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规划(2009—2038年)2009年12月前言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加速推进,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同时,政治经济领域传统非传统的安全问题、能源消耗与全球变暖等为首的资源环境的诸多热点和难题,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重大挑战。新中国建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1世纪是我国迈向世界强国、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国家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要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我国尽快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新挑战和新变化,无不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大学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知识传播和创新的重要基地,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知名大学,构筑一流学科平台,凝聚一流师资队伍,造就一流建设人才,特别是致力于解决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发展难题,是国家、民族赋予的责任,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西北工业大学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始终与中国现代化事业,特别是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休戚相关。在新的战略发展期,学校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坚持科学谋划、放眼世界、立足长远、艰苦奋斗,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一流大学建设统领全校各项工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国家安全重大需求,坚持立足“三航”,特色发展,致力创新,分析学校优势和不足,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明确战略目标,提出战略举措,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目录前言第一部分历史与现状1、历史沿革与办学特色2、基础与优势3、面临形势和主要差距第二部分战略目标与发展思路1、战略目标2、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第三部分战略重点与主要举措1、坚持特色发展,注重交叉融合,建设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2、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并重,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4、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开放性国际化办学能力和水平6、做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营造优良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7、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科学高效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8、创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和毕业生就业工作9、建设先进校园文化,营造和谐育人环境1第一部分历史与现状1、历史沿革与办学特色西北工业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以工理为主,管、文、经、法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多科性和开放式的科学技术大学,坐落于中外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是由西北工学院和西安航空学院于1957年10月在西安合并成立;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整体并入西北工业大学。1938年国立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在汉中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1946年迁至咸阳,1950年更名为西北工学院。1952年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在南京组建华东航空学院,1956年迁至西安,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在哈尔滨组建,1966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西北工业大学脉源三支,强强融合,群英荟萃,名师云集。学校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建设的全国15所大学之一,“九五”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立项建设,“十五”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是全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之一。在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以积极推动国防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为己任,全面服务于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坚持“三航”学科专业特色,以领军人才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坚持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已经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秉承“公诚勇毅”校训,弘扬“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三实一新”校风,孕育出了“扎根西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追求一流、献身国防”的西工大精神,为我国国2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2、基础与优势学校现有3个校区(友谊校区、长安校区和大学科技园区),总面积5600亩。建有20个学院,拥有全日制学生23000余名,其中,博士生3000余名,硕士生6000余名,本科生14000余名,留学生220余名。经过七十余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学校紧紧抓住教育大发展、国防大加强和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认真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校”战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取得了众多标志性成果,整体实力得到了极大提高。(1)基本形成了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学校形成了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学科群引领,3M(材料、力学、机械)学科群、3C(计算机、控制、通信)学科群、理科学科群和“管文经法”学科群协调发展,工理为主,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点57个,硕士点101个,本科专业54个,覆盖了8个学科门类的38个一级学科,在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4个学科门类内拥有博士点。其中,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原国防科工委确定的我校23个国防特色学科中有15个是国家重点学科或重点(培育)学科,构成了高水平的国防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专业实验室4个,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级工程中心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6个。(2)拥有了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优秀师资队伍。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89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100余人,博士生3导师430余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含双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5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7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5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0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6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5人。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博士率达到50%,近年来引进了一批具有海外学习进修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教师结构与综合素质得到了改善与提高。学校坚持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坚持“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模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治学严谨、富于创新、勇于攻关的师资队伍。(3)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和改革的主题和生命线,坚持以人为本和精英教育,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十五”以来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91项,其中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7项,建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国防特色和紧缺专业11个,陕西省特色专业10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和陕西省名牌专业3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陕西省教学团队8个,“国家精品课程”23门,“陕西省精品课程”59门。学校已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12篇,“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是教育部首批示范建设和国防研究生创新基地项目之一。学校人才培养精英辈出,建校以来已为国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14万多名高级科技人才,其中,博士3000多人,硕士15000多人。培养了6个学科的我国第一位博士,校友中有3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30多位将军。毕业生大都成为了国防工业系统和高新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业务骨干。在备受关注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中,我校毕业生曾连续4年获此殊4荣,已有6位毕业生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在我国国防重大工程项目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和总指挥的群体中,我校毕业生人数名列全国高校前茅。(4)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学研究成绩突出。“十五”以来,我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8000项,其中牵头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108项,累计科研经费总额近60亿元,其中,2007年、2008年年度科研经费均超过11亿元,位居全国高校前6名;发表学术论文20000余篇,SCI、EI、ISTP收录7000余篇次,其中,2007年国内发表论文4223篇,居全国高校第8位;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奖16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两项科研成果分别入选2004、2006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学校作为全国高校唯一的高新工程总师单位承担了XXX重大装备研制,项目填补了国家空白,是我军装备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高度肯定。在载人航天“神舟”系列飞船运载火箭研制中,我校做出突出贡献,获国家人事部、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表彰“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做出贡献单位”,是获此殊荣的全国两所高校之一。在大飞机、新一代战机、XXX高超声速等工程中,我校是为数不多的牵头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和国防重大型号项目高校之一。(5)国际合作快速发展。学校致力于开放性国际化办学建设,高度重视国际性教育与学术交流活动,已与美、英、德、法、俄、日等20多个国家的近百所高等院校、企业和研究院所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研结合计划中国网点挂靠单位,拥有“国家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1个,中外联合研究机构26个,学校已成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法博士生学院项目”、“中国政府奖5学金项目”建设院校。学校参与了欧盟2个Asia-Link项目和2个ErasmusMundus项目,与欧盟国家一流的理工大学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师交流、学生培养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十五”以来,学校共接待外国学者近3000人次,派出各类学术访问、进修、合作与交流和攻读博士学位留学生2500余人次,接收来华留学生700余名,主办和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50余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哈罗德•克罗托、李政道先生在内的120多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为学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我校聘请的2位长期专家获得“国家友谊奖”,3人获得陕西省“三秦友谊奖”。学校实施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使得办学模式更加开放,国际化理念和氛围逐渐深入人心。3、面临形势和主要差距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今中国正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与机遇。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这也是对学校目前所处形势和环境的极好概括。在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和“科技强军”发展战略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并正在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学校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转变发展模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创新型国家,学校面临杰出人才和建设资源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特色、行业、区域既是优势,又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对我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正处于建设国际知名大学的进程之中,未来10~30年的发展对学校在全球大学序列中的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系到学校在为推进国家迈向世界强国的进程中的作用和贡献。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较,与国家对学校的要求相比较,学校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6(1)杰出人才较为匮乏。学校地处西部,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大师、学科带头人、杰出青年学术骨干较为匮乏,人才引进面临重重困难,优秀人才后继乏人现象已显端倪。(2)学科与实验室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具备冲击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数量偏少,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亟待加强,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的多学科交叉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公共平台基地的数量和建设规模有待扩大。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