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一、期待视野(expectationhorizon)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姚斯(HasRobertJauss)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自身具有某种思维定向和先在结构,它包括伽达默尔所谓历史视界和个人视界两方面内涵:一方面,“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这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另一方面,读者以往的阅读记忆也积累了阅读经验,这两方面的融合就形成一代代读者的期待视野”。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一)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层次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1、文体期待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2、形象期待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演染。意蕴期待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二)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接受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三)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类型个人性期待视野是指一般读者在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期待视野集体性期待视野指专门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特殊读者所拥有的期待视野。二、接受动机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一)审美动机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即是读者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愉悦、心情畅快并使人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二)求知动机这是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活状态,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三)受教动机这是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受教动机影响一代人的书(四)批评动机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的专业工作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获得审美享受之外,会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五)借鉴动机这主要表现在作家,尤其是初学写作者的阅读过程中。这些读者,常常是为了模仿借鉴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的。因此,对于自己特别崇拜的作家及作品,他们往往会反复阅读,仔细揣摩,甚至摘录抄写,记忆背诵。三、接受心境(一)接受心境的形成原因现实生活生活中读者的情绪状态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从基本特征来看,文学接受心境三种情况欣悦心境是指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特有的振奋、欢快、乐观的情绪状态;抑郁心境是指主体迸人阅读活动时所特有的失意伤感、郁闷压抑的情绪状态;虚静心境则超脱于二者,其情绪状态呈现为冲淡平和、清静自然。心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与社会生活状况及个人境遇有关。诸如国家政治经济的昌盛、衰微或稳定、动乱;个人工作、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人际关系的和谐或恶化;家庭生活的和睦或失常,都会形成读者的某种情绪状态。其次,与读者的身体状况有关。如当疾病缠身、健康欠佳、疲劳过度时,往往会导致抑郁心境;而当精力旺盛、身体健壮时,则易形成欣悦心境等。第三,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比如乌云低垂、狂风淫雨时节,会使人郁闷不乐;艳阳丽日、春光明媚时节,会令人欢欣鼓舞。(二)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当读者处于欣悦的情绪状态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激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倔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作品,也有可能因心烦意乱而难以进人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真正体味到其中的奥妙。即使面对同一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一)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文本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二)文本内涵与隐含读者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三)选材与隐含读者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文本符号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一、填空、对话与兴味(一)填空、对话英加登:文学作品最终完成依靠读者去“填空”。伊瑟尔: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进行再创造。伽达默尔:作品意义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处于无限的对话之中。伽达默尔(Hans-GeorgeGadamer)以哲学解释学为基础,把艺术当做是真理得以显现的方式真前见、时间距离文本的解释活动是不同视域的融合,由于相异而向对方开放,进行平等对话效果历史(二)兴味兴:孔子“诗可以兴”宋人朱熹释为“感发志意”味:钟嵘《诗品序》“滋味说”“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读者借助自己的想像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完全的还原是不可能的,读者阅读的“第二文本”总是“第一文本”的种种异变。(一)异变二、还原与异变作品形象的异变情感的异变思想观念的异变思想观念的异变运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白鲸》超我自我本我白鲸“莫比迪克”达巴克船长亚哈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政治观念预定文化观念文化视野个人经验文学欣赏能力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二)异变与读者的期待视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26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解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三、理解与误解(一)正解与误解前理解:读者由于期待视野存在而对于作品先入为主的看法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对话”,相应者为正解,相悖者为误解(二)正误与反误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如历朝的文字狱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顺向相应逆向受挫读者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会因扩充和丰富了期待视野而欣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完全遇挫:某些过于晦涩的先锋诗、意识流小说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会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读者会借助于文本符号的导引,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使情感得以净化;会通过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妙,感受到“余音绕梁”的延留魅力。一、共鸣1、共鸣的含义: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2、共鸣产生的原因: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1)观念相通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思想观念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观念相通而产生共鸣。(2)情感经验相似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感经验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情感经验的相同或相似而产生的共鸣。(3)意志愿望相近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意志愿望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意志愿望的相近也会在读者那里产生的共鸣。(4)历史处境读者期待视野形成的特定历史处境如果与一定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状况有某种相通相类之处,也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共鸣《牡丹亭》中的戏文使黛玉心痛神痴,潸然泪下。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之后,许多青年读者如痴如狂。二、净化(一)净化界说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二)“净化”表现其一,读者可以进人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以维持心灵的平衡。其二,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憾,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勤务》诗,可劝薄妇淳。——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诗》净化三、领悟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人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领悟的两大特征第一,基于理解的体味。第二,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领悟题西林壁苏轼四、延留所谓延留,是文学接受进人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有余怒。——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延留本章小结思考问题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4.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5.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6.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