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本章主要逻辑关系和线索(1)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过程及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其特点。(第一节、第二节)(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第三节第一目)(3)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相应提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三节第二、三、四、五目)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两文”、“一会”(选择)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探索之始,为中共八大做了思想理论准备。《论十大关系》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1956年9月中共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1957年2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转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这些思想都是对党的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1.对社会主义认识发生曲折的原因(选择、简答)(1)社会主义历史不长,对规律认识不十分清楚。(2)长期处在战争和阶级斗争环境下,对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3)习惯于进行群众性斗争的旧方法和旧经验。2.其他领导人在探索中的贡献(选择)着重了解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陈云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范围内进行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论述)(1)实践意义:今天事业的起点。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正是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2)理论意义:第二次飞跃的基础。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第二节社会主义本质1/4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1.经历曲折和失误的根本原因(选择)根本原因:长期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正是在对这个两个问题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搞清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认清社会主义本质。2.长期没有搞清这两个基本问题的原因(简答)(1)存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没有搞清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抄照搬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3)把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上。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过程(选择)1980年5月,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1985年,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的概括是邓对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完整概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的特点(论述)(1)在本质和目标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特征层面深入到本质层面,不再将社会主义定义为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原则和特征状态。(2)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认为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同时还强调解放生产力,认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一样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3)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最终目标。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后三句话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4)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生动地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2.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即如何看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简答)(1)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如果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只能共同贫穷。(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绝对解决不了绝大多数人生活富裕的问题。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依据(论述、简答)(1)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2)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即共同富裕创造条件。(3)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社会主义才有吸引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2/4(4)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需求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来解决。二、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内涵(论述)(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发展是实现和平的根本出路,中国加快发展起来,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只有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人民才能从内心里拥护社会主义。(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中国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都要靠自己发展起来。(4)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要把握机遇,以实现发展。三、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选择)2.确立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依据(简答)(1)党的执政地位和当前所承担的历史责任所决定。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人民振兴中华,实现民富国强。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社会主义更好地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才能不断巩固和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只有仅仅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党才能领导全国人民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2)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在当代中国,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3)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我们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论述)(1)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党的一切活动中体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2)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要积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3)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4)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4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提出(选择)1978年,邓小平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988年9月,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强调。2.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内涵(简答、论述)(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科学技术作用于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推动进步。(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生产管理是科学、是知识、是技术。(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发展高科技并使其产业化,是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捷径。3.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两个具体战略(选择)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科技实力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把人才作为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