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口腔生理口腔生理包括牙体解剖生理、上下颌牙的咬合关系、牙与颌骨的关系、下颌运动及咀嚼、吞咽、言语和感觉等功能。在口腔的多种功能中,除感觉功能外,口腔的其他功能的实现均有赖于下颌运动的参与。第一节牙体解剖形态的生理意义牙体形态和生理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而形态结构是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一、牙冠形态的生理意义(一)切缘及面形态的生理意义各牙的形态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牙冠切缘、面上的尖、嵴、窝、沟,在咀嚼食物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切牙的切缘具有切割食物的功能。尖牙的牙尖有撕裂食物的功能。后牙面有凸形结构:牙尖、三角嵴、斜面和边缘嵴。凹形结构:窝和发育沟。咀嚼时边缘嵴将食物局限在面的窝内。而对的牙尖与窝相对,沟与嵴相合,起到杵臼的作用,以捣碎磨细食物;上下颌后牙的牙尖与窝相对,还可保持的稳定。上颌磨牙的斜面有引导下颌牙进入牙尖交错位的作用。面上的颊沟及舌沟则是经磨细后食物排向固有口腔的主要通道。(二)牙冠轴面凸度的生理意义1.牙冠唇(颊)、舌面凸度的生理意义(图4—1):牙冠的唇(颊)舌面都有一定的生理凸度,前牙唇舌面的生理凸度都在颈1/3,后牙颊面生理凸度在颈1/3,舌面生理凸度在中1/3。牙冠正常的凸度,可使咀嚼时从颊沟、舌沟等处排溢的食物顺着凸度滑至口腔,轻轻擦过牙龈的表面,对牙龈起到生理性按摩作用,促进牙龈组织的血液循环,保证牙龈组织的健康;同时正常的凸度对牙颈部具有自洁作用,防止龈炎及龋齿的发生;若牙冠的凸度过小或无凸度,咀嚼过程中排溢的食物就会直接撞击在牙龈组织上,给予牙龈过大的压力,造成牙龈创伤,引起创伤性牙龈萎缩。若牙冠的凸度过大,排溢的食物就直接滑至口腔内,则牙龈失去食物的生理性按摩作用,不利于牙龈健康;同时失去了牙颈部的自洁作用,可引起龈炎,或利于菌斑附着成为龋病发展的条件。因此,在修复治疗中要注意恢复牙冠外形自然凸度。2.牙冠邻面凸度的生理意义:前牙及后牙邻面凸度分别在切1/3和1/3,两邻牙借外形高点相互紧密相邻,接触处为邻接点。随着磨耗变大成为小面,称为接触区。正常前牙接触区位于近切缘部位,呈的切龈径大于唇舌径的椭圆形;后牙的接触区位于近缘部位,近中者紧靠缘,远中者在缘稍下,为颊舌径大于切龈径的椭圆形。前磨牙及第一磨牙近中接触区,多在l/3偏颊侧,第一磨牙远中与第二、三磨牙的接触区多在1/3的中l/3附近。在正常在接触区的四周有向外展开的楔状空隙,称为楔状隙或外展隙。在接触区唇侧或颊侧者,称为唇楔状隙或颊楔状隙;在接触区舌侧者称为舌楔状隙;在接触区切方或方者称为切或楔状隙;在接触区龈方者称为龈楔状隙,又称邻间隙(图4—2)。由牙龈乳头所充填,可保护牙槽骨和邻面,不使食物残渣存留。正常的牙邻接,可以防止食物嵌塞,使得邻牙能够互相支持,便于分散力,有利于牙齿的稳固,有利于咀嚼。因此在进行修复治疗时,要特别注意恢复牙冠正常的位置和良好的接触关系。二、牙根形态的生理意义牙根在牙槽窝的稳固是牙冠行使其生理功能的基础,牙根形态与该牙受力大小及稳固性密切相关,受力较小的牙,一般多为单根,例如切牙的牙根。而尖牙因位于牙弓的转角处,是维持牙弓形状的主要支柱,起着支撑口角的作用,受力较强,因此,牙根为粗壮长大的单根。受力较大的牙,一般为多根,例如上颌第一磨牙在咀嚼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承受的咀嚼压力也非常大,因此,牙根为三根。总之,多根牙比单根牙稳固,长根牙比短根牙稳固,粗根牙比细根牙稳固,扁根牙比圆根牙稳固,根分叉越多,根分叉越宽,则牙的支持力也越强,牙越稳固。三、髓腔解剖的生理意义(一)髓腔的增龄变化和病理变化髓腔的形态与相应牙体外形相一致,但髓腔的内表面不断有继发性牙本质的缓慢沉积,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髓腔的体积将逐渐减小。乳牙的髓腔从相对比例来看较同名恒牙者大,青少年恒牙的髓腔又老年者大,表现为髓室大、髓角高、根管粗、根尖孔大。特别是在继发性牙本质形成较多的髓室顶和髓室底更为突出。同时,髓角变低,根管变细,根尖孔变得窄小,严重的可以使得髓腔的部分或全部钙化阻塞,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在病理性情况下,如外伤、龋病、酸蚀或磨损等导致牙本质暴露,在受损处相对的髓腔内壁上形成修复性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使髓腔缩小,可造成髓腔形态的不规则,髓腔形态与牙体外形有很大差异(图4—3)。