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进管理思想的演进早期管理思想与理论萌芽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近代管理理论阶段当代管理理论阶段早期管理思想与理论萌芽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西方古代的管理思想西方管理理论的萌芽古代管理思想来源:大型集体活动的需要政治控制的需要战争中的军事管理宗教管理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宏观管理的富国之道微观管理的治生之术先秦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儒家“仁政礼制”“内圣外王”、道家“无为而治”、法家“以法治国”、商家的经营管理思想《孙子兵法》、《周礼》、《道德经》、《论语》、《史记》、《尚书》、《老子》、《荀子》、《墨子》、《韩非子》、《汉书》、《唐书》等西方古代管理思想《圣经》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古埃及“管理跨度”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古罗马天主教会意大利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四项管理原则西方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管理理论的萌芽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近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50年代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management一、管理理论的萌芽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铁路的出现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查尔斯·巴贝奇,亨利·瓦农·普尔,詹姆斯·瓦特,罗伯特·欧文等根本原因小生产方式个人经验管理管理理论产生的标志:泰罗《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二、古典管理理论泰罗——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一般管理原理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泰罗——科学管理原理泰罗(FrederickTaylor,1856-1915),美国著名管理实践家,管理学家,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提高劳动生产率用科学管理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进行精神变革——心理革命:从分配盈余到增加盈余泰罗科学管理原理1、科学作业原理2、计件付酬原理3、计划与作业分离原理4、职能组织原理5、例外管理原理6、人事管理原理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HenriFayol,1841-1925),法国著名管理实践家,管理学家,古典管理理论创始人之一。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六种经营活动五大管理职能十四条管理原则六种经营活动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引导一个组织趋向一个目标。经营包含六种活动:技术活动(生产)商业活动(交换活动)财务活动(资金的筹集、控制和使用)安全活动(财物和人身的安全)会计活动(记帐、算帐、成本核算和统计等)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活动财务活动企业(经营)计划控制协调指挥组织技术活动商业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五大管理职能法约尔指出,管理包含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管理五大要素或五大职能思想,成为人们认识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的一般性框架。十四条管理原则1、劳动分工原则,2、权力与责任对等原则,3、纪律原则,4、统一指挥原则,5、统一领导原则,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原则,7、员工报酬原则,8、集权原则,9、等级制度,(跳板原则)10、秩序原则,11、公平原则,12、人员稳定原则,13、首创精神原则,14、团结合作原则。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思想家、社会学家,“组织理论之父”。“理想的行政组织”,也叫“官僚制”、“科层制”的理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权力的类型传统型权力:效率最低超凡型权力法理型权力:理想的权力形态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强调规则、程序,强调能力高度结构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效率最高摆脱了传统组织的随机性、易变性、主观性和偏见性理想行政组织的特点1.分工明确,权责制度化2.按等级原则形成等级体系3.根据职务进行人员任用4.公职人员是任命的5.管理人员是职业管理者6.严格遵守组织规定7.成员关系是职位关系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厄威克探索统一管理理论,提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目标原则、相符性原则、职责原则、组织阶层原则、控制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明确性原则古利克合作《管理科学论文集》管理7职能论POSDCORBPlanning,Organizing,Staffing,Directing,Coordinating,Reporting,Budgeting三、近代管理理论时期:人际关系理论(20世纪2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50年代后)代表人物人际关系理论: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行为科学理论:马斯洛、赫茨伯格、麦格雷戈、阿吉里斯、勒温、利克特梅奥——人际关系学说梅奥(GeorgeEltonMayo,1880-1949),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他与罗特利斯伯格(Roethlisberger)通过霍桑试验,提出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开辟了行为科学研究的道路。霍桑试验1924年开始,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在芝加哥附近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试验。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总结霍桑试验研究工作。霍桑试验的结论:工人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行为科学理论继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之后,很多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1949年起,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改称为行为科学,60年代以后,更多地使用组织行为学一词。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领域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2.企业管理中的“人性”问题•麦格雷戈的X-Y理论,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莫尔斯的超Y理论,沙因的人性假设理论等3.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勒温的团体力学理论,布雷德福的敏感性训练4.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利克特的领导方式理论,坦南鲍姆和施米特的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论,费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型,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的重大贡献把研究重心从事转向人,重视人的因素四、当代管理理论20世纪50年代后,管理学进入蓬勃发展的当代理论发展阶段,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文化学说的最新成果运用到管理中。管理丛林管理新思潮管理丛林“管理丛林”之提法为哈罗德.孔茨(HarordKoontz)首创,意为管理理论学派林立,观点丛生。11个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者角色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验管理学派数量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战略管理学派企业文化学派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和马奇主要思想:1.突出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2.提出许多决策原理或主张3.促进对决策上“双因素”的重视——软硬两类因素管理过程学派代表人物:法约尔,孔茨,罗宾斯主要观点:不断丰富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对管理职能的概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权变管理学派也叫情境管理学派主要观点1.组织是开放的2.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与方法3.职能运用过程中也要持有权变观点管理者角色学派代表人物:亨利.明茨伯格主要观点:通过观察管理者的实际活动来明确管理者工作的内容。管理者的工作可用多种角色来描述,主要包括三类共10角色。社会协作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主要观点1.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2.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3.管(经)理人员的职能4.组织纽带:组织规范系统、职位系统、沟通系统、奖惩制度、组织规程。社会技术系统学派代表人物:特里斯特,埃莫里主要观点:技术系统很重要,必须把社会协作系统与技术系统结合起来考虑管理问题,管理者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确保社会协作系统与技术系统的相互协调。经验管理学派代表人物:德鲁克,斯隆,戴尔,亨利·福特主要观点:以大企业成功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人成功的管理经验和失当的管理行为,管理者就能通过比较,加以借鉴、批判,取人之优,弃人之差,做成自己的管理之事。数量管理学派主要特点:在管理决策中关注对数学、统计学和信息手段的运用学派分支:管理科学、运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物:约翰逊、罗森茨韦克、卡斯特等主要观点: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由许多分系统组成。战略管理学派发展过程20世纪20年代萌芽60年代,研究战略概念相关理论70年代,理论研究从概念到战略计划到战略管理,实践研究从战略计划方法到战略实施和追踪决策90年代后期以来,研究动态竞争优势理论、竞争动力学、合作型竞争等企业文化学派产生背景: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的崛起,企业文化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观点:1.管理文化的核心是使员工关心企业2.企业文化系统五要素: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文化网络3.7“S”框架:结构、战略、体制、人员、作风、技巧、共有价值观4.革新性文化的八种品质:贵在行动、鼓励革新、容忍失败、以人促产、深入现场、以价值观为动力、不离本行、精兵简政、辩证处理矛盾。管理新思潮业务流程再造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再造(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起源于MIT,哈默和钱皮的《企业再造:企业革命的宣言》定义: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以取得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企业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性的进展。革命式变革,脱胎换骨式的变革,彻底的重新设计。学习型组织涵义:面临变化剧烈的外在环境,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因应、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彼得·圣吉(PeterM.Senge),《第五项修炼》(TheFifthDiscipline)学习型组织应包括五项要素: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知识管理20世纪60年代初,由德鲁克首先提出组织识别自己拥有的知识,并对其加以整理、转移和管理,以便有效地利用知识,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21世纪,瑞典企业家卡尔-爱立克∙斯威比将知识管理引入实践工作,强调隐形知识的重要作用,指出个人知识的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