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第四章第一节心理应激一、应激的概念应激(stress):也称压力•指当个体觉察需求与满足要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表现出的身心紧张状态,其结果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心理应激(也称心理压力):强调个体的认知因素需求的来源即应激源应激的反应指个体内部和外部的资源第一节应激的概念一、心理应激的定义强调应激是否产生,关键在于机体是否察觉到威胁。如果感到威胁,则构成应激情境,导致机体作出反应;如果未察觉威胁,则一般不构成应激情境。应激源应激中介应激反应应对结果心理应激过程示意图生活事件认知评价社会支持个性特征应对方式其他因素心理反应行为反应生理反应适应(健康)适应不良(疾病)社会心理学界关注的应激各种生活事件对人在心理上所构成的困惑或威胁,表现为心身紧张和不适。12345应激是多因素作用的系统各因素相互影响,可能互为因果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应激系统模型特征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的各种刺激二应激源第一节应激的概念躯体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应激源分类躯体性应激源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理化因素生物因素疾病因素冷、热、辐射各种疾病病毒、细菌心理性应激源是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挫折心理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社会性应激源是人类生活中最为普遍的应激源•生活事件•生活琐事•重大变故•环境因素震地飓风摧毁的房屋洪水战争海湾战争综合症”恐怖事件美国9.11事件北京沙尘暴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文化性应激源根据应激源的可控性分类•控制性应激源•不可控性应激源–196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专家Holmes和Rahe通过对5000多人进行社会调查和实验所获得的资料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量表中列出了43种生活事件,每种生活事件标以不同的生活变化单位(lifechangeunits,LCU),用以检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刺激强度。变化事件LCU变化事件LCU1.配偶死亡10022.所担负工作责任方面的变化292.离婚7323.子女离家293.夫妇分居6524.姻亲纠纷294.坐牢6325.个人取得显著成就285.亲密家庭成员丧亡6326.配偶参加或停止工作266.个人受伤或患病5327.入学或毕业267.结婚5028.生活条件变化258.被解雇4729.个人习惯的改变(衣着、习俗、交际等)249.复婚4530.与上级矛盾2310.退休4531.工作时间或条件变化2011.家庭成员健康变化4432.迁居2012.妊娠4033.转学2013.性功能障碍3934.消遣娱乐的变化1914.增加新的家庭成员(出生、过继、老人迁入)3935宗教活动的变化(远多于或少于正常)1936.社会活动的变化1815.业务上的再调整3937.少量负债1716.好友丧亡3838.睡眠习惯变异1617.经济状态的变化3739.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人数变化1518.改行3640.饮食习惯变异1519.夫妻多次吵架3541.休假1320.中等负债3142.圣诞节1221.取消赎回抵押品3043.微小的违法行为(如违章穿马路)11(资料来源:HolmesTHαRaheRH.ThesocialReadjustmentRatingScale.J.Psychosom.Res.1967,11:213~218)心理应激的中介机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指个体对遇到的应激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是应激作用过程的重要中介因素认知评价应对应激源是否有关是否构成威胁否过滤否过滤是是初评次评认知评价–初级评价(primaryappraisal)–次级评价(secondaryappraisal)应对方式•应对(coping)个体对应激源以及因应激源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与女友分手问题为中心的应对指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或采取行动以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情绪为中心的应对指调剂自己由外界伤害、威胁引起的不良情绪的努力与女朋友发生意见分歧主动沟通获得和解向别人倾诉转移注意力放松指个体可利用的具有减轻应激作用的外部资源家庭朋友工作团队组织机构可以帮助你宣泄不良情绪获得情感支持和各种形式的帮助,有效缓解应激社会支持一项对2320名男性心肌梗塞病人的长期研究表明:病人在发病后6周内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其在36个月的观察期内幸存的可能性就越小,而高社会支持的病人幸存的可能性则比其高出一倍。暴露差异假设:人格因素影响个体暴露于应激源的程度人格特征行为特征:争强好胜、追求成就、攻击性强、缺乏耐心、常感时间紧迫、醉心于工作、时常感有压力、急于求成A型人格B型人格行为特征:安于现状、缺乏主见、心境平和、随遇而安、不争强好胜、做事不慌不忙反应差异假设:人格因素影响个体对应激源的反应案例•某男,18岁,重点中学高三重点班学生,成绩一直处班前列,三周前,因考试成绩有所下降,老师当着全班男女同学的面点名评论了该生,使该生很感失面子,因头痛、焦虑、抑郁、失眠,学习困难、人际冲突,害怕去学校、见同学,已二周不去上学(在家睡觉)而在父亲陪伴督促下来诊•该生报告,这次是由于头痛、焦虑、失眠、学习困难,到学校特别是见到同学害怕故不去上学。其实上述一些症状在近一年就已存在,曾告诉家长但被认为是思想问题而不被重视。自己认为原因还是初中毕业时父亲曾经答应考上重高将给买电脑,但事后又以会影响高中学习为由不予兑现,导致整个高中阶段自己的情绪都很坏,致使学习受影响,越来越乏味,终于不能上学•班主任报告,该生在高中阶段成绩一直保持在前列,但不合群、要好同学不多,在某些问题上略显固执、钻牛角尖。认为该生太爱面子不能正确对待善意的批评,反应异常,居然不来学习•家长报告,该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听话、认真,成绩优良,家长、老师、同学认同,关系良好,应该很有发展前景。