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泰州市水利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水利发展与改革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水利投入稳步提高,水利建设步伐加快,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防洪工程标准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区域涝灾问题较为突出,水资源短缺现象依然存在,水环境恶化尚未从根本上得到遏止,水工程能力衰减的趋势仍在继续,阻碍水利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问题还有待于协调解决。为谋划泰州市“十一五”期间水利发展思路,解决新形势下水利发展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建立合理的防洪除涝体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及水利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机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建设和社会生产等正常运行,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市“十一五”期间指导水利建设与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是市域范围内涉水事务管理服务、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涉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基本依据。在规划范围内因防洪除涝、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行的各项专业设计、工程建设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均应符合和遵守本规划。第一章泰州市水利概况1-1地理位置泰州地处江淮下游,江苏中部,东近黄海,南临长江,位于3北纬32°01′57″~33°10′59″,东经119°38′24″~120°32′20″,为江淮两大水系冲积平原,地势呈中间高、南北低走向,总面积579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占72.75%,水域占27.25%。里下河地区面积3111.5平方公里,地面高程▽1.5米~4米,通南地区面积2507平方公里,长江水域面积171.5平方公里。1-2社会经济全市行政区划设4市3区。到2005年末,总人口502.05万人,耕地面积316765公顷,地区生产总值819.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313元。境内公路辐辏,五水交汇,航道密布。1-3气候、水文和地质泰州处于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受西风带和副热带天气系统的共同影响,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酷暑严寒不长,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4.9℃,平均降雨量为1089.9毫米,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990毫米,日照2125小时,无霜期220天。泰州处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质上属构造沉降区,地貌上表现为低平的三角洲平原,本地区第四纪形成以来,发育了巨厚的疏松沉降层,沉积物垂向分布。泰州市域位于扬子准地台南古陆,北侧为苏北拗陷区,地震基本烈度为VI~VII度。1-4水系里下河地区河湖密布,水网纵横,主要河道有泰州引江河、新通扬运河、泰东河、卤汀河、唐港河、盐靖河、雌雄港、通榆河、蚌蜒河、梓辛河、车路河、白涂河、海沟河、兴盐界河等14条,水流一般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通南地区地势较平坦,沿江圩区地势较低洼,主要骨干河道有南官河、宣堡河、古马干4河、如泰运河、天星港、焦土港、靖泰界河、靖盐河(夏仕港~季黄河~西姜黄河~中干河)、南干河、周山河、新老生产河、老通扬运河、西干河、东姜黄河、增产港、新曲河、两泰官河、运粮河、蔡港等20条,水流一般由南向北,由西向东。1-5水利工程长江岸线长96.3公里,江港堤防167.7公里,其中主江堤100.6公里,港堤67.1公里;共建有各类通江涵闸253座(含高港枢纽),其中通江节制闸66座(中型闸9座、船套闸4座、抽水站1座),涵洞187座,构成长江防洪屏障。328国道沿线流域控制线,共建有各类涵闸31座,其中节制闸11座、涵洞15座、船套闸4座、翻水站1座,为长江和淮河流域分界线。里下河共有圩口526个,圩堤总长4462公里,建有圩口闸4150座,固定排涝站1335座,排涝流量1380立方米/秒,装机动力63559千瓦。全市共有固定电灌站7543座,装机动力181127千瓦,节水砼衬砌渠道6548.4公里。1-6水资源全市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总量20.1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2.3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7.84亿立方米,由于本地降雨量及径流时空分布不均,加之人口密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404.8立方米;但泰州面临长江、过境水量丰沛,长江岸线较长,引江口门较多,江水成为本市最可靠的水资源。5第二章“十五”期间水利发展现状“十五”期间,全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完成了泰州引江河和江堤达标工程的扫尾,拓浚泰东河工程新通扬运河段和海陵段,里下河洼地治理、灌区改造和节水灌溉取得成效,启动实施泰州市主城区及所辖市(区)的防洪工程,水利重点基建项目逐年推进,面上河道疏浚工程全面铺开,累计全市水利总投入资金177240万元。通过努力,全市防洪排涝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沿江防洪已基本达到“长流规”标准(即防五十年一遇洪水位加十级风浪),里下河地区防洪已达二十年一遇标准,通南地区排涝基本达10年一遇标准,里下河地区排涝基本达5年一遇标准,灌溉用水保证率达到75%。2-1防洪保安体系建设情况长江防洪控制线。全市长江堤防地处长江下游扬中河段和澄通河段左岸,岸线长96.3公里,由于原堤防标准偏低、通江建筑物普遍存在老化失修等问题,防洪形势十分紧张。为此,从1997年开始进行江堤达标工程建设,累计投资68000万元,其中“十五”期间,改建加固通江建筑物12座,完成节点整治2.64公里,投资9600万元。长江防洪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堤防和小型通江建筑物均达到“长流规”标准、中型建筑物达到了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使长江堤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里下河地区。“十五”期间继续按“四五四”式标准加固圩堤1533公里,完成土方1111万方,新建圩口闸215座、改建圩口闸273座,新建排涝站211座、新增动力10136千瓦。同时,6拓浚了泰东河工程新通段、海陵段,实施了灾后重建工程,巩固了328国道流域防洪控制线,提高了上抽和中滞能力,同时还启动了南水北调里下河水源调整工程和加快治淮工程的前期工作。通过以上治理措施,里下河地区抵御区域型洪水有所增强,改善了上抽配套河道的排水能力,规范了滞涝圩的建设、管理和调度运行,提高了江淮流域分界线的防洪能力。通南地区。在完成江堤达标建设后,通南地区的防洪标准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十五”期间着重实施了20项水利地方基建项目和湖洼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0539万元。这些工程的实施为提高区域的引排标准,进一步完善区域防洪除涝体系、恢复和保持河道引排效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防洪。2001年市主城区城市防洪工程开始启动,2002年全面铺开。