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第十一章货币供给经济学院陈美华第十一章货币供给本章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居民、企业、商业银行、政府财政行为与货币供给*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是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货币供给主要研究由谁来提供货币、提供什么货币、怎样提供货币和提供多少货币等问题,从而引出了货币供给的主体、货币的口径与层次、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给的控制等诸多理论与实际问题.*货币供给量(moneyaggregate)一国经济中被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持有的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货币供给量是货币供给过程的结果,其源头是中央银行初始供给的基础货币,经过存款货币银行的业务活动可以出现数倍的货币扩张。*货币供给层次(strataofmoneysupply)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按不同统计口径划分为若干层次。各国一般以流动性为依据,以存款及其信用工具转化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为标准,对货币供给进行层次划分。第一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一、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与控制工具在典型的、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是由对两个环节的调控所构成:对基础货币的调控和对货币乘数的调控。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社会公众预算赤字外汇市场公开市场业务贴现贷款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现金与活期存款比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货币供给×=(一)公开市场业务与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通过购买或出售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用于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加或减少。具体来说:中央银行购入,增加流通中现金和银行的准备金;售出,减少流通中现金和银行的准备金。基础货币的变化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从中央银行来说,是较为机动的调控工具。(二)再贴现政策与货币供给货币当局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票据的行为,从而调节基础货币量。贴现率↑→商业银行借款成本↑→贷款数量↓再贴现政策是比较温和的调控手段。(三)调节法定准备率与货币供给*货币当局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商业银行一部分超额准备金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放款能力降低,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减少。*货币当局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放款能力增强,货币乘数变大,货币供应增加。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货币乘数↓→货币供应↓二、居民、企业、存款货币银行和政府财政行为与货币供给1.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居民行为主要影响:通货对活期存款的比率—简称通货比率C/D,通货比率与货币供应量负相关(1)财富效应与通货比率:反向变化(2)存款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与通货比率:反向变化(3)金融危机与通货比率:正向变化(4)非法经济活动与通货比率:正向变化2.企业行为与货币供给:影响贷款(1)经营的扩大与收缩。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如果主要依靠外源融资,表现为对贷款的需求,增加货币供应压力。(2)经营效益的高低。企业经营效益差,资金周转效率低,信贷资金占用时间长,增加了货币供应;反之,经营效益高,对货币供给压力小。3.存款货币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影响存款准备比率R/D变动超额准备金,影响货币乘数并与货币乘数成反比关系,对货币供给产生负相关关系。(1)成本收益动机。对准备金是否支付利息,以及利息的高低是决定存款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的主要因素(2)风险规避动机。商业银行为防止存款流出不确定性所可能造成的损失而采取保有超额准备金(3)决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行为动机也是成本收益动机4.政府财政收支与货币供应弥补财政赤字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货币供给:(1)增税弥补赤字:提高税率,加强征管,增加税收,对货币总量没有影响,但可能降低企业投资积极性,减少对贷款的需求,可能成为控制货币供给增长的因素;政府增税同时扩大投资,则不会影响货币供给。(2)增加基础货币弥补赤字:财政向央行透支、借款、直接发行债券财政具有发钞权或向央行透支,通过发行货币弥补赤字,直接增加基础货币。中央银行购买国债。无论从一级市场还是从二级市场购买,都增加货币供给量。国库直接向央行借款,与央行直接购买债券的效应相同。三、货币乘数公式的再说明1.B取决于中央银行根据货币供给的意向而对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的运用。同时,存款货币银行向央行的借款行为也对B起作用。2.C/D取决于居民、企业的持币行为。3.R/D是由法定准备率rd和超额准备率e两者构成,特别是其中的e,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企业行为既有力地作用于R/D,也间接影响B的形成。第二节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一、货币供给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的含义货币供给外生变量:货币供给这个变量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货币供给内生变量: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量是决定不了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二、争论的实质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问题三、争论的政策意义货币政策的有无效性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没有可控性货币政策可能无效。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具有可控性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四、国外学者的争论(一)外生货币供应论货币供给是可以被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1、代表人物:凯恩斯(1936);弗里德曼(1963);米什金(1998)等。2、主要依据: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可控性很强;同时对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3、政策意义:货币政策很重要(有效)。(二)内生货币供应论货币供给由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决定并影响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1、代表人物:托宾(1963、1976);萨缪尔森(1979)、琼·罗宾逊夫人(1982)等。2、主要依据:货币供给模型受众多主体行为影响,实际经济运行对货币供给有决定性作用;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影响巨大;中央银行受制于多方因素,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给。3、政策意义:货币政策难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中间指标应该选择利率。五、国内学者的观点(一)主张内生货币供应论的学者*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强;*现实经济运行中的内生性因素很强。(二)主张外生货币供应论的学者*从本源上说货币供给都是由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决定的,货币供给是完全可以控制的*我国的中央银行有足够的权威和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式中:C/D为通货──存款比率;R/D为准备──存款比率。DRDCDCRCDCBMmS1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C/D通货─存款比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公众的行为,但也受中央银行政策调整的影响。R/D准备─存款比率的大小特别是超额准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但中央银行对此有很大的影响力。B基础货币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行为,中央银行根据货币供给的意向,运用政策工具直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货币供给虽然不完全是外生的,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基本上是可控的。★★如果对上面的货币供给决定公式作更细致的划分,其基本结论仍是如此。m=Ms/B=(C+F+T+S)/C+(r+e)(F+T+S)=c+f+t+s/c+(r+e)(f+t+s)其中r=法定存款准备金;e=超额准备金比率;D=全部存款;F=活期存款;T=定期存款;S=储蓄存款;c=C/D=现金比率;f=F/D=活期比率;t=T/D=定期存款比率;s=S/D=储蓄存款比率。m=[c+f+t+s/c+(r+e)(f+t+s)]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扩展到7个:r(法定存款准备金)e(超额准备金比率)B(基础货币)c(C/D=现金比率)f(F/D=活期比率)t(T/D=定期存款比率)s(S/D=储蓄存款比率)小结:货币供应量既不完全是外生的,也不完全是内生的,而是由经济体系内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中央银行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货币供给可控性的现实分析基础货币B准备金流通中现金货币乘数m准备存款比率R/D通货存款比率C/D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中央银行决定可控发行可控影响与调控▲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具有强大的控制力。中央银行应该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调控责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在增强。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需要适时调整并不断提高调控能力。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