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通常解释1.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因而实际上是以“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去概括和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由于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归结为“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因而把哲学的基本问题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精神和物质谁为“本原”、谁为派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精神能否认识物质的问题。通常把前一方面称作“本体论”问题,而把后一方面称作“认识论”问题。3.其三,由于对精神和物质“谁为第一性”问题的截然相反的回答,构成了贯穿哲学始终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与斗争。4.由于对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迥然相反的回答,又可以把各种不同的哲学派别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5.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经历了三个基本发展阶段并构成了三种基本理论形态。6.在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矛盾和斗争之外,还同时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和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都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也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别。二、哲学基本问题的思想内涵1.首先,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的论断非常明确:“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其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能把它简单地、直接地归结为或等同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a)简单地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归结为“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会导致对哲学的简单化、经验化的理解,以至于丢弃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方式。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其重要特征在于,不仅具有“精神和物质”关系的“时间先在性”问题,而且具有超越“精神和物质”关系的“逻辑先在性”问题。c)显而易见“,存在”这个范畴不等同于“物质”这个范畴,它不仅包括“物质”的存在,也包括“精神”的存在d)同样,“思维”这个范畴也不等同于“精神”或“意识”。从狭义上看“思维”似乎只是“精神”或“意识”的一部分,但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意义上,“思维”就不仅是指“意识的内容”,而且是指“意识的形式”;不仅是指关于思维对象的“对象意识”,而且是指构成、把握、统摄和反省“对象意识”的“自我意识”;不仅是指“思想的内容”,而且是指“思想的活动”。3.第三,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中,不能把“辩证法”问题排斥在外,而把哲学基本问题仅仅归结为“本体论”问题和“认识论”问题。近代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们常常把西方的近代哲学称作哲学发展史中的“认识论转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十分清楚”地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使之“获得了完全的意义”。首先,近代哲学明确地区分了“意识外的存在”与“意识界的存在”,也就是明确地区分了“客观世界”与“意识内容”,从而清楚地提出了“对象与表象”或“对象与映象”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清楚地提出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此同时,近代哲学还特别地从“形式”上去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突出地表现在,近代哲学比较自觉地考察了“意识内容”与“意识形式”的关系问题“、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关系问题“、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问题等一系列“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近代哲学中所获得的“完全的意义”,是与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相对应的。也就是说,近代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基本问题的“完全的意义”,主要是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实现的。具体地说,整个近代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想的客观性问题”,也就是人的思想是否具有客观内容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形成,是以自觉到“思维”与“存在”的矛盾为前提的,又是以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来实现对这种矛盾的探索的。现代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向”以及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现代的“哲学转向”深化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涵,也丰富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容。实践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自己的实践活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所蕴含的全部矛盾关系都植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历史演化和历史发展都展开在人类实践的历史过程之中。因此,只有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达到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践论理解,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解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实践转向”。在这种“实践转向”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现实的人”以“感性的活动”为基础的与“现实的世界”的关系。“现实的人”就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感性的活动”就是人的社会实践,“现实的世界”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这样,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世界之间的、现实的和历史地发展着的关系。以“实践转向”的观点去看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我们就会形成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发展的而不是凝固的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语言转向人们还常常把现代西方哲学的特征概括为“语言转向”。这种“语言转向”在文化层面上展现了“思维和存在”的丰富的矛盾关系。