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总复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第二节学习管理学的意义第三节学习管理学的途径和方法一、管理1.什么是管理管理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来配置和使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2.管理的基本特征⑴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必要条件: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集体活动;有一致认可的活动目标。⑵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者的第一个责任是管理一个组织;管理者的第二个责任是管理管理者;管理者的第三个责任是管理工作和工人。⑶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管理者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中的人们能在组织中协调的工作,从而有效的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者的任务相同----管理者的基本职能相同(都要承当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管理者的层次不同管理者所拥有的权利范围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在组织中担任的管理职务地位(地位)就不同,通常分成高层、中层、低层三个层次。⑷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二、管理学及其特性1.管理学是一门科学,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具有特定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能够揭示出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具有一系列涵义清楚明确的最基本的概念;具有经过实践检验证明其正确的原理和原则;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它能反过来指导人们的实践。2.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科学性:管理活动有规律可循。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要灵活运用。为什么说管理是科学又是艺术?3.管理的二重性一方面表现出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表现出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一般职能合理组织生产力(取决于自然属性)管理职能调节生产关系(取决于社会属性)三、现代管理学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运动规律和一般方法论的学问。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古代管理思想第三节近代西方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第四节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第五节近现代管理理论第六节当代管理理论第七节中国管理思想之历史演进第一节概述一、管理实践、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二、管理学形成的阶段划分管理学形成以前:1、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分工协作开始→18世纪2、管理学产生的萌芽阶段:18世纪→19世纪管理学形成以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30年代2、近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60年代3、现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第一节古代管理思想一、古代管理思想概述1、国家行政管理2、生产管理3、教会管理4、军事管理第三节近代西方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一、近代西方管理理论产生的社会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2、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3、竞争的需要4、阶级斗争的需要5、管理的问题形成二、近代西方管理理论产生之前的先驱者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对管理学的贡献:劳动分工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1771-1858)的贡献:人性化管理小詹姆斯·瓦特(1769-1848)和马修·鲁滨逊·博尔顿(1770-1840)的贡献:发展了八项管理技术查尔斯·巴贝奇(1792-1871)的贡献:工业操作上的数学分析和报酬制度安德鲁·尤尔(1778-1857)的贡献:提出管理原则丹尼尔·麦卡勒姆(1815-1878)和亨利·普尔(1812-1905)的贡献:提出了领导的概念第四节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主要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韦伯:理想行政组织理论一、科学管理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工作定额。“搬运铁块试验”对工人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科学的分析,以科学的操作方法代替陈旧的操作方法2、标准化。“铁锹试验”科学的挑选工人,对工人进行培训教育以提高工人的技能,激发工人的进取心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培训工人成为第一流工人促进工人之间的相互协作,用科学的方法,共同努力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6、实行职能工长制7、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管理”二、组织管理学派(一)法约尔(HenriFayol,法,1841-1925)“经营管理之父”管理过程理论的主要内容:1.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商业活动—购买、销售、交换财务活动—筹集和最恰当的利用资本安全活动—保护财产和人员会计活动—财产清点、资产负债表、成本、统计等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2.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管理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4.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二)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的主要思想:1、理性-合法的权力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理性-合法的权力)2、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①明确分工:权利与义务②等级链:自上而下③任用制:考试与教育训练④职业管理人员:固定薪金及升迁制度⑤纪律与规程:严格办事程序⑥理性原则,不受感情影响的人际关系(明确的分工;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人员的考评和教育;职业管理人员;遵守规则和纪律;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第五节近现代管理理论一、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50年代)源于20世纪30年代,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作为管理学发展的一个阶段,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学派→组织行为理论(一)人际关系学说代表人物:梅奥(GeorgeEltonMayo,1880-1949),美籍澳大利亚人,人际关系理论创始人“人际关系之父”代表作:《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年《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1945年1.