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64/T295—2004水稻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规程2004-07-06发布2004-07-06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64DB64/T××××—××××2前言为了全面推广应用水稻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便于基层农业、水利技术人员和广大灌区群众的操作应用,充分发挥该技术在我区水稻生产中的节水、增产效益。根据宁夏引黄灌区5年(1998年-2002年)多推广应用水稻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的实践,总结分析并结合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提出。本标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的附录B、C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河海大学、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宁红、彭世彰、张卫平、杨斌、李学明、尚中琳、侯峥、王学贤、周建强、孔刚、伏海中。本标准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归口。水稻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水稻本田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本规程适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除盐碱地以外和渗漏严重的水稻灌区。本规程中采用了目前宁夏水稻栽培实行的新技术,相应部分内容符合有关操作规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S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37—1999土工试验规程。3术语与定义下述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规程。DB64/T295—200423.1控制灌溉在水稻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灌水后田面不再建立明水层,根据水稻生理生态需水特点,以土壤含水率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实现水稻节水高产优质的灌溉新技术。3.2延迟性低温冷害在水稻返青期,日平均气温低于3℃且持续3d及以上,造成水稻返青及其生长发育的延迟性危害。3.3障碍性低温冷害在水稻拔节孕穗期,日平均气温低于17℃且持续3d及以上,造成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其颖花发育的障碍性危害。3.4土壤含水率土试样在105℃~110℃下烘到恒量时所失去的水质量和达到恒量后干土质量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3.5土壤饱和含水率土壤所有孔隙全部充满水分时的含水率。3.6土粒比重土在105℃~110℃温度下烘至恒值时的质量与同体积4℃时纯水质量之比值。3.7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土的重量。3.8返青期水稻秧苗移栽后,由于根系受伤,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减弱,根系发新根重新恢复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秧苗发新叶,有10%的稻株开始分蘖,这一时期称返青期。一般返青期5d—8d。3.9分蘖前期从返青期结束至50%秧苗有分蘖的分蘖初期。3.10分蘖中期从50%秧苗有分蘖至田间茎数达到设计穗数(主要由品种特性所决定)的1.1倍—1.2倍的分蘖时期。