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编辑主体论第一节编辑主体释义一、主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范畴。1.所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认识能力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2.“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视野的那部分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二、“编辑主体”的概念1.概括而言,编辑主体就是在编辑实践中从事编辑劳动的人。2.目前,研究界关于上述“编辑主体”概念的具体理解仍莫衷一是。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四种。观点一:编辑主体是指编辑者个体。“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客体关系原理,在编辑活动中,主体只能作为个体的编辑工作者。这样界定编辑主体的内涵既符合编辑活动的客观实际,又能正确认识并认真对待编辑主体的自身改造,即世界观改造的问题。”——唐康:《编辑主客体的界定》,《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观点二:编辑主体是指编辑组织。“高校学报编辑主体应是具体承担编辑出版任务的学报编辑部,而不能把从事具体编辑出版工作的个人,与学报编辑机构并列作为编辑主体。编辑主体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组织。”——王芝光:《谈学报编辑主体的基本特征及其行为原则》,见《学报编辑与编辑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观点三:编辑主体既包括编辑个体,也包括编辑组织。“编辑主体就包含两个部分:(1)编辑组织。即指编辑部。如书刊编辑部,电视、音像编辑部,新闻报刊编辑部等等。(2)编辑者。现代编辑虽然是群体活动,但在编辑组织内部,是以分工方式进行的。编辑活动作为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是依靠编辑者个体,运用各自的编辑能力分工进行的。编辑者是编辑主体的主要因素。它常常是编辑主体研究的主要关注点。”——陆敏:《编辑主体论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观点四:编辑主体的本质属性在于其主体性,而并非其存在形态。“编辑主体概念的内涵是指编辑主体的主体性,即编辑主体在编辑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从外延上看,“编辑主体不仅包括以文字媒介为传播手段的编辑劳动者,也包括以电子媒介为传播手段的编辑劳动者。”——何菊玲:《对编辑主体概念的再认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作者:周国清出版社:岳麓书社出版日期:2009年11月开本:16页码:336版次:1目录引论为什么研究编辑主体第一章主体与编辑主体第一节主体第二节编辑主体第二章客体与编辑客体第一节客体第二节编辑客体第三章编辑主体与相关范畴第一节编辑主体与编辑活动第二节编辑主体与“编辑”概念第三节编辑主体与编辑功用第四节编辑主体与编辑规律第四章编辑主体思维论第一节本质特征第二节创造思维第三节定势思维第四节审美思维第五节导向思维第五章编辑主体决策论目录三、辨析:“编辑主体”与“编辑”四、编辑主体概念的历史发展编辑主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编辑主体性日益凸现,编辑实践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细化。因此,编辑主体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其外延也在不断地拓展。(一)编辑主体内涵的历史发展从古至今,随着编辑实践活动的发展和演变,编辑主体在编辑实践活动的发展中,其主体地位逐渐凸现,其主体性日益增强。1.先秦两汉时期,编辑主体几乎全是社会兼职者,编著合一也限制了编辑主体在编辑劳动中的作用。2.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编辑主体在编辑实践活动的发展中逐渐独立,其主体性日益凸显。3.近代大生产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进步,使得现代编辑概念的内涵较之传统概念的内涵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延伸。(二)编辑主体存在形态的演进编辑主体不仅指作为个体的编辑劳动者/编辑人员,即编辑个体,而且还包括存在于一定组织形式下的作为群体的编辑劳动者,即编辑集团主体。1.先秦两汉时期,编辑劳动主体就以个体和集团的形式存在。例如,西汉时期对校理书籍非常重视,甚至由国家统治者诏令组织,其规模宏大,活动内容丰富。2.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编辑类书的需要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编辑机构。3.现代社会,作为个体的编辑劳动者虽然仍是编辑主体的主要构成,但却日益显示出群体化、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思考:编辑主体的现代化编辑劳动的现代化使编辑主体无论是其职责、地位、作用还是对其素质、能力的要求都与传统有了很大不同。编辑主体的现代化,是指在编辑实践活动中编辑主体的主体意识、人格素质及编辑手段由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为编辑主体努力使自己的人格、文化知识、编辑手段,适应编辑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从而促进编辑的现代化,使编辑出版物能迅速地反映和传播人类的现代文明和进步。第二节编辑主体的职业特征一、编辑主体的主体性1.定位编辑主体的主体性,是编辑主体在编辑实践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内在规定性,即本质属性,也就是编辑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编辑主体性是在编辑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编辑实践活动是编辑主体的生成基础,是编辑主体性的根本特征,是编辑主体性的实现途径。编辑主体性是在编辑实践活动中揭示出的编辑实践规律,客观规律又在主体实践活动中制约主体。2.编辑主体性的三大体现(1)编辑主体意识的能动性认知功能即编辑主体在编辑实践中能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编辑客体及主体自身的认知意识与功能。没有编辑主体意识,就无所谓编辑主体,也就无所谓编辑主体性。2.编辑主体实践的创造性实践功能编辑主体具有通过自己的本质力量控制、影响编辑客体的实践功能。这是编辑主体在编辑实践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3.编辑主体的自主性评价功能编辑主体具有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把自己的意志作用于编辑客体,通过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二、编辑人员的分类(提示:多维性结构框架)三、编辑人员的职业特征(角色定位)1、文化产品的设计师、工程师策划、实施2、文化成果的搜寻者、发掘者选题计划、组稿、审稿3、文化传播的守门人、把关人选择、加工、导向4、作者原稿的治疗师、美容师原稿的审读、修改5、作者、读者的纽带和桥梁中介、协调四、编辑人员的职业意识编辑人员的职业意识是指编辑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所形成的观念、情感和心理状态。编辑人员的职业意识包括:1、职业荣誉感2、职业责任意识3、职业理念4、职业敏感性第三节编辑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1.科学的世界观2.强烈的事业心3.无私的奉献精神4.高尚的职业道德两个“服务”;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树立品牌意识,形成特色风格;诚实守信、艰苦奋斗二、过硬的业务素质1.熟练的业务能力*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能力*稿件的鉴赏选择能力*过硬的写作、加工能力*高超的编排能力2.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经营管理三、合理的知识结构(“博”与“专”)1.广阔的文化视野2.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文化基础知识*编辑业务知识*出版的经营管理知识3.深入了解分工范围的学科知识4.多方面的文化爱好四、严谨的工作作风*科学选题、周密论证*保证稿源充足、倾听作者要求*准确评价、严格把关*仔细推敲、细致入微*正确定位、舆论导向*深入细致、实事求是五、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的心理素质主动性、创造性*稳定的心理素质“静如处子,动若脱兔”*包容的心理素质“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缜密的心理素质细致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