完成了《泰州市主城区水系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并围绕规划,抓紧工程建设、提高防洪除涝标准。到“十五”期末,主要完成了主城区里下河西北片封闭工程,启动了东北片和中北片封闭工程,完成了凤凰河、翻身河等骨干河道整治工程,累计完成投资50000万元。通过建设,全市建成区防洪排涝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局部低洼地的防洪排涝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基本能抵挡20~30年一遇的洪水,排涝方式也实现从自排向局部抽排转变,整体排涝标准较过去大为提高。另外,所辖各市(区)城市防洪职能相继赋予了水利部门,并陆续启动实施城市防洪工程,各市(区)的防洪排涝能力也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提高。2-2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全市本地产生的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仅为404.87立方米,但泰州面临长江、引江口门多的自然优势使引江水量成为主要水源。在里下河地区,通过引江河、新通扬运河等骨干河道把高港和江都水利枢纽所引长江水送至腹部地区;在通南地区,主要通过沿江口门将优质长江水配置到整个通南地区。“十五”期间,通南地区沿江口门共引江水57.09亿立方米,里下河地区共引水138.99亿立方米。水资源规划、研究和监测。完成了泰州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工作,完善了《泰州市水资源保护规划》;积极推进编制《泰州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贯彻落实《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和《泰州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定期监测重点水功能区水质,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全市水资源提供依据。规范水资源管理。开展取水许可年审工作,落实水资源论证制度,推动地表水专项治理,完善计量管理,重点实施浅层地下水管理,征收水资源费,保障水资源工作机构能够长效运行。省确定的两处控制开采漏斗区已基本消失,泰州成为全省唯一无超采区的市。节约用水。加强用水的计划管理,科学合理编制用水定额。注重节约用水,组织开展创建节水型企业试点工作,推进水平衡测试。2-3水环境保护状况2004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56%,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6.9%,生活污水年排放量为15358万立方米。全市农村二、三级河道富营养化仍较严重,水生植物及稻麦秸秆遍及河面。地8下水Ⅱ、Ⅲ承压均处于良好状态,Ⅰ承压的部分开采井由于埋藏较浅,受地表污染物的影响,水质较差。2-4农村水利发展情况根据中央、省、市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各项政策,围绕“防洪保安为主、洪涝旱渍兼治”的方针,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增加科技含量、强化工程管理、深化农村水利改革、稳定基层水利队伍,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五年累计投入资金5.05亿元。2-5水利工程管理情况到“十五”期末,全市各地不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了防洪、挡潮、排涝、灌溉、降渍、调水、改善水环境等较为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累计形成水利固定资产103亿元,由全市133个工程管理单位管理。2-6水利科技发展情况“十五”期间,以全面提高工程体系和加强管理为重点,以水资源节约、优化配置和保护为核心,坚持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利科技蓬勃发展,为水利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突出了科学技术在水利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技推广经费投入达400万元,共取得水利优秀科技成果11项。2-7水利职工队伍、人才状况和乡镇水利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到“十五”期末,全市水利系统共辖行政机关10个,各类事业单位194个,现有在9职职工2618人,专业技术人员998人。乡镇水利服务能力有所增强,组织机构、人才结构、管理设施等方面,乡镇水利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能力得到提高。2-8水利法制和水政监察队伍建设状况水利法制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逐步走上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轨道。建立了执法、管理网络,形成了完善制度,执法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2-9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情况“十五”期间,全市水利逐步由农村走向城市,水利投入持续增加,兴建实施了泰东河工程、城市防洪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全面完成了泰州引江河工程、江堤达标工程,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稳步提高。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全面推行四项制度,切实加强质量管理。2-10水利投资状况“十五”期间,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努力拓宽筹资渠道,通过向国家和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市县财政按水利投入政策保证安排财政内外资金、引导农民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一事一议”等方式,筹集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保证“十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十五”期间,我市水利工程总投入177240万元。2-11水利经济状况“十五”期间,立足“区位、资源、工程、政策”四大优势,大力开展水利经营管理工作,围绕行业办实体,利用优势搞经营,立足水字做文章。水利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职工收入,稳定了水利队伍,壮大了水利产业。经统计,全市共实现水利综合经营产10值(总收入)380139万元,创利税12834万元。2-12水利信息化以省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为契机,以市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为主线在全市范围内开始了水利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系统、信息采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存贮与检索系统、办公自动化等骨干系统。这些系统的建成初步构建了市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平台。第三章水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3-1泰州水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3-1-1洪涝威胁依然是泰州的主要威胁我市长江防洪标准虽已达到“长流规”标准,但是我市沿江地区属低平的三角洲平原圩区,地质上属构造沉降区,江岸、河床为疏松沉积层,抗冲能力弱,受上游来水来沙的影响,长江近岸河床部分河段冲刷较为严重,易崩坍和洗坍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