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真题2009年真题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一般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两类。2、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主要层次。3、洋流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向另一个海区大规模的非周期性运动。4、喀斯特地貌是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也叫岩溶地貌,桂、黔、滇广泛分布。岩溶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均可形成喀斯特地貌。5、季风环流一般来说,季风是指近地面层冬、夏季风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现象。6、阶地沿河流、湖泊和海滨伸展,超出河、湖、海面以上的阶梯状地貌。由侵蚀剥蚀、堆积过程和地壳构造运动合力塑造而成。7、山麓剥蚀面是在风化、重力、流水等外力作用下,山坡不断后退,在坡麓形成基岩上覆盖薄层松散堆积物的缓倾斜剥蚀平面。在干旱区常有分布。8、气旋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9、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具有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连接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生物的生长点和营养泉。10、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植物为起点,一些生物有机体以吃和被吃的关系,即通过食物的关系彼此联结而形成的一个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系列即为食物链。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60分)1、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东、西半球发生昼夜交替;由于地球不透明不发光,地球自转让太阳光无时无刻只能照亮地球的一面,产生昼夜交替。(2)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3)物体偏向(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使在北半球所有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向右偏转,南半球正好相反。(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与它的局部运动有密切的关系。大陆漂移、地震、潮汐等现象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影响地貌的形成因素有哪些?(1)构造运动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2)气候因素大多数地貌外力都受气候因素的控制。气候的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例如,冰川气候地貌形态尖锐,冰缘气候地貌起伏较小;温暖湿润气候地貌剖面轮廓和缓;湿热气候地貌多夷平面;干旱气候地貌除残山外,地表起伏和缓。(3)岩性由于不同岩石在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的不同,抗分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而形成的地貌类型和地貌轮廓很不相同。(4)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改变地貌发育条件而改变地貌发育过程;二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将更加深刻和广泛。3、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和储存空间各分为哪几类?根据地下埋藏条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大类。(1)上层滞水是由于局部的隔水作用,使下渗的大气降水停留在浅层的岩石裂缝或沉积层中所形成的蓄水体。(2)潜水是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的地下水。(3)承压水(自流水)是埋藏较深的、赋存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根据地下水存储空间可将地下水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1)孔隙水:埋藏在孔隙岩层中的地下水称为孔隙水。(2)裂隙水:存在于岩石的各种裂隙中的水称为裂隙水。按裂隙成因将裂隙水细分为风化裂隙水、成岩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三种。(3)岩溶水(溶隙水):存在于可溶性岩层的溶蚀空隙中的地下水称为岩溶水。4、什么是地震?我国的地震带分布在什么地方?(1)地震的概念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的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我国地震带的分布(2)我国的地震带分布由于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5、风化壳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其基本特征是什么?风化壳可以分为五类,其基本特征表述如下:(1)碎屑型风化壳:基岩初期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在原地崩解碎裂,形成碎屑型风化壳。它的表层粒径稍小,向深处逐渐变粗,再往深处是略保持原岩结构的碎块,然后是具有风化裂隙的基岩,风化裂隙随深度减少而逐步过渡到新鲜的基岩。(2)硅铝粘土型风化壳:化学风化的中期阶段,风化壳进一步发育,不但其中的氧化物:硫酸盐已经大部分的被淋溶迁移,碳酸盐也被大量淋滤流失,甚至一些溶为胶体状的二氧化硅也开始迁移。硅铝酸盐被分解为高岭土:蒙脱石等粘土矿物残留在原地。由于硅铝相对富集,所以称为硅铝粘土型风化壳。(3)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化学风化的早期阶段,硅铝酸盐中的碱金属和碱土离子与溶液中的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结合成氯化物和硫酸盐,它们极易被溶解和迁移,大部分随水淋溶掉。氯化物最先,硫酸盐次之。碳酸盐是比氯化物:硫酸盐相对难溶的盐类,常在原地富集称为富钙阶段,形成硅铝-碳酸盐风化壳。这种风化壳土质多呈灰黄色,类似黄土状,故又称为黄土风化壳。(4)硅铝-铁质和富铝型风化壳:风化壳发育到晚期,化学风化作用进行得比较彻底。硅酸盐矿物已经全部被分解可迁移的元素基本上都被析出,几乎丧失全部盐类和呈胶体状态的二氧化硅,残留下难以迁移的铁铝化合物,如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以及耐风化的石英。称为硅铝-铁质和富铝型风化壳。(5)硅铝-氧化物-硫酸盐型风化壳:化学风化的早期阶段,硅铝酸盐中的碱金属和碱土离子与溶液中的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结合成氯化物和硫酸盐,它们极易被溶解和迁移,大部分随水淋溶掉。氯化物最先,硫酸盐次之。