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考纲:•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读:1、孔子、老子的主张•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原因及各派主张•3、汉代新儒学的内容•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评价5年11考5年8考命题趋势•内容探究:高考命题中,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与强化,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仍是重点。三者结合命题可能性很大,难度偏大。•形式探究:命题方式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尤其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运用和理解;材料题也可能出现,多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与同时期的经济以及政治之间的内在关系入手设计题目。注意与时代热点、法国启蒙思想及西学东渐相结合。•热点追踪:构建和谐社会与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中国古代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复习时要引起足够重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那时,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这种官学合一的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由于只有官府有学,民间无学术,所以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士的阶层很早就出现了。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几与庶人相接。由于礼崩乐坏、宗法制松弛以至于瓦解,士失去了生活保障,除了六艺知识,已经一无所有,所以以传播文化与政治知识为主的私学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不仅培养出大批文化人,而且形成“不争轻重尊卑贵贱,而争于道”的文化理念。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思想•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有什么内在关系?•3、孔子“仁”的学说在当时不受重视的原因?•4、孔子死后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的原因?•5、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孔子的思想?(史论结合)•6、孔子与老子思想之比较?(注重从内容、影响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1)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走向崩溃。(3)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早就了一大批士人。(4)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有什么内在关系?“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忠恕正名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两者相互制约评价:(1)“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又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2)“礼”:他所提倡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他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孔子“仁”的学说在当时不受重视的原因•(1)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2)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孔子死后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的原因?•(1)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2)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孔子的思想?古为今用,批判继承•(1)孔子思想中大量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加以继承•①孔子强调“仁”“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②孔子思想中“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念、“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丰富博学的教育思想,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成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有用要素•例如孔子所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但“礼”作为一般的政治伦理规范,认识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容。孔子与老子思想之比较(1)政治方面:①孔子主张“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以德治国”;②老子主张“无为而治”。(2)哲学方面:①孔子思想缺乏哲学思辨,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强调关注现实社会;②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3)侧重点方面:①孔子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伦理道德;②老子更加侧重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4)地位:①孔子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大师的形象,被尊为“万世师表”,他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②老子作为道家开山鼻祖,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的形象,以宁静淡泊为要旨,向往自然也主张顺乎自然。教学方法教育原则(教学对象)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当仁不让于师例1(2012·海南高考)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本题考查儒家的仁政思想。仁政是指统治者施以恩惠,采取有利于取得民心的政治方略,即指仁慈的统治措施。题干中儒家经典强调统治者用礼、义、信来治理民众、获取民心,故属于仁政,答案为B项。民本是指以民为本,从百姓角度出发,故排除A项;C、D两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内涵,排除。B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备考视点•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史观角度:从文明传承角度看,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今天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有益成分,如民本思想、和谐观念、统一意识、义利观点,同时也应剔除其落后时代的如三纲五常、等级贵贱等内容。•热点角度:联系当今社会,注意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概念解析: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思想文化自由活跃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当时代表社会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2、形成原因结合必修一、二所学知识【考点解读】经济:政治:阶级:文化: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政治分裂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私学兴起荀子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孔子、老子、墨子的思想主张孟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景象,这种景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思考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提供条件C.周王室衰微,对思想控制不力D.封建政府大力提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考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说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2、通过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学习,谈谈对儒家民本思想的认识?•3、结合所学分析墨家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战国之后不受重视?•4、通过本课学习概括春秋战国出现的治国思想?•5、总结诸子百家中对立的观点?•6、诸子百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道德伦理政治思想人性论仁者爱人仁政仁义为政以德民贵君轻礼法并施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一、三者的思想不同是因为所处社会环境不同,三者所处社会环境逐渐恶化(孔子春秋、孟子战国中期、荀子战国晚期)二、三者道德伦理的核心都是“仁”,只是方法不同三、荀子处于战国晚期,社会环境恶化,仁——礼——法。通过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学习,谈谈对儒家民本思想的认识?(1)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表现: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中珍贵的历史遗产。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争权夺位和争财夺地此起彼伏。在争斗中,民众的向背往往起决定性作用。①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②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③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2)儒家“民本”思想与现代“以人为本”理念的本质区别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尽管如此,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评价:2.战国时期,一度被视为显学(WHY?)评价:3.战国以后,其思想不再受重视.(WHY?)①经济:战国中期统治者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①政治: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②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大量小生产者产生,墨家学派思想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②政治: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本课学习概括春秋战国出现的治国思想?霸道王道帝道(2012天津高考,节选)“性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概括史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背景?主张:①实行仁政;②无为而治;③强调法治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①政治: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②经济: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总结诸子百家中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①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②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人性上:①孟子主张“性本善”②荀子主张“性本恶”(3)人与自然:①荀子主张“制天命”②老子主张“顺自然”(4)人生态度:①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②道家主张“消极避世”(“逍遥、超脱”)诸子百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1.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2.庄子的天命观对我们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借鉴。3.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韩非主张的“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对今天“与时俱进”的借鉴。4.韩非重视法治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倡导“依法治国”的借鉴。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是哪一学派的观点?仁者爱人,民贵君轻万物虚无,祸福相倚兼爱非攻,节用尚俭以法为教,今必胜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儒家)整体把握“百家争鸣”荀子、韩非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1.(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C•2.(2014·上海单科·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道德经》•【考点】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孔孟之道•【解析】此段文字是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故A项正确;《庄子》是庄子的著作,属于道教,故B项错误;《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著作,属于法家,故C项错误;《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