在刺激机体产生抗HBc(IgM、IgG)抗HBc,为非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HBV在体内复制的重要指标高效价抗HBc-IgM表示HBV在体内复制增埴抗HBc-IgG表示曾感染过HBV或慢性期e抗原HBeAg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游离存在于血液中为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产生抗-HBe,是预后良好的征象HBV的其它生物学性状抵抗力抵抗力强于HAV对低温干燥紫外线耐受不被70%乙醇灭活100℃10分钟可灭活高压灭菌、环氧乙烷、0.5%过氧乙酸、3%漂白粉液可灭活之乙型肝炎传染源主要传染源是患者或HBsAg携带者传播途径血液及体液:输血、输血制品、输液、注射、手术、针刺、拔牙、共用剃刀或牙刷、皮肤粘膜损伤,不严格集体预防接种、文身等母婴传播:携带HBV的母亲可通过胎盘、分娩、哺乳等途径传染其婴儿。乙型肝炎的特点不同临床类型:隐性感染、抗原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肝炎我国约有40%-60%人群曾受到过HBV的感染表现急性乙肝的仅占0.1%-1%,亚临床30%-75%,慢性乙肝1%-5%,乙肝病毒携带7%-20%)急性乙肝如治疗不彻底,10%患者可转为慢性乙肝HBV的致病机制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损伤(为主)免疫复合物性的免疫损伤:肝外损伤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损伤: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免疫低下:HBsAg无症状携带者病毒变异:逃逸免疫HBV与原发性肝癌慢性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通过核酸杂交技术,已从肝癌细胞DNA中检出HBV的DNA。流行病学调查也证明HBsAg携带者发生肝癌的阳性率比非携带者高200余倍。研究表明,HBV可能是致癌的启动因子,经一系列过程后导致肝癌的发生。乙肝五项及HBVDNA的临床意义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分析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结果分析+----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大三阳”)+--++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阳”,传染性低)--+++既往感染恢复期--++-既往感染恢复期----+既往感染--+--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预防及免疫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严格筛查和管理供血员;严格消毒医疗器械、病人排泄物与血标本;隔离病人,推广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防止医源性传播。人工自动免疫:疫苗(血源性、基因工程)人工被动免疫:高效价人血清球蛋白(HBIg)对高危人群,如HBsAg阳性的配偶、新生婴儿、学龄前儿童、医务人员等应采取主动免疫母亲为HBsAg阳性或HBsAg、HBeAg双阳性的新生儿采用高效价HBIg合用疫苗乙型肝炎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方法。一般采用中医中药,广谱抗病毒药物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进行综合治疗。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的生物学性状40~60nm球形有包膜单正链RNAHC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播途径似HBV是引起输血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潜伏期:4-8周无症状HCV携带者和慢性丙肝者多见免疫力不牢固丙型肝炎的特点我国丙肝病毒携带者的比例在2%-5%随着年龄的增长,丙肝病毒携带率亦增高易感人群感染HCV后,慢性化的比例高达50%以上乙肝患者容易重叠HCV感染HCV的诊断及预防检查病毒RNA检测抗HCV因HCV免疫原性不强及变异,目前尚无可用疫苗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Dvirus,HDV)HDV是一种缺陷病毒由HBsAg构成其外壳HDV定位于肝细胞核内,在血液中由HBsAg包被,形成35-37nm颗粒单负链环状RNAHDV的结构35-37nm球形颗粒;-ssRNA丁型肝炎的特点只能感染HBsAg阳性的病人我国丁肝感染率1.6%-5%,西南地区感染率高患者可不定期隔离,或隔离至肝功能正常,或HBsAg阴转。病原学检查为HDAg、抗HD及HDV-RNA,持续高滴度IgG型抗HD是慢性HDV感染的主要血清学标志。一旦乙肝患者感染了HDV,尤其是在慢性乙肝的基础上感染,容易发展成为重度慢性乙肝、重型肝炎,甚至肝硬化。微生物学检查及预防诊断为检测抗-HD检测HDV-RNA丁型肝炎传播途经与乙型肝炎相似。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似HBV。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virus,HEV)球形,无包膜直径32~34nm单正链RNA,两个血清型致病性及免疫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由胆汁经粪便排出体外对肝细胞的

1 / 9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