因之,硫酸盐在一定条件下常在原地富集,称为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6、简述理想状态下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在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上升的石灰岩高地开始,岩溶地貌发育可按“幼年期”阶段、“青年期”阶段、“壮年期”阶段和“老年期”阶段顺序发展,各个阶段有一定的地貌组合。(1)幼年期阶段可溶性岩石裸露,地表流水开始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地面常出现石芽和溶沟,以及少数漏斗。(2)青年期阶段河流进一步下切,河流纵剖面逐渐趋于均衡剖面,地表水绝大部分转为地下水。这时,漏斗、落水洞、干谷、盲谷、溶蚀洼地广泛发育,地下溶洞也很发育,有许多地下河。(3)壮年期阶段地表河流受下部不透水岩层的阻挡,或者地表河下切侵蚀停止,溶洞进一步扩大,洞顶发生塌陷,许多地下河又转为地面河,同时发育许多溶蚀洼地、溶蚀盆地和峰林。(4)老年期阶段当不透水岩层出露地面时,地面高度接近地方侵蚀基准面,地表水文网发育,形成宽广的平原,平原上残留着一些孤峰和残丘。上述岩溶发育阶段图是一个理想模式。7、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1)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干预下,一定区域的农业生产群体与周围自然与社会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立的固定转化太阳能,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人工生态系统。(2)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生物成分发生显著变化;系统结构明显简化;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能量和物质大量流通的开放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一般较高;农田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人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核心,社会因素起重要的导向作用。8、河川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并简要说明。径流形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1)流域蓄渗阶段:降水落到流域内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另一部分被土壤吸收,然后经过下渗,然后进入土壤和岩石孔隙中,形成地下水。直接降落到地面或经过植物截留后落在地面上的水滴,不能立即在地面产生径流,还需下渗和填洼。下渗发生在降水期间或期后,只要地表有水存在,下渗就继续。填洼指流水或降落的雨水,在低洼地方停蓄的过程。(2)坡地漫流过程:当流域内满足了下渗和填洼后,雨水在坡面上大范围流动的过程就会开始。坡面漫流是地表径流向河槽汇集的环节,可分为片流、沟流、壤中流三种形式。(3)河槽集流过程:流域坡面上漫流的雨水,逐渐由两侧注入干支流组成的水系中,补充河川径流。干流和支流接纳漫流的雨水后,逐渐汇集于河槽,叫河槽集流。9、从雨滴到降水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主要的降水类型有哪些。从雨滴到降水形成需要具备两个的条件:一是雨滴下降速度超过上升气流速度;二是雨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前不至于完全蒸发。根据降水形成原因,可分为四个基本类型: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形成的原因分别是:(1)锋面雨由于冷暖锋交会,暖湿空气主动抬升或被动爬升,在上升过程中冷凝致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的暴雨都是锋面雨。温带地区锋面雨占主要地位。(2)对流雨由于高空和地面的空气对流强烈,地面热空气对流上升冷却过程中形成降雨,一般在热带地区的午后比较常见。赤道全年以对流雨为主。我国西南夏季多对流雨。(3)地形雨由于湿润的气团遇到高大山地的阻挡,在爬升过程中冷却形成降雨,一般多发于盛行风的迎风坡,如加拿大西部和美国西北部的降雨、智利南部的降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降雨,山的迎风坡常成为多雨中心。相应的,盛行风的背风坡则形成了“雨影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4)台风雨是由台风引起的降雨,一般雨势很大并伴随着大风,常常出现“狂风骤雨”。台风雨持续的时间不一台风中有大量暖空气上升,可产生强度极大的降水。如果住在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对台风雨的感受强烈10、简述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1)自然环境对河流的作用。河流是流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流域内的气候,特别是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对河流的流量、水位变化、冰情等影响很大。土壤和植被的状况有影响河流的含沙量。一条河流的水文特征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诸多要素中,气候起主导作用。(2)河流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河流是地球上水分循环的重要途径,对全球的物质、能量的传递与信息的输送起重要的作用。河流海不断地改变地表形态,形成不同的流水地貌,如冲沟、深切的峡谷、冲积扇、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等。在河路密度大的地区,广阔的水面对该区的气候有调节作用。(3)总结气象、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湖泊沼泽等下垫面对河川径流施加影响,使大气降水产生再分配。反过来,河流对自然地理环境也有多方面的影响。河流是陆地水的构成主体、是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河流通过参与海陆大循环将海陆连接起来,作为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全球的水平衡其重要作用。使海陆间、各大圈层的物质、能量、信息得以交换,使全球自然环境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1、南水北调是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重大工程,请分析实施这一重大工程与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关系?水资源是可供人类直接利用、有一定数量并能不断更新的淡水。河流、湖泊是我国最主要的淡水资源。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1)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衡,西北内陆少、东南多,并呈西北向东南沿海增加的趋势。在东部,由于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分布广、人口数量多、工农业发达,水的需求量大。在东部,由于水文条件的不一致,可以将河流分为三大区,即秦岭—淮河以南、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水资源比较丰富,气温比较低,该区的水资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