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正和反两个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也不例外。在我们生存的社会人群中,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总是具体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于是,便形成了心理正常的群体和有精神障碍的心理异常群体。有精神障碍的群体占人群总体的比例为13.47%(据1993年17地区精神障碍流调结果)。有一点应当说明,即便是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比如,他们的人格可能有某方面的缺陷并伴有思维障碍,可是,他们的感、知觉可能是正常的。而且,经过系统治疗,心理的异常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这一事实说明,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就是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永远并存的根据。自人类产生到人类消亡整个过程中,这种并存现象,大概是永不会消失的。既然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心理异常现象,那未,人们关注并研究这种现象就是合理的,而在心理学范围内出现一门分支学科——“变态心理学”也是必然的事情。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一分支学科,至今尚无确切定义,因为有的学者认为,它研究的问题不只是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的差距,而应该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来研究,所以应叫做病理心理学。可是,如果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看待,在实践中又有困难,因为,把“疾病”一词用在某些人身上是恰当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不恰当的,因为相当多的心理异常,目前尚不能找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只能将它们暂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按新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0)来说,不能称之为“疾病”。在这种两难处境中,心理学家们仍然采用前面的名称来命名这一分支学科,称之为变态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变态心理学的这个定义,明确地指出了它是以研究各类形式的变态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具体说,它要研究变态心理的定义,变态心理是如何发生的,其自身有哪些种类,不同种类的异常心理与行为有哪些性质和特点,它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它给人造成怎样的痛苦,它对人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有怎样的破坏,等等。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不过,针对同样的对象,两门学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等等,而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等等。其实,对于变态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即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早就被人们所关注。从古至今,人类对自身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有一个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从神秘主义的判断到天才的猜测,再到现代的科学解释,其间经历了几千年的不懈努力。正是这一漫长的认知历程,谱写了变态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的学科历史。第二单元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如果我们把现代的变态心理学看作西方科学发展的产物,那么,在这里,我们只能把变态心理学的发端,定位在西方人最早关注和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时代,这个时代,大概始于公元前400年。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里特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天才的推论,他用当时自己提出的体液学说,即认为人的心理和性格差异与人的体液性质密切相关的观点,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他认为,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所造成的。尽管当时人类受到科学手段的局限,无法直接证实这种推论,但是,这种推论中,已经包含了现代心理学所谓“心理是脑的功”这一判断的雏型。无奈的是,人类历史往往被他们自己的愚昧所扭曲,在公元5世纪到17世纪,即欧洲的中世纪期间,那时的欧洲人导演了一场人类思想的悲剧,天空被宗教的乌云彻底遮盖,宗教以残忍的手段扼杀了古代自然哲学的天才思想,希波克里特关于心理异常的朴素唯物主义见解,彻底被镇压,极端的神秘主义占据了绝对优势。这时,心理异常现象,完全被看作魔鬼附身,于是鞭打,火烧,禁闭,捆绑作为驱鬼的手段横加在患者身上。历史是无情的,它无情地摧毁人类自身的专横,涤荡了人类自身造成的历史污垢。欧洲的中世纪,在经历了一场卑劣的造神运动和摧残人性的黑暗时代之后,随着资产阶级的迅速成长,一场解放人性的运动,以不可阻挡之势在欧洲爆发了。很快,文艺复兴的曙光照遍了整个欧洲。自然科学的出现,使人们有可能再一次把心理的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在一起。虽然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对象同是异常心理,但在17世纪以前,由于精神病学肩负着从酷刑中解放精神病人的重任,所以他远比变态心理学活跃,甚至变态心理学只能融在精神病学之中,才能获得发展。17世纪中叶开始,神经科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对于神经系统及其功能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大脑额下回萎缩后,人的语言运动功能就会完全丧失;几乎与此同时,帕斯德对身体疾病提出“细菌理论”。这些医学科学的进步,促使人们更倾向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这种强有力的形势,经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急剧扩大,一直延续至今。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关于异常心理的现代解释,应从20世纪算起,而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理论和方式。不同作者,则各自有所侧重。(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1.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是从两个基本命题出发的,这两个基本命题,用弗洛伊德自己的话来说就是:(1)“精神分析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精神分析以为心灵包含有情感、思想、欲望等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潜意识的。”