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纪念白求恩知识与技能学习梳理议论文论证思路的方法;掌握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和对比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记叙和议论,理解本文夹叙夹议的手法及议论文中记叙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白求恩精神的内涵,学习白求恩精神,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重点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难点理解对比的方法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有关白求恩的资料。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老师多媒体课件2课时1.白求恩这个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们知道白求恩是哪国人吗?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能在中国人心中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学习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就能找到答案了。2.议论文小知识议论文是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来直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体。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理服人。它不像记叙文那样以情动人,也不像说明文那样以知识授人。议论文的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3月到达延安,不久又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即段意)。第一段重点句:“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段重点句:“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三段重点句:“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四段重点句:“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教师小结:(1)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2)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3)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共产主义精神。2.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文章前三段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在第四段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自读课文,分析论证方法。(1)自读课文,选择其中一个分论点,阅读相关段落,分析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论证论点。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自由选择一个分论点,阅读课文第一至三段,分析论证方法,并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自主学习后,教师组织学生在班上进行讨论。讨论明确:(1)第一段,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2)第二、三段运用对比论证方法。(2)对比可以使论证更有说服力。请同学们齐读课文2、3段,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填写表格,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白求恩不少的人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对技术学生朗读课文,然后从文中找出语句完成填空。白求恩不少的人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不是满腔热情,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对技术精益求精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好处:通过对比,既使白求恩同志的精神表现得非常鲜明,又显出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对论证方法的分析,同学们对论证方法的作用有了初步的理解。下面我们进行总结归纳。归纳论证方法的作用。要求学生将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进行归纳形成理论,教师小结。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道理论证:道理论证也叫引证法,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3.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除了以上三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在议论文中还会经常出现比喻论证。4.比喻论证。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阐述的道理平易生动,浅显易懂。1.合作探究,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1)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从段落中画出叙事语句,并概括所叙述事件。学生跳读课文,用笔圈点批画,并批注自己的理解。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形成小组意见,在班级发言。第一段:概括白求恩的生平经历;第二段:概括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从前线回来的人都佩服白求恩,晋察冀边区的军民都为之感动的事情。第三段:概括介绍白求恩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医术高明;概括一班人鄙薄技术工作。第四段,概括作者和白求恩的交往。(2)精读这些叙事语句,比较它们与记叙文中的叙事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比较,然后互相讨论,交流探究成果。(1)作用不同。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的文章,叙事是文章的主体。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叙事是为议论提供事实论据。(2)详略不同。议论文中的叙事简洁,多用概括性的语言。例如:文章开头,作者对白求恩的介绍只用了两个句子共80多字,却提供了白求恩的国籍、身份、年龄、来中国的目的、派遣到中国的时间、工作地点和去世的原因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概括性极强,行文非常简洁。(3)在议论过程中夹有叙事,这叫夹叙夹议的写法,请同学们讨论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学生互相讨论。讨论明确: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又能懂得向白求恩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怎样向他学习。叙得简要,议得精辟,深刻的立意使文章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2.有感情背诵,体会语言。(1)请思考,我们在朗读第四段时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学生轻声自读,体会感情。第一句话应读出悲痛之情。最后一句应读得热情洋溢,气势磅礴。(2)为什么最后一句话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最后一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从五个方面写如何成为一个“大有利于人民的人”,它们分别是:人格——高尚,品质——纯粹,修养——有道德,志趣——脱离了低级趣味,人生价值——有益于人民。语意丰满,五彩缤纷,因此应该读出热情洋溢、气势磅礴之势。(3)请学生齐声朗读第四段,要求先深沉,读出悲痛,后高昂,读出气势。学生朗读,然后争取当堂背会。3.课堂讨论:白求恩去世已经好几十年了,你觉得今天再谈白求恩精神有现实意义吗?(各抒己见,讨论交流)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即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接着提出文章的分论点——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提出分论点,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提出分论点,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阐述学习白求恩的深刻意义。文章从三个方面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1.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议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一方面使文章情理并茂,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读起来生动感人;另一方面在叙事基础上的议论又能使文章阐明的道理有充足的依据,从而增强说服力,易于为读者理解和接受,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2.成语的大量运用是本文语言的特色之一。如“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泠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里“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连用,从情绪、态度、感觉等几个角度,形象而又充分地揭露了“不少人”的错误表现,与白求恩大夫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语言极其简练。总之,文中运用的成语,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说服力。3.双重否定句的运用,表现了“千锤百炼,一字不移”的语言特色。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双重否定句叙述了反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实例,比一般肯定句语意更强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的精神总——分——总叙议结合以议为主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也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此类文体,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分别找出记叙与议论的内容,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让学生探究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14植树的牧羊人知识与技能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对比的写法,探究本文主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重点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难点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默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学生课文预习,了解写作背景。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老师多媒体课件。1课时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让·乔诺的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1.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2.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1)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改牧羊为养蜂,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3)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机,变得富饶。1.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2.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种了多少年的树?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3.课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4.“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