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征求意见稿第二稿)目录前言21形势与要求..............................................................................41.1“十一五”成就与评价41.2存在问题101.3面临形势与需求132发展总体思路...........................................................................162.1指导思想162.2规划原则162.3总体思路173水利发展目标...........................................................................223.1总体目标223.2分项目标224规划的主要任务.........................................................................254.1完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提高抗灾保安能力254.2加快调水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保障水平284.3强化水资源管理保护,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294.4适应城市化发展要求,建设更加美好的城市水利324.5加强农村水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24.6加强水利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335保障措施385.1加强领导,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385.2做好规划,保障水利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385.3明确责任、落实投资,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需要385.4深化改革,完善水利发展机制405.5完善制度,强化执法405.6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415.7加强队伍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416附件43前言“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水利厅大力支持下,泰州水利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水利投入达35.2亿元,水利建设步伐加快,围绕“安全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资源水利”,实施了流域、区域防洪除涝工程,面上防洪排涝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实施县乡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整治,农村水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了农村106万人不安全饮水问题;大力开展城市防洪排涝、河道整治和水生态环境改善等城市水利工程,城市水利面貌焕然一新;依法治水取得新进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卤汀河拓浚、泰东河整治及引江河二期等三项重大水利项目也于“十一五”期末、陆续初启动建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防洪排涝、供水、水生态环境改善的需求日益增强,这就要求水利须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流域和区域的防洪排涝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仍然严重,水土流失、城乡水环境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还有待进一步克服。“十二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发展大局,以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突出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和民生水利四大重点任务,强化政府对水资源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泰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水利基础保障和服务。本规划是《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市“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性文件。1形势与要求1.1“十一五”成就与评价“十一五”期间,泰州水利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力度,以防洪除涝安全、供水安全、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为主要任务,在巩固流域、区域防洪标准的同时,全面实施中心城区及所辖市(区)的城市水利工程,启动建设中小河流等区域治理,全面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县乡村河道疏浚整治、大型灌区改造等民生水利建设,水资源管理、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明显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迈出重要步伐,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水利改革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利总投资达35.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倍,实现新的跨越,“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实现,重点领域进展明显。一、努力推进以流域、区域及城市防洪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防洪保安能力。长江防洪标准进一步巩固。调整重建、维修加固六助港闸、跃进闸等节制闸11座,通江涵洞44座,维修堤顶公路24公里,对长江农场、丹华港、过船港、杨湾港等易坍段进行治理,长江防洪“长流规”标准得到进一步巩固。区域治理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实施周山河整治、兴化市城区洼地排挡、盐靖河南段下六圩港整治、溱湖水系整治、靖泰界河西段整治等区域治理、洼地治理项目,启动实施夏仕港、白涂河等中小河流治理,有力地提高了里下河及通南区域的防洪排涝能力。城市防洪能力显著提高。泰州中心城区完成了西北片、中北片封闭工程,启动并基本完成了东北片防洪主体工程,基本建成了城区里下河部分的防洪排涝体系,基本完成了中心城区主要河道的清淤疏浚、驳岸、绿化及活水工程,实施以改善城区水质、水环境为目的的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整治河道、兴建生态调水泵站、设置封闭控制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2亿元。所辖各市区也大力推进以城市防洪为主的城市水利工程,累计完成投资5.5亿元,初步建成了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二、突出农村水利建设,水利服务民生能力大大加强。全面疏浚整治县乡村三级河道。疏浚整治县级河道80条641公里,土方2555万方;乡级河道1402条(段)3635公里,土方5809万方;实施1546个村庄的15005条河塘疏浚,土方9425万方。农村河道疏浚“十一五”规划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农村不安全饮水人口106万人。