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生物危害对野生动物的滥捕滥杀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逐渐消失第十四章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过分侵犯野生动物的领地和利用野生动物造成一些未知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一些烈性传染病病原体和生化材料也可能被恐怖分子利用制造生物武器,用于战争和破坏活动引进的外来物种一旦脱离人为控制,可能威胁生态平衡生命科学研究中使用的大量有机化学品、有毒试剂和供试品流入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进而影响生物界和人类自身依靠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生物体之间基因的转换与重组,可能带来潜在的、不可预见的危害和灾难第一节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一、生物安全的定义所谓生物安全(biosafety)一般指针对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同时可能造成的对自然界生态环境、动物和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危害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是国家安全问题的组成部分,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自然界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及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第一节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一、生物安全的定义在各学科领域中针对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广义狭义第一节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二、动物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问题实验动物的一些烈性传染病的流行和传播可造成大批动物的死亡,危及动物的健康;实验动物带有的一些人兽共患病病原微生物可感染人,危害人的健康。此外,用来做实验研究的野生动物也可能携带对人类产生严重威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动物实验过程中使用的一些有毒有害化学品、药品、消毒剂、杀虫剂、农药等,流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最终影响自然界和人类健康实验动物的皮毛及排泄物对某些过敏体质的人是致敏原,可引起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皮疹等由重组DNA技术发展形成的遗传工程细菌和动物可能造成以目前科学水平和知识所无法预见的危害第一节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三、生物安全的相关术语1.实验室生物安全(laboratorybiosafety)是指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实验室为避免各种生物危害而采取包括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配备必要的物理、生物防护设施和设备等综合措施。第一节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三、生物安全的相关术语2.生物安全实验室(biosafetylaboratory,BSL)是指专门从事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为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公众的危害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保证试验研究的科学性或保护被试验因子免受污染,通过防护屏障和管理措施,达到生物安全要求的生物实验室。四级生物安全水平第一节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三、生物安全的相关术语一级生物安全水平二级生物安全水平三级生物安全水平第一节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三、生物安全的相关术语3.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AnimalBiosafetyLaboratory,ABSL)将不同级别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进行动物试验研究,用于动物传染病或动物模型的临床诊断、治疗、预防,以及未知病原体的鉴定研究等工作,需要在相应级别的ABSL中进行,如一、二、三、四级病原微生物的动物实验应在ABSL-1、2、3、4中进行。第一节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三、生物安全的相关术语ABSL-1ABSL-2ABSL-3ABSL-4第一节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四、国内外生物安全的法规及标准(一)国外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规及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微生物学及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准则》欧洲经济共同体委员会指令93/88第一节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四、国内外生物安全的法规及标准(二)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规及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体样品采集、保藏、运输和使用规范》第一节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配套文件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配套文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输包装规范》《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批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四、国内外生物安全的法规及标准(二)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规及标准第一节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四、国内外生物安全的法规及标准(二)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规及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一、废弃物废弃垫料医疗及实验废弃物废液第二节实验动物生物危害的种类及控制第二节实验动物生物危害的种类及控制第二节实验动物生物危害的种类及控制二、动物粪便三、动物尸体四、野生动物和昆虫五、动物致敏原六、有害气体第三节动物饲养和实验人员的安全防护一、动物实验前人员的安全教育二、动物实验中的个人安全防护三、意外损伤的防护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第十四章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人畜共患病是指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和感染疾病,即人类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在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疾病。它是由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和蠕虫等病原体所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总称。狂犬病毒。1.狂犬病【病原体】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一、病毒性疾病患病动物如犬和猫是主要的传染来源。患病动物含有病毒的唾液经由咬伤、抓伤或其他伤口进入人体内。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对狂犬病毒易感。1.狂犬病【传播途径】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一、病毒性疾病(1)潜伏期(2)前驱期(3)兴奋期(4)昏迷期1.狂犬病【临床表现】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一、病毒性疾病对可疑动物应隔离,密切检疫观察2周以上。