认为目前主要原因可能是孩子怕苦,对高三阶段的冲刺学习意义不能理解、不能承受而不去上学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该学生存在生活事件(老师批评、家长失信)•心身反应(头痛、焦虑、抑郁、失眠)•认知(学习困难)•社会支持(不合群、人际冲突)•应对(对待批评)•性格(固执、钻牛角尖)等多因素问题。各因素之间是互动的,互为因果•事情的“起因”是老师批评,“结果”是不去上学,所以班主任认为是该生不合群(社会支持)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应对方式);•家长因为怎么劝说也无效所以认为是孩子怕苦(认知与个性特征);•该生本人认为自己的毛病是由于初中毕业时父亲没有兑现购买电脑的奖励承诺(生活事件),致使整个高中阶段情绪都很坏(心理反应);医生则可以认为是由于学校恐怖症(心理疾病)各因素之间是动态的发展平衡•该生在相对单纯的小学、初中环境中,表现听话、认真,成绩优良,情绪行为积极,家长、老师、同学认同、人际关系良好。显然那时的应激各因素之间处于良好互动状态,系统是平衡的。但在进入高中阶段,特别是人际环境变得复杂、竞争内容和方式改变、外界压力加剧(高考)、性发展和性敏感等因素的变化等情况下,一旦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能建立各应激因素间的新的平衡,并最终到了需要医学或心理学的帮助时,已经是各因素间恶性循环的结果了认知评价是关键因素•认知因素在系统平衡和失衡中有关键性的意义•各种问题和原因,都是其认知活动的结果。在他人看来某些明显属于“认知偏差”,但患者本人却在深层观念的支配下有其自己的认知方式、以及在其自身体验的基础上的认知结论,有时虽然也部分知道一些想法不对,但却无法说服自己加以克服人格特征是核心因素•人格因素在系统是否失衡中起核心作用•在小学、初中阶段的“听话、认真”和高中阶段的“固执、钻牛角尖”。其实都反映了他的某种共同人格特质•当应激系统处于平衡时,这种人格特质会促使应激系统中各因素互相作用而更良性循环•一旦诱发了平衡失调,又会加剧因素间的恶性循环三、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就是指当个体察觉到应激源的威胁后,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生理变化。•应激反应可分为急性应激反应和慢性应激反应。第一节心理应激(1)认识反应:轻度的应激状态有助于个体增强感知能力,活跃思维。但强烈的应激则对认知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如感觉过敏或歪曲、思维或语言迟钝或混乱、自知力下降、自我评价降低等现象。(一)应激的心理反应(1)认知反应思维更加敏捷注意高度集中观察更加细致记忆效果更佳注意范围狭窄注意难以集中记忆减退思维混乱认知反应(2)、情绪反应焦虑预期到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时所表现出的负性情绪恐惧个体由于某种明确具有危险的刺激所引起的负性情绪抑郁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而引起的消极情绪敌意与攻击性欲望有关,表现为憎恨和不友好的情绪无助由于反复应对,仍不能摆脱应激源的影响而产生的情绪状态,表现为消极被动、软弱、无所适从、无能为力(3)行为反应行为反应1.逃避、回避2.退化、依赖3.敌对、攻击4.无助、自怜5.物质滥用(二)应激的生理反应应激源作用于人体时,中枢神经系统对应激信息接受、整合,传递至下丘脑,下丘脑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增加心、脑、骨骼肌的血流供应。同时,下丘脑分泌的神经激素可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广泛影响体内各系统的功能。严重而持续的应激可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和失衡,以致于引发病理性改变。综合反应综合反应亚健康状态:身心疲惫的状态崩溃:无助、绝望的情感体验延缓性应激反应:应激事件之后一段事件才体验到的反应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强烈持久的应激可加重病情或造成疾病复发•应激可引起新的疾病四应激与健康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适度的心理应激可以促进人类成长和发展•适度的心理应激有助于维持人的正常心理和生理功能四应激与健康第二节心身疾病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身体不适却查不出病可能是患了心身疾病特点•生物或躯体因素是心身疾病的基础•人格特征与某些心身疾病密切相关•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中起重要作用•有比较明显的病理生理过程•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上•同一病人可有几种心身疾病存在•病人常有相似家族史•疾病经常有缓解和反复发作倾向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心身疾病在各种疾病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工业发达地区高于工业不发达地区•门诊与住院病人中1/3患有身心疾病特征•性别特征•年龄特征•社会环境特征•人格特征常见的心身疾病•心理应激:应激事件是重要危险因素冠心病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社会发达程度高•脑力劳动强度大•社会稳定性差•吸烟饮酒过量、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缺乏运动、肥胖人格特征:A型行为•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暴躁•具有较强的竞争性,敌对倾向原发性高血压病•情绪因素情绪被压抑、敌意•环境与文化因素经常性的紧张和应激情境•人格特征求全责备、刻板主观、容易激动、行为带有冲动性、不善表达情绪•心理应激大多数病人发作前经历重大变故、挫折和心理冲突•人格因素被动、依赖、回避痛苦、优柔寡断等糖尿病消化道溃疡•生活事件:严重精神创伤、持续压力、长期竞争刺激等•人格特征:内向、拘谨、过分思虑、自我克制恶性肿瘤生活事件:家庭不幸、情感丧失•配偶有一方患癌症或死于癌症,对方也容易患癌症。•亲人死亡后6~8个月易发生癌症。应对方式和情绪:不表达个人情感、压抑负性情绪•C型行为——癌症易感人格,患病率是非C型行为的3倍•核心特征:不善表达自己;过于顺从•具体表现:过分压抑负面情绪行为退缩感觉无助或无望支气管哮喘•心理应激:剧烈的情绪表达、强烈的情绪变化•职业环境:空气污染、特殊的工作环境

1 / 7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