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复习总结2014.1.6管理心理学1~3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缓和劳资矛盾的需要、管理者认识的提高与转变。2.管理心理学产生的理论准备(1)古典管理理论(经济人的人性假设)美国泰罗(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理论法国法约尔(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一般管理理论德国韦伯(组织理论之父)——组织理论(2)工业心理学——雨果.闵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之父):最适合的人,最适合的工作,最理想的效果。(3)社会心理学——美国罗斯、华生(行为主义)、英国麦独孤。3.管理心理学的创立(标志:人际关系理论)(1)霍桑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谈话实验、群体实验)(2)人际关系理论形成(社会人的人性假设)——梅奥(3)管理心理学的创立: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强化理论——斯金纳期望理论——弗罗姆X理论Y理论——麦格雷戈不成熟—成熟理论——阿吉里斯群体动力学理论——勒温敏感性训练——布雷福德管理方格理论——布莱克支持关系理论——利克特4.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观点:管理心理学复习总结2014.1.6(1)人是企业的主体,要靠人来实现企业的目标。(2)科学技术越发展,就越要重视人的因素。(3)在企业中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第四章认知的个别差异与管理1.认知内涵丰富,包括感知(感觉和知觉)、记忆、思维。2.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3.知觉分类: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摸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4.知觉的心理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优先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如双关图、军事伪装、产品检验)——选择性忽略(2)知觉的相对性:就是知觉对比产生的效果。(如黑白一起黑之愈黑,白之愈白,胖瘦一起胖者更胖,瘦者越瘦。)(3)知觉的整体性: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或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如斑点图、水里摸东西、鼻子嗅气味、舌头尝食物)(4)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在一定条件范围内,人对对象的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如亮度、大小、形状、颜色的恒常性)(5)知觉的组织性:包括相似原则、接近原则、封闭原则、连续原则(6)知觉的理解性:指人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被知觉的对象,并能用词语把它的名称标志出来。(如双关图里的“天使柱”标注)5.影响知觉的因素: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对比、重复、刺激物的活动性、新颖性。主观条件:知识经验、定势效应、暗示与从众心理、需要与动机、情绪因素、注意、个性特征与思维品质。管理心理学复习总结2014.1.66.错觉现象:光渗错觉、高估错觉、对比错觉、线条干扰错觉/视觉错觉、时间错觉、声音方位错觉、运动错觉、形重错觉、触摸错觉、承重错觉、色彩错觉、研究错觉。7.社会知觉:也叫社会认知,是指社会中的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个人、社会团体组织的知觉。8.社会知觉的特点:目的和任务是为了调节个人的行为和协调共同活动。(特殊性)过程对人的交往活动的依赖性。评价标准的间接性和连锁性。(如一好百好,一坏百坏)9.社会知觉的种类:(1)对他人的认知(2)人际知觉(3)角色知觉10.影响对他人知觉的因素:知觉者的特征、被知觉者的特征、情境因素、认知与评估的条件。11.对他人的认知判断的几方面: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段动作、言语表达。12.角色知觉的过程:角色认知、角色行为、角色期望、角色评价。13.角色知觉及其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社会角色期待、社会角色冲突、社会刻板印象、角色负担。14.自我知觉(自我认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感情、需要、欲望、动机、个性等的认识。15.自我知觉的构成要素:麦尔林——同一意识、对活动主体的自我意识、对心理特性的自我意识、社会与道德的自我评价威廉.詹姆斯——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16.自我知觉的形成发展:1.跳出“自我”圈子“以人为镜“(他人评价)。2.扮演角色,促进自我知觉的发展。3.通过社会比较,认识并评价自己。管理心理学复习总结2014.1.64.通过自我心理分析,实现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17.自我知觉误区与影响因素:过于自大,自卑、消极、迷信、过于相信环境外因。影响因素:客观环境、主观心理。18.影响社会知觉的心理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定型效应、制约效应。19.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是指一个人在同他人第一次接触时所形成的最初印象。(如先入为主)20.近因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有时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往往决定着人们对某人或某事的特征的解释。21.晕轮效应:是指在社会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也称印象扩散效应、哈罗效应。(如爱屋及乌、追星族、一俊遮百丑)22.