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这么简单,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宜走管内的流体:1)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因为管内清洗方便;2)腐蚀性的流体,因为可避免管子、壳体同时受腐蚀,且管子便于清洗和检修;3)压强高的流体,因为可以节省壳体材料;4)有毒的流体,因为可减少泄漏的机会。宜走壳程的介质:1)饱和蒸汽,因为可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汽比较干净,清洗比较方便;2)被冷却的流体,因为可利用壳体散热,增强冷却效果;3)粘度大的流体或流量小的流体,因为流体在折流板的作用下,可提高流动对流传热系数;4)对于刚性结构的换热器,若两流体的温差大,对流传热系数较大的介质走壳程,可减少热应力。换热器中管壳程介质的确定原则如下:1、不清洁的流体走管内,以便于清洗。例如冷却水一般通入管内,因为冷却水常常用江河水或井水,比较脏,硬度较高、受热后容易结垢,在管内便于机械清洗。此外管内流体易于维持高速,可避免悬浮颗粒的沉积。2、流量小的流体,或传热系数小的流体走管内。因管内截面一般比管间截面小,流速可高些,有利于提高传热系数。3、有腐蚀性的流体走管内,这样只要管子、管板用耐腐蚀材料即可。此外,管子便于检修。4、压强高的流体走管内,因管子较宜承受高压。5、高温或低温流体走管内,这样可以减少热量或冷量向周围大气散失而造成的热损失。6、饱和蒸汽走管内,便于排除冷凝液。冷热流体哪一个走管程,哪一个走壳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难以有统一的定则;但总的要求是首先要有利于传热和防腐,其次是要减少流体流动阻力和结垢,便于清洗等。一般可参考如下原则并结合具体工艺要求确定。(1)腐蚀性介质走管程,以免使管程和壳程材质都遭到腐蚀。(2)有毒介质走管程,这样泄漏的机会少一些。(3)流量小的流体走管程,以便选择理想的流速,流量大的流体宜走壳程。(4)高温、高压流体走管程,因管子直径较小可承受较高的压力。(5)容易结垢的流体在固定管板式和浮头式换热器中走管程、在u形管式换热器中走壳程,这样便于清洗和除垢;若是在冷却器中,一般是冷却水走管程、被冷却流体走壳程。(6)粘度大的流体走壳程,因为壳程流通截面和流向在不断变化,利于传热。(7)流体的流向对传热也有较大的影响,为充分利用同一介质冷热对流的原理,以提高传热效率和减少动力消耗,无论管程还是壳程,当流体被加热或蒸发时,流向应由下向上;当流体被冷却或冷凝时流向应由上向下。什么样的介质走管程什么样的介质走壳程流向:热流体上进下出,冷流体下进上出。(1)不洁净的易结垢的流体走管层,便于清洗。(2)腐蚀性的流体走管层,以免壳体和管子同时受腐蚀。(3)有毒流体走管层,减少泄露机会。(4)压力高的流体走管层,以免壳体受压,节省壳层金属消耗。(5)粘度大的流体走壳层,流量小的流体走管层,提高流速。(6)饱和蒸汽宜走管层,以便于被加热介质有足够的汽化空间。(7)热流体宜走管层。这个表述是比较正确的,但有时会出现冲突的情况,这时就要综合考虑了,例如渣油是高温黏度大的产品,但往往大多数就选择走管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