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课后习题答案1-10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等学校法学核心课程教材系列《中国法制史》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一、关键词解释以德配天:周族推翻商王朝定都镐京后提出的政治思想。简言之,即认为天不是一个部族的专有祖先,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哪个部族有德,哪个部族就能获得天的佑护,强调不能仅仅对天负责,更要关注人世民心,这一政治思想鲜明的体现了西周时期由重神到重人的转变历程。明德慎罚: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政治思想的自然延伸,以德配天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民心即天意。明德就是提倡德治,注重教化的作用;慎罚就是指立法、司法、刑罚处罚要宽缓、慎重。此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德、仁政传统。出礼入刑:礼与刑是夏商西周三代法律体系的两个基本方面,其本质是相同的,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入刑正指出了礼、刑评价标准相同这一特点,对于人们的行为,凡是礼所允许的,刑也不加以禁止,而凡是刑所禁止的,那么礼肯定也对此予以否定。五刑:指夏商西周时期常用的刑法体系,即三代的主要刑罚。包括墨、劓、膑、宫、大辟五种刑罚。墨又称为黥,是指在脸上刺字;劓指割去鼻子;膑又称刖,指砍脚、砍腿或剜去膝盖;宫指破坏罪犯的生殖器官,男子去势,女子闭幽;大辟指死刑,执行方式有斩、杀、焚、磬、埋、弃市等。傅别:指西周时期民事法律制度中的借贷契约。具体来讲即将债劵剖为两半,合劵称为傅,分劵称为别,债权人执右劵,债务人执左劵。质剂:指西周时期民事法律制度中的买卖契约。具体来讲即将买卖贸易分为大小两类,大型买卖例如奴隶、牛羊等用长,即质;小型买卖如兵器、珍奇用短劵,即剂。六礼:指西周时期婚姻缔结程序。西周时期婚姻关系的合法成立除了遵循婚姻缔结的各种条件外,还必须以一定程序形式完成,这一程序即简称六礼。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纳彩即男方托媒人向女方提亲;问名即男方请媒人问女方的生辰、姓名、生父母的姓氏;纳吉即男方占卜得吉兆后将结果告知女方,决定结婚;纳征又称纳币,即由媒人代男方向女方缴纳聘金,此后婚约成立;亲迎即男方新郎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同姓不婚:指西周时期结婚缔结的禁止性要件。该原则的确立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优生方面的考虑,周人已经意识到近亲婚配不利于后代的繁衍,即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二是政治上的考虑,即通过婚姻关系的缔结加强与异姓贵族的联系,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并且维护宗族内部的伦常,所谓娶于异姓,附远厚别也。五过之疵:指西周时期规定的法官责任。五过具体指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就是说,如果法官倚仗权势、挟嫌报复、庇护亲属、收受贿赂、受人请托而枉法裁判,导致断案错误就要以错判之罪予以追究。五声听狱讼:指西周时期的案件审训方法。五声具体指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要求司法官从言辞、神情、呼吸、听觉、目光五方面去了解当时人的心理活动。如果一个人心虚理亏,就会在语言、神态、表情、气息、眼神等方面表现出来,司法官可以据此对其口供的真实性作出判断,以辅助断案。尽管略显简陋、粗糙,但其是长期审判实践的总结,蕴含了生理学、心理学方面的原理,有一定的合理性,相较于神明裁判是重大的进步,为后世所采用。二、问答题1、简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答:礼与刑是三代法律体系中的两个基本方面,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民行为;但两者的作用又各有侧重,即有共同性,又有区别,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礼与刑的共同点在于:一、评价标准相同。对于人们行为的态度,凡是礼所允许的,刑也不加以禁止;而凡是礼所禁止的,必然也为刑所不容;二、紧密依存,缺一不可。礼是行为规范,告诉人们做什么,不做什么,刑是制裁手段,对违反礼的行为进行惩罚;如果只有礼没有刑,礼就无法获得威慑力,如果只有刑没有礼,刑则要么因没有准确的适用对象而变得无用武之地,要么成为没有精神指导的杀人机器。礼与刑的不同点在于:一、作用不同。礼是积极的规范,着重于教化和预防,可以治本,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事前;而刑是消极的制裁,着重于处治和惩罚,只能治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事后。二、适用对象有侧重。