(二)髓腔解剖的临床意义髓腔形态是进行牙体、牙髓及牙周疾病的依据,为了更好地进行临床治疗,必须熟悉每个牙的髓腔解剖特点,包括髓室的大小、位置、髓角的高低、根管口的位置、根管的数目、类型、根管弯曲方向和程度、根管与牙周组织的关系等,以便在进行牙体或牙髓病治疗时有所准备,以免出现意外。第二节牙列上下颌牙,其牙冠一定规律及顺序彼此邻接,排列成弓形,称为牙列(或牙弓),上颌者为上颌牙列(上颌牙弓),下颌者为下颌牙列(下颌牙弓)。一、牙列的外形及生理意义(一)牙列的外形按照构成牙的类别分型,、牙列可以分为恒牙列、乳牙列和混合牙列(图4—4)。1.恒牙列全部由恒牙组成的牙列。由于上颌切牙较宽,尖牙至前磨牙段的曲度较大,而下颌切牙较窄,前磨牙向舌侧倾斜程度大于上颌牙,故尖至前磨牙段的曲度较小,使得恒牙列的上颌牙列较下牙列略显窄长。2.乳牙列全部由乳牙组成的牙列。乳牙列较恒牙列短小,外形短而宽,近似于半圆形。3.混合牙列由若干乳牙和若干恒牙组成。此时期由于乳牙开始脱落,恒牙逐渐萌出,在,牙列间会出现间隙,便于恒牙的萌出。按照构成牙列形态特征分型对牙列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牙列的形态有一定的规律,但在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可以分成三种基本类型(图4—5)。(1)方圆形上下牙列4个切牙的切缘连线较为平直,牙列从尖牙的远中开始转向后端;(2)尖圆形牙列从侧切牙的切缘即明显转向后,牙列的前牙段弓形显得比较尖圆;(3)椭圆形形态介于方圆形和尖圆形之间,牙列从侧切牙的远中向后端逐渐弯曲,使得前牙连成的弓形较圆突。(二)牙列的生理意义正常牙列外形规则、整齐,每个牙在牙槽骨内有其特定的位置,牙冠紧密相连,牙与牙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靠,使全牙列形成一个整体,在咀嚼过程中分散咀嚼压力,保持牙齿的稳固,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咀嚼效率;又可有效防止食物嵌塞,防止对牙周组织形成损伤。同时牙列的牙弓形态,对唇颊部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使得颌面部丰满美观,如果牙列有缺损或全部缺损,面部则因失去支撑而内陷使得面容苍老;再者,牙列呈弓形向前,使得口腔内有足够的空间,便于舌的运动,方便其运转食物及吞咽和发音的功能。异常牙列,可以对面部美观,对咀嚼、发音等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二、牙齿排列的倾斜情况对牙列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牙在牙槽骨中的位置并不是正直的,而是按一定的倾斜规律排列的。牙的倾斜度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近远中方向,一个是唇(颊)舌方向。(一)牙体近远中向的倾斜情况从唇颊向观察,可发现前后牙的倾斜各不相同,这种倾斜称之为近远中倾斜。以牙体长轴与牙体中线的交角,表示近远中倾斜程度的大小,角度小则牙的倾斜度小,角度大,则牙的倾斜度大(图4—6)。各牙近远中倾斜度大致如下:上颌中切牙:牙冠向近中倾斜或较正。上颌侧切牙:牙冠向近中倾斜,根向远中倾斜,牙体长轴与中线相交的角度在前牙中最大。上颌尖牙:牙冠亦向近中倾斜,但牙体长轴与中线相交的角度小于侧切牙。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牙冠向近中倾斜,程度依次变小。上颌第一磨牙:牙冠平直,牙体长轴与中线几乎平行。上颌第二、第三磨牙:牙冠向近中倾斜,倾斜度依次变大。下颌中切牙:牙冠向近中倾斜度极小,牙体长轴几乎与中线平行。下颌侧切牙:牙冠略向近中倾斜。下颌尖牙:牙冠向近中倾斜度大于下颌侧切牙。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牙冠正直,倾斜度小,牙体长轴较正。下颌第二、三磨牙:牙冠向近中倾斜,其倾斜程度依次变大。牙体从远中向近中倾斜,使牙列向前突出,是支撑面部丰满的支柱。(二)牙体唇(颊)舌方向的倾斜情况从牙弓断面的近远中向观察,可发现前后牙有不相同的倾斜,这种倾斜称之为唇(颊)舌向倾斜。各牙的唇(颊)舌向倾斜度是以牙体长轴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来表示。各牙的倾斜情况如下(图4—7):上颌切牙:牙体长轴向唇侧倾斜的程度大。上颌尖牙、上颌前磨牙、第一磨牙:牙体长轴向唇(颊)侧倾斜度小较正。