(2)“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现在译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认识到的。”(弗洛伊德,1984:8)2.依据上述两个命题,弗洛伊德又推演出以下的判断:(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力比多”;(2)“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欲阶段、肛门欲阶段和生殖器欲阶段。(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5)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防御机制”(弗洛伊德有时称之为“压抑”或“克制能力”)。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依据上述假定,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异常心理,是由以下缘由造成的:(1)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因此,如果在每个发展阶段上,接受的刺激太过分或者接受的刺激太少,就会使“性心理”的发展受到挫折,那么,就会造成性心理的“退化”或者性心理发展“固著”。这种“退化”或“固著”,就造成未来人格的变态、异常。(2)由于我们的“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3)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如果压抑力量不足,让冲突、矛盾,或者说让非理性冲破防线,那时,我们就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如果冲不破防御,我们就可以形成意识不到的痛苦。但是,意识不到的痛苦,并不是冲突和痛苦彻底消失,他们只是隐藏起来,躲藏到潜意识之中而已。躲藏到潜意识之中的冲突,还要以扭曲的形式变相地表达自己,比如,以显性梦或隐性梦的形式,以口误或失误行为等方式表达自己,等等。4.简评使用自己的理论假设解释人的心理异常,这件事本身无可厚非,因为任何学者都有这样的权利。但是,解释的可信性和科学性,却是另外一回事,因为,这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否自圆其说,而在于理论假设的真实可靠性如何。这一点,恰恰是历来许多学者抨击该理论的切入点。我们从来是用历史的眼光评估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待心理分析理论和创始人弗洛伊德,亦如此。其实,弗洛伊德的历史功绩,首先不在心理学方面,而是在哲学方面:他的理论所影响和波及的领域,更主要地是在社会学,人类学、文学、艺术、历史学等方面。在哲学领域,他以自己的理论,坚定地抵制宗教思想和支持人本主义思想,他用“力比多”这一人类自身的生物本能,替代了上帝的意志。他认为,人的动机和行为,不是上帝启示的结果,而是人类自身本能的需求。他以自己的理论判断和演绎,将人类思想与行动的驱动权,从天上移到地上,从上帝手中夺来,还给人类自己,将人类从上帝的王国中解放出来。人们把弗洛伊德理论的这一部分,称之为“弗洛伊德主义”。正因为如此,他的学说所遭遇的打压,当时主要不是来自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而是来自宗教。心理学界对他的批评,首先在方法论方面。弗洛伊德建立自己学说的时候,心理学恰恰处在摆脱哲学式的心理学并开始成为独立的实证学科。这时,心理学绝对重视的是实验研究,而逻辑演绎式地分析心理现象的理论,不被视为真正的心理学。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在很长时期内,心理学史中见不到弗洛伊德名字的缘由。弗洛伊德的理论尽管未经(像实验心理学那样的)实验证明,但它决非空穴来风。他的理论,是他对自己临床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正如他自己所说,“精神分析最初就是以强迫症和癔病两种病的研究为基础的。”(出处同上)他作为一个医生,不满足只对症状的观察,他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症状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回答自己提出的这一问题,恰恰是弗洛伊德进入理论思考的开端。弗洛伊德是从潜意识出发,逐步地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但是,潜意识这个概念的原意,不是始于弗洛伊德。法国医生让内,在弗洛伊德之前就已经提出,神经症的症状是病人的“隐意识观念”的表达。弗洛伊德曾说:“我承认自己向来很重视让内对神经症征候的解释,因为他曾将这些征候视为占据病人心内的‘隐意识观念’的表示。但是后来让内的态度异常慎重,好像他以为‘隐意识’一词只是一个名词,一个‘权宜’的名词,并没有明确的意义。此后,我就未能了解让内的学说;但我相信他自己无缘无故地丢掉了自己的伟大的地位。”(出处同上,201页)。从这段历史看,在弗洛伊德所处的时代,企图在意识的深处寻找症状原因的并非弗洛伊德一人,由于当时的心理学根本没有能力去解释症状的原因,所以,通过观察症状后,能推论出一种说法,已实属不易。尽管用现代科学眼光来看,当时弗洛伊德的推测和判断确实不能令人满意,但我们却无权过分苛求前人。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特别在19世纪末,精神病学解释精神异常现象时,更倾向于和大脑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神经科学急速发展的时代里,精神分析的理论,基本被迫退出了这一领域。即便是在变态心理学中,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也基本被所谓“新精神分析”理论所代替,而各类“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建人,恰恰是弗洛伊德的学生或后继者,甚至他的女儿也没有绝对地、不折不扣地继承父业,她和艾里克森一起建立了《自我心理学》,将关注重点从“本我”移植到“自我”,将幼儿期的发展论修正为“终身发展论”。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后脑科学迅猛发展,人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异常心理的脑机制方面。特别是心理学中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借助不争的事实,对弗洛伊德关于临床症状解释提出质疑。科学史可以证明,任何学科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学科理论的替代。这种替代,可以是渐进的,即新理论包含部分旧理论,如新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之间,就属于这类关系;另外,这种替代也可以是个革命性的,如对异常心理现象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与现代神经科学的解释之间,就是革命性的替代关系,就上述意义上说,无论对异常心理的解释所经历的是渐进性变化抑或是革命性的变化,如果从现代科学发展角度来看,当年弗洛伊德解释和判断问题时,无论如何,在方法论上存在原则上的失误。在这种意义上,如果我们说,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实践已经过时,我想,这个判断应该是中肯的,大概可以被内行人士所理解。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说,弗洛伊德当年在科学方法上所犯的错误,至今仍有警示作用,它足以能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地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