礼主要是调整贵族内部关系的准则,贵族从礼那里得到的主要是特权,尽管庶人也有礼,但庶人从礼那里得到的主要是义务;刑的锋芒主要是针对庶民,奴隶和异族,当然不是说贵族就不受刑的制裁,只是说针对刑的制裁,贵族有一定的特权。2、怎样理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答: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并不是指庶人无礼,贵族无刑。夏商西周三代的庶人也有需要遵循的礼,而贵族也并非不受刑的制裁。礼不下庶人是指庶民不能享有只赋予贵族以特权的那些高贵的,用以区别贵贱等级的礼,他们只能遵守那些与其日常生活相关的礼,如婚礼、丧礼、祭礼等。刑不上大夫不是说贵族犯有严重危害宗法等级秩序的罪行而不以刑惩,而是指贵族犯罪后,在审判和执行方式上享有不受肉刑处罚的特权,比如可以法外施恩,享受诉讼上的特权和执行方式方面的优待等等。3、简述西周的婚姻制度答:西周的婚姻制度规定比较详细,成熟。在婚姻形式上,实行一夫一妻制,但由于贵族可以纳妾,实际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与妾之间界限严格,真正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实际上是平民。在婚姻条件上,西周规定婚姻成立需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奉父母之命,没有媒证的婚姻,社会不予承认。此外,从婚姻缔结的禁止性规定来看,主要是同姓不婚。此举一是基于优生学角度的考虑,周人已认识到近亲结婚不利于后代的繁衍,二是基于政治和伦理角度的考虑,即所谓附远厚别,通过婚姻关系加强与异姓贵族的联系,扩大政治势力并维护宗族内部的伦常关系。在婚姻程序上,凡正式婚姻的成立,除了符合婚姻缔结的条件外,还需经过严格的程序,即六礼,也就是西周时期婚姻缔结程序。西周时期婚姻关系的合法成立除了遵循婚姻缔结的各种条件外,还必须以一定程序形式完成,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即六礼:纳彩即男方托媒人向女方提亲;问名即南方请媒人问女方的生辰、姓名、生父母的姓氏;纳吉即男方占卜得吉兆后将结果告知女方,决定结婚;纳征又称纳币,即由媒人代男方向女方缴纳聘金,此后婚约成立;亲迎即男方新郎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4、简述西周的继承制度答:西周的继承制度主要是宗祧继承制度。为防止统治集团内部的内讧,确保贵族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维护宗法等级制度,西周于建国之初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也称为宗祧继承制度。该制度规定,王位或爵位的继承必须是妻生的第一个儿子,而不管他是否贤能,如果妻没有儿子,则立最贵的妾的第一个儿子,而不论其年龄如何。由于王位或爵位的继承者同时也享有祭祀祖先的权利。因此该制度也被称为宗祧继承制度。这一制度规定了谁是祖先的嫡系后嗣,谁就拥有主祭权,谁也就是王位或爵位的继承者;而财产继承则要从属于王位或爵位的继承,即庶子只能由嫡长子分给其部分财产,这种制度下面妇女没有独立地位,也没有继承权。5、简述西周诉讼审判制度的主要变化答:关于西周的诉讼审判制度,史料记载比较详细,从中可以看出其主要变化主要体现在这样一些方面:告诉。西周时期将案件分为狱和讼两类,狱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刑事案件,当事人要缴纳钧金(三十斤铜)作为诉讼费;讼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事案件,当事人要缴纳束矢(一百支箭)作为诉讼费。告诉时严禁卑幼告尊长,如坚持告诉则告者有罪。审理。首先是要求当事人双方都要到庭,坐地对质,当然贵族可以派臣属为代表参加诉讼。其次是非常重视口供,为此创制了五声听狱讼的审判方式,要求法官从辞、色、气、耳、目五个方面判断当事人口供的真实性;西周时期还允许刑讯,并采用盟诅、盟誓的方式确保口供的真实性;再次,从证据方面来看,证据种类包括了证言、书证、物证、勘验结论等等,可以说较为全面。判决。西周判决时候要求法官必须不偏不倚、不纵不枉,法律无明文规定时可以类推,比附定罪。另外,还规定了司法官的责任,即五过之疵,即指西周时期规定的法官责任,五过具体指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就是说,如果法官倚仗权势、挟嫌报复、庇护亲属、收受贿赂、受人请托而枉法裁判,导致断案错误就要以错判之罪予以追究。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一、关键词解释铸刑书:春秋末期,公布成文法的运动首先发生于郑国。公元前536年,为巩固作封恤、作丘甲等改革成果,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刑书铸于彝器上,公之于众,作为国家的常法,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次举遭到了晋国大夫叔向的强烈反对。铸刑鼎:公元前513年,晋国大臣赵鞅和荀寅领兵在汝滨筑城时,征收了民众一鼓铁,用以筑成铁鼎,将范宣子执政时期修订的刑书铸于鼎上,公布于众,史称铸刑鼎。这是新兴势力在晋国取得政权后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但遭到了孔子的反对。竹刑:公元前501年,郑国执政驷颛杀邓析而用其所著之竹刑。