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它所批判的是,离开对人类“语言”的考察而直接断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它所要的是,哲学家在建立关于人类意识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之前,必须先有关于“语言”的理论;这种要求的实质是,哲学家必须把作为“文化的水库”的“语言”作为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出发点。因此,所谓的“语言转向”也可以概括为一个基本命题“:没有语言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为无效”。在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中,显示出对“思维和存在”、“人和世界”的“中介环节”的寻求,显示出现代西方哲学对“思维”、“语言”和“存在”三者关系的总体理解。这种总体理解就是:人类必须而且只能用“语言”去理解“世界”和自己的“意识”,并用“语言”去表述对“世界”和自己的“意识”的理解;虽然“世界”在人的“意识”之外(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世界”却在人的“语言”之中(人只能在语言中表述世界和表达对世界的理解);“语言”既是人类“存在”的消极界限(语言之外的世界对人来说是存在着的无),“语言”又是人类“存在”的积极界限(世界在人的语言中变成属人的世界);“语言”中凝聚着“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因而也是消解主——客二元对立的文化结晶。哲学的反思活动(怎样从“构成思想”与“反思思想”的对比中理解哲学的反思?)反思的维度反思的思维反思的对象反思的特性一.维度“反思”,是思维对存在的一种特殊关系。思维对存在的“反思”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思维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对象)来思考。思维对存在的这种“反思”关系,构成了人类思想的哲学维度。1.“构成思想”和“反思思想”,是人类思维的两个最基本的维度。“构成思想”,是人类全部认识活动的思想维度,“反思思想”则是人类思想的哲学维度。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全部基本方式当中,哲学具有其特殊的价值与功能。哲学的这种特殊的价值与功能,就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思想维度:反思的思想维度。2.所有的具体科学,都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作为“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运用理论思维去研究各种具体的存在,而不去研究理论思维的“前提”。就是说,它们的使命都不是研究理论思维的前提、探索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来研究,而是使“思维和存在”在观念和实践两个基本层次上获得现实的、具体的统一。它们现实地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但不去“反思”实现这种统一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此相反,哲学则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而予以“反思”,从而不断地揭示隐含在理论思维“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之中的矛盾,实现人类在思维方式上的变革。3.哲学,它作为人类思想的“反思”的维度,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存在方式:“实践本性”之中。4.毫无疑问,作为“思想”的哲学,只能是以“知识”的形态出现。哲学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特殊维度,而不是人类关于经验世界的某种特殊知识。二.思维1.人类思想的反思维度,在人类的理论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构成了反思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哲学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具体的指出这种哲学思维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黑格尔把这种哲学的反思的思维称作“思辨的思维”。2.作为“反思”的“哲学思维”,它既不是以经验材料为对象而形成关于经验世界的各种知识的“表象思维”,也不是以思维的形式推理为对象而形成关于思维的结构与规则的知识的“形式推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也就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的“反思”。3.哲学,它作为思想以自身为对象的“反思”,必然是一种“概念性的认识”,也就是把“概念”作为再思想、再认识对象。三.对象“反思”,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显然,“反思”的对象就是“思想”。思想是关于思想对象的思想。因为“反思”的对象是“思想”,而不是思想的对象,因此,“反思”才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来思考。就是说,在人类思想的反思维度中,不是具体地实现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统一,从而构成关于“存在”的某种“思想”;恰恰相反,人类思想的反思维度,是揭露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矛盾,对各种关于“存在”的“思想”进行反省和批判。正因为“思想”的“对象”是构成思想的全部“存在”,“思想”本身是无限丰富复杂的,所以,反思的对象是无限开阔的。我们还应当看到:以“思想”为对象的“反思”,不仅是反思“被构成的思想”,而且要反思“构成思想的活动”,还要反思“构成思想的方式”。这后两个方面,是哲学反思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对象。思想,不仅需要思想的对象,而且需要构成思想的活动与方式。构成思想的活动,首要的是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也就是思想构成自己的“逻辑支撑点”。它规范着思想的主体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也就是规范着思想主体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方式。因此,反思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揭示思想构成自己的“逻辑支撑点”,是哲学反思的深层使命。构成思想的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人们以常识的、神话的、宗教的、艺术的、科学的等等不同的方式去把握世界,也就形成关于世界的各种思想。因此,在哲学反思中,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是极为重要的反思的对象。通过对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的反思,人类就能够在哲学的层面上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世界图景,并从而变革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四.特性人类思想的反思活动,是“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也就是以“思想”为对象的再思想、再认识的特殊维度的思想活动。由此便决定了反思活动的“超验性”、“批判性”、“综合性”和“前提性”的基本特性。超验性所谓“超验性”,就是反思活动的超越经验的性质。这是反思活动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特性。反思的超验性具有二重涵义。1、是说反思的超越经验的性质,就是说,反思不是直接地关于经验对象的思考,反思的直接对象是关于经验对象的“思想”。2、反思的超验性的另一重涵义,是指哲学的反思是“超越经验”,而不是“脱离经验”,即哲学的反思并不是脱离经验内容的玄思和遐想。既超越于经验内容之上,又反观于经验内容之中,这就是哲学反思对“经验”的二重性内涵。反思的这种“超验性”,决定了它既要以“批判性”的方式对“思想”进行再思想,又要以“综合性”的方式去实现对“思想”的批判。由此便构成了哲学反思的批判性和综合性。批判性所谓哲学反思的批判性,是指哲学反思对“思想”的否定性的思考方式,或者说,把“思想”作为“问题”予以追究和审讯的思考方式。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批判性是反思的最本质的特性。“批判”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它包括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和物质形态的实践批判活动这两大批判形态或批判方式。哲学的反思活动是一种观念形态的精神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