继续加大圩区综合治理力度。累计完成圩堤加修土方1415万立方米、工长943公里,新建圩口闸609座,改造圩口闸387座,新建排涝站463座,改造排涝站294座,新增排涝动力44194千瓦,新增排涝流量1215立方米/秒。稳步推进大型灌区和节水工程建设。实施城黄灌区、沿运灌区改造3个节水灌溉项目,促进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新建小沟以上配套建筑物9352座、防渗渠1057.5公里。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全面提高农田灌溉能力,全市共新建灌溉站544座,改造灌溉站1162座,增加灌溉动力11934千瓦。通过农村水利建设,农村饮水、供水、水环境、水安全和农业生产条件都有了显著的改善。三、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取水许可制度,规范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入河排污口审批;实行计划用水、用水定额管理,初步形成由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水功能区划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管等制度组成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泰州新增为国家级节水试点为契机,突出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节水型社区、节水型城市四大载体建设,全市共创建节水型企业25家,完成技改节水示范项目32家,完成农业节水增效示范区17个,社区1家,高校3个,节水型社会建设体系已初步形成。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修订完善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加强水源地的监测和巡查,加快三水厂等备用水源建设,建成城区备用水源泵站,提高水利部门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加强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管理。加强河道水质监测,控制纳污总量,对入河排污口设置进行整治。加强地下水管理,做到无超采区。同时做好主城区水体纳污总量控制研究,编制完善入河排污口、节约用水、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等专项规划,开展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建设。四、不断增强防汛抗旱决策指挥和应对能力,防汛防旱取得全面胜利。认真编制并严格执行各类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形成了防汛防旱各项应急预案,并不断修订更新完善,使之更具科学性,增强预案的可行性。目前,已编制完成《泰州市防汛防旱应急预案》、《泰州市防御台风预案》、《泰州市抗旱预案》、《泰州市城市防洪预案》、《长江堤防溃口性抢险预案》、《泰州市江心洲抗洪抢险及应急转移预案》和《泰州市长江永安洲永正水源地突发性污染应急调度预案》等七个预案。加强水文、信息等基础工作。建设完善信息共享、传输迅捷的水情、雨情、工情、灾情信息平台,初步实现省市县防指视频会商。积极储备防汛物资,不断加强防汛队伍专业化建设。全市各地根据防汛责任状要求,足额储备编织袋、木材、土工布、块石等防汛物资,并配备应急发电照明灯、板坝式子堤、反滤围井、便携式打桩机等装备,做到品种齐备,调运方便。不断加强防汛队伍专业化建设,组织防汛队伍演练。与此同时,为提高水利部门自身应急反应能力,提高水利职工防汛抢险指挥、调度、实战能力,成立了青年防汛抢险突击队,并按预案组织防汛抢险训练。加强水利工程调度和防汛调度,切实加强防汛防旱综合指挥和应急指挥能力,不断提高防汛防旱水平,并成功抵御了2006年、2007年里下河地区洪水、2007年通南地区严重干旱和2010年建国以来泰州第三大强降雨,减轻了水旱灾害对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五、水利管理改革稳步推进,水利行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水利管理、水利改革和其他各项水利事业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依法编制了一批水利规划,行政许可制度不断规范,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得到加强,水利工程能力非自然衰减趋势得到控制。在体制改革、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依法行政、灾害应急反应机制方面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同时有力地打击了长江非法采砂、违章侵占等一批典型违法行为,大力实施民生水利项目,提升了水利部门的能力和形象。筹备成立了泰州市水文化研究会、泰州市水利学会,水利的科技水平和人才队伍素质也逐步提高。水利依法行政能力明显增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派出执法巡查人员近2.16万人次,查处各类水事违法行为530起,其中立案查处231件;出动防汛清障执法人员1.28万人次,拆除违章建筑7569平方米、违章圈圩50多处,水事秩序明显好转。继续强化水利工程管理。全市水管体制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水管单位精简至16个,其中纯公益性事业单位9个,准公益性事业单位7个。工程管理达标考核稳步推进,省级以上达标单位已有3个,其中省二级单位2个,省三级单位1个。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建立了水利工程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激发了水管单位内部活力,管养分离工作初见成效,提高了全市水利工程管理水平。逐步完善水利建设管理。积极推行项目规划许可制度,实行基建项目竞争立项制度,严格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质量与安全监督制、竣工验收制,制定了招投标管理办法,质量监督分级管理、施工图审查办法等,进一步规范水利建设招投标市场秩序。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分级监督管理体系开始起步,所辖泰兴等市已建成县级水利质量安全监督站。农村河道管理显著加强。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农村河道长效管理的意见》,明确各级农村河道建设和管理的责任主体、管理范围及权属,落实管护经费。各市(区)财政都安排了专项管理资金用于农村河道管护,农村河道均实行定人、定河道、定标准、定时间、定报酬的管理模式,基本实现河面无漂浮物,河坎无垃圾,河岸无违章搭建,河内无阻水障碍物的管理目标,凸现了“整治一条河道,增加一片林地,复垦一片土地,美化一方环境”的综合效益。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到2009年底,全市水利职工共有2301人,其中高级职称21人,占1%,中级职称240人,占10%,初级职称403人,占18%,“十一五”期间共新增各类职称的技术人员151人,人才结构日趋合理。通过多年的水利建设和发展,我市基本形成具有防洪、除涝、供水、灌溉、降渍等综合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防汛防旱指挥调度系统、防洪预案、抢险救灾等非工程措施得到加强,除害兴利能力明显提高。长江沿线的堤防和小型通江建筑物基本达到抗五十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标准、中型建筑物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里下河地区圩堤基本达到“四五四”标准;中心城市防洪基本达到了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和二十年一遇的排涝标准;通南排涝能力基本达10年一遇、里下河区域排涝能力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