邓析是比郑国执政子产思想更为激进的郑国大夫,因其对子产公布的刑书不满,而私自编写了一部法律,并将其刻之于竹简之上,史称竹刑。竹刑开始并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其后经过国家的认可并向全国公布,便具备了法律效力。守法守吏十三篇: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部分法律史料,共十三篇,整理小组将其定名为《守法守吏十三篇》,有《守法》、《要言》、《库法》、《王兵》、《市法》、《守吏》、《李法》、《王法》、《委法》、《田法》、《兵法》、《上扁(篇)》、《下扁(篇)》,内容涉及刑事、经济、军事诸法,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法律。法经:战国初期魏国臣相李悝总结春秋末期以来各诸侯国立法司法的经验,结合魏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法经》。《法经》共有《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以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为立法宗旨,将《盗法》、《贼法》置于篇首,劾捕盗贼的《囚法》、《捕法》其次,整治其他犯罪行为的《杂法》再次,最后以《具法》对刑惩予以加、减。从整体上看,《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法典。《法经》贯彻了法家重刑轻罪的法制原则,主要维护新兴地主阶级权利和新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法律,其编撰体例、罪名、刑制等对秦汉以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变法之一。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锐意进行法制改革,前后近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战国时期法家变法中最具成效的一次。商鞅变法一方面清除了秦国旧贵族的政治经济势力,另一方面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其他法家变法,使秦国一跃而成为令其它六国畏惧的强国,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提出了一系列法治理论和法治施行方法,在法律上确立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封建等级制度等,为对秦及后世的法制的统一和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分户令:分户令是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时制定的法律之一,其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即要求家里有成年男子二人以上者,需要另立户籍,使每个劳动力都能发挥其劳动潜力,以此增加户税来源,进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二、问答题1、试述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意义答: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是时代的要求,是新的法观念、法律意识影响的结果,也是时代的必然趋势。春秋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礼法进行社会控制的社会,礼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临事制刑,贵族既是立法权的拥有者,也是司法权的行使者,存在司法专横的情况,礼法制度也缺乏一个客观公正的法律标准。春秋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社会的日益变迁和进步,要求一种新的,适应生产力水平发展和时代要求的规范体系替代以前的礼法体系,以确认新的社会秩序。于是,法从礼中分离出来,成为客观和相对公正的规范体系就有了必要。可以说,成文法的公布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要求。成文法的公布最早发生在郑国和晋国。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将刑书铸在彝器上,公之于众,成为国家常法,史称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和荀寅将范宣子执政时期修订的刑书铸于鼎上,公布于众,史称铸刑鼎;公元前501年,郑国执政驷颛杀邓析而用其所著的竹刑为国家常法;这些都是这一时期成文法公布的典型代表。成文法的公布有重要的意义在于:它首先宣布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奴隶制法律形态的结束和成文法的诞生,使客观的以罪统刑的刑法规范开始出现,从此封建制法律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其次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