3.11分蘖后期田间茎数达到设计穗数的1.1倍—1.2倍以后的分蘖时期。DB64/T××××—××××43.12拔节孕穗前期从10%稻株拔节到80%的稻株拔节为止的生长时期。3.13拔节孕穗后期从80%的稻株拔节到10%的稻株出剑叶为止的生长时期。3.14抽穗开花期从10%的稻株抽穗到10%的稻穗中部籽粒开始灌浆为止的生长时期。3.15乳熟期从10%的稻穗中部籽粒灌浆到稻穗中部籽粒发黄为止的生长时期。3.16黄熟期从10%的稻穗中部籽粒发黄至收割的生长时期。3.17标准化旱育稀植精心培肥的秧田上,通过降低播量、严格控水旱育和低温练苗,培育出根系发达、矮壮敦实的旱秧;大田栽培以扩大行距减少穴苗数、浅插稀植为中心,以控氮、稳磷、加钾和增施有机肥为保证,运用节水控制灌溉技术进行灌溉的节本、高产、高效新技术。3.18全层施肥(底肥)把全生育期纯氮的80%和磷钾肥,结合插秧前稻田最后一次浅耕,全部施入土壤。3.19分蘖肥分蘖期间的追肥。3.20孕穗肥孕穗期间的追肥。3.21基本苗单位面积移栽的茎数。3.22茎蘖数主茎数和分蘖数之和。主茎是指最初由籽粒提供营养长出的茎叶;分蘖是指茎节叶腋内的腋芽发育而形成的茎叶。3.23上三叶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剑叶是指抽穗前长出的最后一片叶,倒二叶是指剑叶下的第一片叶,倒三叶是指剑叶下的第二片叶。3.24有效穗数(成穗数)水稻抽穗后的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包括主茎穗和分蘖穗。DB64/T295—200423.25每穗总粒数每穗总的颖花数,包括实粒和空秕粒的总数。3.26每穗结实粒数每穗灌浆饱满的颖花数,不包括空秕粒。3.27结实率每穗结实粒数与每穗总粒数的比率。3.28千粒重1000粒稻谷(灌浆饱满)标准含水量时的重量。3.29理论产量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相乘。3.30实收产量单位面积的稻谷的重量,折成标准含水量的重量。3.31田间水利用系数净灌水定额与末级固定渠道(农渠)灌入田间单位面积灌水量的比值。3.32灌溉水利用系数灌入田间的水量(或流量)与渠道引水总量(或流量)的比值。3.33渠系水利用系数末级固定渠道放出的总水量与渠首引入的总水量的比值。3.34渠道水利用系数该级渠道放入下级渠道水量(或流量)之和与该级渠道引入总水量(或流量)的比值。4水稻本田灌溉4.1本田整地与泡田4.1.1节水整地:缩小灌水面积、提高整地质量是节水的重要一环。灌水面积应控制在0.033hm2~0.053hm2以内;推行三旱整地,即旱旋耕、旱找平、旱打埂,田面高低差不超过2cm。泡田前先耕地晒垡,要求施足底肥和面肥,及时使用除草剂。4.1.2根据所选水稻品种的本田生长期要求,适时灌水泡田。泡田期灌水量为1050m3/hm2~1500m3/hm2。泡田2d~3d。4.1.3泡田水整地:移栽前放水泡田,有盐碱的田要适当加大水量。泡田后浅水浪田,使田面高低差不超过2cm。4.2水稻本田生长期灌水模式DB64/T××××—××××64.2.1秧苗移栽后,薄水促返青。田面水层深度低于10mm时灌水,灌水后田面保留30mm水层深度。遇雨可蓄存雨水但不能淹秧苗心。遇延迟性低温冷害天气,应灌水护苗。4.2.2在水稻分蘖前期,轻控促分蘖。在田面无水层、田表土壤稍有沉实、脚踏陷脚及粘脚时进行灌水;在入田水流至田块长度的80%时停止灌水,灌水后田面不再建立明水层。遇雨蓄存雨水不超过5d。4.2.3在水稻分蘖中期,中控促壮蘖。在田面沉实、土壤不粘脚、局部有细小裂缝时进行灌水。在入田水流至田块长度的80%时停止灌水,灌水后田面不建立明水层。遇雨排干田面积水。4.2.4在水稻分蘖后期,重控促转化。在田面脚踏不陷脚、可见1cm左右的裂缝时进行灌水。在入田水流至田块长度的80%时停止灌水,灌水后田面不建立明水层。遇雨及时排干田面积水。4.2.5在水稻拔节孕穗前期,壮杆促大穗。在田面沉实、脚踏有浅脚印时进行灌水。在入田水流至田块长度的80%时停止灌水,灌水后田面不建立明水层。遇雨蓄存雨水不超过5d。4.2.6在水稻拔节孕穗后期,促颖花发育,提高穗粒数。在田面沉实、无裂缝、脚踏不粘脚时进行灌水,在入田水流至田块长度的80%时停止灌水,灌水后田面不建立明水层。遇雨蓄存雨水不超过5d。遇障碍性低温冷害天气应及时灌水保温。4.2.7在水稻抽穗开花期,养根保叶提高结实率。在田面沉实、无裂缝、脚踏不粘脚时进行灌水,在入田水流至田块长度的80%时停止灌水,灌水后田面不建立明水层。