梅奥和他的霍桑实验(1924~1932)在美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①照明实验(1924~27年):工作环境,物资条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发现照明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微不足道。②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8~28.4年):改变监督方法→改善职工情绪→产量增加③大规模访谈(1928.9~30.5年):真实感受④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1931~32年):非正式组织(二)行为科学学派马斯洛(Maslow)需要层次理论道格拉斯·麦克雷戈(DouglasMcGregor)X-Y理论赫兹伯格(Herzberg)双因素理论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马斯洛(Maslow)(1908-1970)“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主要著作:《人类动机理论》(1943年)2、企业管理中“人性”的问题道格拉斯·麦克雷戈(DouglasMcGregor)(1906-1964年)美国行为科学家主要著作:《企业的人性方面》(1960年)管理方式与人性假设相关管理者根据不同的人性假设采用不同方式组织、控制、激励属下X-Y理论是两种相对的人性假设(二)双因素理论(Herzberg)弗雷里克.赫兹伯格主要著作:《工作的激励因素》(1959年)、《工作与人性》(1966年)在阿基里斯(Chris.Argyris)“成熟~不成熟”理论的基础上,调查了3000名工程人员和会计师保健因素:没有,会引起不满意。有,也不会产生巨大的激励激励因素:没有,不会产生不满意。有,产生巨大激励与满足(三)组织行为学(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专指管理中的行为科学。最近二十年主要围绕一些课题发展的。目前,组织行为学按研究对象和涉及的范围。分为三个层次:1、个体行为理论:研究需要、动机、激励、人性等问题2、团体行为理论:研究团体目标、团体规模、团体规范及信息沟通等3、组织行为理论: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二、管理科学学派(20世纪40~)运筹学:布莱克特系统分析:美国Rand公司决策科学:西蒙第六节当代管理理论(美)哈罗德·孔茨1961.12《管理理论的丛林》、6个学派1980《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1个学派“管理理论丛林”:决策理论学派沟通中心学派社会合作学派组织行为学派案例学派权变理论学派数学学派人际关系行为学派第七节中国管理思想之历史演进一、《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1、战略论2、信息论3、人才论二、《易经》中的三十六计三、《菜根谭》中的管理思想第三章计划工作第一节计划的定义、目的和作用第二节管理计划的分类第三节目标管理第四节计划工作的时与序第五节决策第一节计划的定义、目的和作用1.计划的概念计划是为组织的未来确定目标和制定实现目标的方案的过程。计划工作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组织目标是什么?二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2、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1)目的性(2)主导性(3)普遍性(4)效率性3、计划的目的(1)为组织成员指明方向,协调组织活动(2)预测未来,减少变化的冲击(3)减少重叠和浪费性的活动(4)设计目标和标准,以利于控制二、计划的作用正面作用:1、计划能促成有目标有秩序的活动;2、计划能发掘未来改进的需要;3、计划能提高应付情况的能力;4、计划能提供控制基础;5、计划能鼓励人们去取得成就;6、计划能促使管理人员了解整体;7、计划可以增加和平衡设备的利用率;8、计划能助成管理者有效地指挥和领导。负面作用:1、计划受到资料不实及未来将会遇到的事故所限制;2、计划的代价太高;3、计划还会有心理障碍;4、计划会凝固创造力;5、计划会延误对突发事故的处理;6、计划常会被设计者过度地夸张;7、计划有时还会不切合实际。三、计划工作原理1、承诺原理2、限定因素原理3、改变航道(修正)原理4、灵活性原理第二节管理计划的分类一、计划的种类1、时间计划期: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2、计划者的地位:战略计划与行动计划3、按计划内容的表现形式分类①宗旨:组织是干什么的和应该干什么②目标:它是组织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具体成果③策略:是指确立组织的基本长期目标,合理分配必需的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④政策:是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指导及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定。⑤程序:它规定了如何处理那些重复发生的问题的方法、步骤。通俗地讲,程序是办事手续。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思想指南。⑥规则:是对具体场合和情况下,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程序规则政策时间顺序指导行动,但不说明时间指导决策管理人员顺序,没有自行处理权利留有酌情处理余地↓↓↓⑦规划:它是综合性的计划,它是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执行步骤使用资源等的复合体。需要预算的支持。⑧预算:它被称“为数字化”的规划。第三节目标管理最早提出目标管理概念的是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PeterF.Drucker,1909-2005)。他在1954年所著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MBO)。这一概念是德鲁克发明的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概念,并已成为当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目标管理的概念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确认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目标管理(MBO):由上下级共同决定具体的绩效目标,定期检查目标的进展情况,并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给予报酬。目标即要明确可行,又要有较大的难度,否则MBO效果不明显。二、目标管理的共同要素要素1——明确目标:简明扼要,能够量化。要素2——参与决策:上下级共同参与目标的选择和对如何实现目标达成一致意见。要素3——规定期限:目标的完成有一个简单明确的时间期限。要素4——反馈绩效:不断地将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反馈给个人,以便他们能够调整自己的行动。全面质量管理,即TQM(TotalQualityManagement)就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