上颌第二、第三磨牙:牙体长轴向颊侧倾斜。下颌切牙:牙体长轴略向唇侧倾斜,但不如上颌明显。下颌尖牙:牙体长轴较端正。下颌前磨牙:牙体长轴略向舌侧倾斜。下颌磨牙:牙体长轴向舌侧倾斜。上下颌前牙向唇颊侧的倾斜,有利于支撑唇颊部,使口腔内部变大,方便舌的活动,而上颌后牙向颊侧倾斜,下颌后牙向舌侧倾斜,使得接触广泛密切,有利于咀嚼,并且可以避免咬伤颊部粘膜。牙齿正常倾斜排列时,牙的倾斜方向与咀嚼运动所产生的力的方向是相适应的,从而使力沿着牙长轴方向传导,有利于保护和维持牙周组织的健康。同时,还有利于衬托唇颊部,对保持面下1/3的形态有重要的作用三、纵、横曲线及平面(一)曲线由于牙排列向近远中向、唇(颊)舌向倾斜,每个牙的切嵴、牙尖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牙列的面形态是由牙列内所有牙的切缘及牙尖相连所构成的形态。它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曲面,用以表示牙列面形态的曲线称为曲线。矢状方向的曲线称为纵曲线,冠状方向的曲线称为横曲线。(1)纵曲线1)下颌牙列的纵曲线(图4—8)。它是连接下颌中切牙的切嵴、下颌侧切牙的切嵴、下颌尖牙的尖、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的颊尖、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及下颌第二磨牙的近中颊尖和远中颊尖连线,是一条凹向上的曲线,为Spee首先提出,故称为Spee曲线或司比曲线。此曲线在切牙段较平直,自尖牙起向后逐渐降低,至下颌第一磨牙的远中颊尖处为最低,然后又逐渐升高。2)上颌牙列的纵曲线又称为补偿曲线(图4—9)。在上颌牙列中,纵曲线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由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切缘、上颌尖牙的牙尖、上颌前磨牙的颊尖及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相连而成,此段连线较平直。后段由各磨牙的近中、远中颊尖相连而成,此段连线逐渐弯曲向上,是一条凸向下出的曲线,前后两段相连形成的曲线称为上颌牙列的纵曲线,又称为补偿曲线。形态与下颌的施佩曲线相吻合。(2)横曲线横曲线又称Wilson曲线(图4—10),为连接双侧同名磨牙颊尖、舌尖的连线。在上颌由于磨牙向颊侧倾斜,舌尖低于颊尖,此连线为凸向下的曲线。在下颌由于磨牙向舌侧倾斜,舌尖低于颊尖,此连线为凹向上的曲线。上、下颌的横曲线形态相吻合。上、下颌的曲线形态相吻合,使咀嚼运动过程中,上、下颌牙保持密切的接触关系,并与下颌运动的方式相协调。这对稳定上、下颌牙的关系,非常有利。同时曲线与牙槽突的曲线形态也基本一致,这对于咀嚼力的分散与传导,维持牙及牙周组织的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平面为了方便描述上下颌牙在垂直方向上的排列情况,需要假设一个参考平面,描述各牙相对于该平面的垂直向位置关系,此平面即为平面(图4—11)。定义为:自然牙列中,以下颌牙列为基准,连接下颌中切牙切缘的近中切角与左右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颊尖所构成的假想平面,该平面,从前面观,平面与两瞳孔连线相平行,与眶耳平面约成向前15°的角;从侧面观,它与鼻翼耳屏线(鼻翼中点至耳屏中点的连线)相平行,基本处于颌间距离的中点,为牙列面的解剖标志(图4—12)。第三节在各种功能运动中,上下颌牙发生接触的现象被称为或咬合,习惯上把这种接触关系被称为关系或咬合关系。是一种牙与牙的关系。随着下颌骨位置的不断变换,上、下颌牙的接触关系也随之改变。其中较为恒定和接触较多的有三种,即牙尖交错、前伸与侧方。一、牙尖交错牙尖交错(ICO)(图4-13)是指上下牙颌牙尖相互交错,面最广泛最密切的一种咬合接触关系,属于牙对牙的关系。这种关系时的下颌位置,一般相对颅骨是位于正中,故过去多年来一直称其为正中。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牙尖交错时的下颌位置并不都一定居于正中,有的可能偏左,而有的可能偏右,因此已将正中改称为牙尖交错。正常的牙尖交错,上、下颌牙最广泛、最紧密地接触,整个牙列及牙周组织受力均匀,便于承受和分散咬合负荷,最大限度发挥咀嚼食物的潜能,因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一)牙尖交错的解剖标志(1)上下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