遇雨蓄存雨水不超过5d。4.2.8在水稻乳熟期,养根保三叶、提高千粒重。在田面沉实、无裂缝、脚踏不粘脚、无脚印时进行灌水。在入田水流至田块长度的80%时停止灌水,灌水后田面不建立明水层。遇雨排干田面积水。4.2.9在水稻黄熟期,健叶青秆实谷、活棵收割。在引黄灌溉干渠停水前因地制宜适时适量灌水后,保持自然落干状态至收割,不再进行灌水。4.2.10在水稻生长各个生育阶段,应注意天气预报,遇雨延迟灌水或不灌水,合理利用雨水;遇低温冷害天气要及时灌水保温应对。4.3水稻本田生长期灌水间隔天数4.3.1以水稻各生育阶段相邻两次灌水间隔天数也可作为田间灌水的依据,灌水后田面水层标准或无明水层的要求同4.2.1~4.2.9。DB64/T295—200424.3.2返青期相邻两次灌水间隔天数为2d~3d。4.3.3分蘖前期相邻两次灌水间隔天数为3d~4d;分蘖中期相邻两次灌水间隔天数为4d~5d;分蘖后期相邻两次灌水间隔天数为5d~7d。4.3.4拔节孕穗期相邻两次灌水间隔天数为5d~6d。4.3.5抽穗开花期相邻两次灌水间隔天数为5d~6d。4.3.6乳熟期相邻两次灌水间隔天数为7d~10d。5水稻田间土壤水分控制与水分监测5.1水稻本田生长期田间土壤水分控制指标5.1.1返青期田间水层深度上限为30mm,下限为10mm。5.1.2分蘖前期稻田土壤水分上限为饱和含水率,下限为饱和含水率的80%。5.1.3分蘖中期稻田土壤水分上限为饱和含水率,下限为饱和含水率的70%。5.1.4分蘖后期稻田土壤水分上限为饱和含水率,下限为饱和含水率的60%。5.1.5拔节孕穗前期稻田土壤水分上限为饱和含水率,下限为饱和含水率的70%。5.1.6拔节孕穗后期稻田土壤水分上限为饱和含水率,下限为饱和含水率的80%。5.1.7抽穗开花期稻田土壤水分上限为饱和含水率,下限为饱和含水率的80%。5.1.8乳熟期稻田土壤水分上限为饱和含水率,下限为饱和含水率的70%。5.1.9黄熟期稻田土壤水分为自然落干状态。5.2水稻田间土壤水分监测5.2.1在水稻返青期,用水尺量测田面水层深度,监控水层变化,指导灌水。5.2.2在水稻分蘖期至乳熟期的各个生育阶段,除按4.2.1~4.2.10田间土壤表象判断土壤水分变化、指导灌水外,也可按5.2.3或5.2.4的方法在稻田无水层时进行土壤水分测定。然后,对照5.1.1~5.1.9土壤水分控制标准,指导各生育阶段灌水。5.2.3取土烘干法:在代表性田块实地取土后,进行室内烘干称重,确定土壤含水率。各生育阶段取土深度为:分蘖前期、中期、后期0~20cm;拔节孕穗前期、后期0~30cm;抽穗开花期0~40cm;乳熟期0~40cm。5.2.4介电常数法:常用仪器有Prb(土壤水分仪)、TDR(时域反射仪)、FDR(频域反射仪)等。在稻田进行移动式多点测定土壤含水率。各生育阶段仪器探头插入土层深度为:分蘖前、中、后期5cm和15cm,取两者的平均值;拔节孕穗前期、后期5cm、15cm和25cm,取三者的平均值;抽穗开花期和乳熟期均为5cm、15cm、25cm和35cm,取四者的平均值。DB64/T××××—××××86灌溉水量测定6.1选择有代表性田块安装田间量水、农渠口量水设施,对所有斗渠进行量水,完善并提高支渠量水技术。6.2田间入水口量水设施为梯形量水堰或无喉道量水堰。在安装梯形量水堰时,堰槛高于田面10cm左右,保证过堰水流为自由流。在安装无喉道量水堰时,为了便于计算,应尽可能将过堰水流设置为自由流。田间灌溉水量计算见附录A。6.3斗渠量水和农渠量水采用无喉道量水槽进行量测。无喉道量水槽结构尺寸的确定:量水槽喉道宽度W根据斗渠或农渠控制的灌溉面积及可能最大过水流量确定,槽长L根据量测精度要求,按喉道宽W和槽长L的比值等于0.3确定。进口段按1:3折角收缩,出口段以1:6折角扩散,进出口宽度相等。无喉道量水槽应安装在平直渠段,位置选择在渠口以下10m—15m处(斗渠为渠口以下15m处,农渠为渠口以下10m处)。为确保上下游渠道顺直,水流平稳,应对量水槽前后各10m长的渠段采用混凝土砌护治理。量水槽轴线与渠道轴线相吻合,各部位尺寸制作准确,安装时要确保槽壁垂直,槽底水平,确保量测精度。上游及下游水尺要分别安设在距进口和出口为槽长的1/9处,可直接设在侧墙壁上。6.4干、支渠口量水技术应在建筑物量水的基础上,进行自动化监测技术改造,实现灌区量水及配水的信息化。6.5在田间灌溉水量和各级渠道量水的基础上,确定田间水利用系数、各级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