如2周内死亡,应取其脑组织送到地区疾病控制中心进行病理检查。动物尸体整体焚毁。人被动物咬伤后,伤口应立即彻底清洗,不包扎,并立即(24小时内)到防疫部门进行预防注射。一般在做犬类实验前,应给所有犬注射狂犬疫苗。在购入犬做实验时,注意从标准化犬场购入健康实验犬做实验,不买无健康保证的犬,以免对实验人员造成危害和影响实验结果。1.狂犬病【防治措施】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一、病毒性疾病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LCMV)病毒2.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原体】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一、病毒性疾病野小鼠是该病毒的天然宿主,可自然或实验室感染人人可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经皮肤、结膜、吸入或经口摄入病毒而感染。2.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传播途径】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一、病毒性疾病人感染该病毒后可引起人的无菌性脑膜炎或流感样症状,偶有严重的脑膜炎或脑膜脑脊髓炎,且大多预后良好,仅有极少数病例死亡。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动眼时疼痛、恶心、呕吐,部分表现为咽喉痛、畏光、咳、腹泻等。2.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临床表现】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一、病毒性疾病严格控制和防止野鼠、感染动物或被污染的移植物等引入实验室是防止发生本病的关键。及时做好动物群体的检疫有利于防止本病的发生。2.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防治措施】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一、病毒性疾病汉坦病毒3.流行性出血热【病原体】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一、病毒性疾病野生褐家鼠是本病的传染源和储存宿主。野生褐家鼠窜入动物饲养室是实验大鼠感染并在动物群内传播的重要原因。实验大鼠感染后可通过粪尿污染饲料垫料经消化道传播,亦可通过呼吸道以气溶胶形式传播。3.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一、病毒性疾病本病典型表现有: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退烧,但症状反而加重,继而出现低血压、休克、少尿、无尿及严重出血等症状。典型的出血热一般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五期经过。3.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一、病毒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对实验人员危害较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国内外已发生多次实验大鼠出血热感染事件,应引起高度重视。灭野鼠、防止野鼠进入实验室是防止本病感染实验鼠的主要措施。应从有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单位购买动物,定期血清学监测对于预防病毒在实验大鼠间传播及由实验大鼠传播给人是必要的方法之一。一旦发现感染鼠应及时扑杀,彻底消毒饲养室和笼具,清除被污染的血清和组织。实验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伤口被动物排泄物污染。3.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措施】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一、病毒性疾病猴疱疹病毒,又称B病毒(Bvirus)4.猴B病毒病【病原体】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一、病毒性疾病B病毒可自然感染猕猴、红面猴、食蟹猴,感染B病毒呈无症状携带状态,或呈良性经过的疱疹样口炎。人在接触感染猴时被其咬伤、被污染的针头或B病毒细胞培养瓶破碎而刺伤都容易感染该病毒。4.猴B病毒病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一、病毒性疾病【传播途径】人感染后局部形成水疱与坏死灶,出现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病,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脊髓炎,能引起死亡。4.猴B病毒病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一、病毒性疾病【临床表现】病猴要及时隔离,或将病猴处死。与猴接触的有关人员应注意防止被猴咬伤,当人被猴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用碘酊消毒。4.猴B病毒病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一、病毒性疾病【防治措施】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1.沙门氏菌病【病原体】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二、细菌性疾病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多种实验动物对沙门氏菌易感,尤以小鼠和豚鼠最敏感。接触传播。1.沙门氏菌病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二、细菌性疾病【传播途径】沙门氏菌中毒的症状主要由急性肠胃炎为主,潜伏期一般为4~48小时,短期是数小时,长期是2~3天,前期症状有恶心、头疼,全身乏力和发冷等,主要症状有呕吐、腹泻、腹痛,粪便以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带脓血和黏液,一般发热的温度在38~40℃,重病人出现打寒战、惊厥、抽搐和昏迷的症状。病程为3~7天,一般预后良好,但是老人、儿童和体弱者如不及时进行急救处理也可导致死亡,多数沙门氏菌病患者不需服药即可自愈,婴儿、老人及那些已患有某些疾病的患者应就医治疗。1.沙门氏菌病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二、细菌性疾病【临床表现】由于多种实验动物对本病易感,因此不宜在同一室内饲养多种动物,以避免相互交叉感染。饲料要妥善保管,严防变质,严防野鼠、苍蝇和粪便污染。颗粒饲料中总蛋白含量不得低于国家标准,否则易引起营养不良,体质下降,诱发本病;从预防着手,加强环境控制,坚持日常消毒灭菌工作,定期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发现患病动物和可疑动物要及时隔离,及早处理。沙门氏菌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能达到消毒目的。1.沙门氏菌病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二、细菌性疾病【防治措施】布鲁氏杆菌(Brucella)2.布鲁氏菌病【病原体】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二、细菌性疾病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病菌,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亦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2.布鲁氏菌病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二、细菌性疾病【传播途径】人感染布鲁氏菌后,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寒颤、出汗、虚弱、肌肉疼痛、恶心和体重减轻,伴有全身性淋巴结疼痛和脾肿大。有些病例还出现肺部、胃肠道、皮下组织、睾丸、附睾、卵巢、胆囊、肾及脑部感染,多发性、游走性全身肌肉和大关节痛,以后表现为骨骼受累,其中脊柱受累最常见。2.布鲁氏菌病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二、细菌性疾病【临床表现】不从布氏杆菌疫区购买实验用家畜家禽,购入的非标准化实验动物应进行隔离检疫,观察健康无疾病才可以用于实验。一旦动物确诊感染布氏杆菌,应立即处死,焚化处理,消毒饲养环境。实验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人感染布氏杆菌病,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及时治疗疾病。2.布鲁氏菌病第四节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二、细菌性疾病【防治措施】结核分枝杆菌(M.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