定型效应:是人们受经验模式的影响,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并在其头脑中形成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形象的心理效应。又称刻板印象、定势现象。(如中国人勤劳、英国人绅士、德国人勤奋、美国人冒险)23.知觉防御:是指人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会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以达到防御的目的。24.制约效应:是夸大环境的作用,造成社会知觉的假象,使人的社会认知产生偏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线索偏差、迷信心理、情绪效应、投射作用)第五章个性差异与管理1.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本质,也是个人所具有的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的行为模式。(即精神面貌的反映,心理特征的展现)2.个性的形成因素:遗传因素(天性论)与环境因素(文化、家庭、团队、经验)(教养论)3.个性的特征:差异性、稳定性、整体性、独特性、倾向性。4.个性的心理结构(复杂的、多层次的、多水平的、系统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态度、行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管理心理学复习总结2014.1.65.能力: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被开发和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6.能力的种类和构成:一般能力: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表达特殊能力:数学能力、文学能力、艺术表演能力、专业与技术能力再造性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模仿能力创造性能力:具有流畅、独特、变通、创新及超越平常的思考与活动能力实际能力:是指人实际作业时已经达到的程度(成就测验)潜在能力:指人将来有机会学习或接受训练时,可能达到的程度(性向测验)智慧活动能力:社会的智慧、具体的智慧、抽象的智慧液态智力、晶体智力7.能力的个别差异:智力的个别差异、特殊能力、能力表现的年龄差异8.能力的差异与管理重视人的创新能力,发挥核心竞争作用。掌握各种能力标准,合理招聘选配人才。根据人的能力差异,实施职业能力训练。9.气质:是指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全部动力特点的总合(典型的、稳定的10.气质的类型与特征:胆汁质(兴奋型):攻击性强,易兴奋,不易约束,不可抑制。多血质(活泼型):活泼好动,反映灵活,好交际。黏液质(安静型):安静,坚定,迟缓有节制,不好交际。抑郁质(抑制型):胆小畏缩,消极防御,反应敏感。11.气质差异与管理:管理心理学复习总结2014.1.6气质与职业岗位选择。气质特点可以作为职业职业招聘与选择的依据之一。气质与人际关系协调。气质与员工思想工作。气质与人的身心健康。12.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好坏之分,不是天生的)13.性格的结构:理智、情绪、意志、态度。14.性格的类型: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内向型/外向型、优越型/自卑型、场独立型/场依存型、社会文化类型: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力型/社会型15.性格差异与管理:性格与人际关系和谐。性格与领导类型把握。性格与创造能力发挥。性格与管理艺术提升。第六章个性倾向性与管理16.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态度、行为。17.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是人对客观条件需求作出反应的一种具有个性倾向性的心理过程。18.需要的特征:需要是个体积极性的原动力。需要是认识过程的内在动力。需要是个性差异的心理依据。需要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19.需要形成的条件:个体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生存环境。20.需要的基本特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结合。劳动创造与满足需要结合。需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需要的不同层次相互联系。管理心理学复习总结2014.1.621.需要的种类: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个人需要/集体需要、现在需要/将来需要、弹性极小的需要/弹性极大的需要22.需要的层次结构(把握主导需要、关注高层需要)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合群需要。ERG理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23.动机:是指引起动作,激发、维持个体行为活动,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在动力或心理倾向。24.动机性行为:由动机激发、维持和导向的行为。25.动机产生的条件:需要和诱因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个体行为的外部因素。26.动机的功能:激发、选择、指向、维持、强化功能。27.动机的特征:主观性、内隐性、外显性、更替性。28.动机的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29.动机的分类: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低级动机/高尚动机主导动机/辅助动机、广泛概括的动机/局部狭隘的动机30.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不但愿意做,而且力求达到更高质量标准的心理过程。31.高成就动机的特征:事业心强、有进取心、精力充沛、个人成就比金钱重要、迫切想知道结果。32.挫折: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和干扰,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挫折是成就动机的反向结果。33.挫折的差异性:个人的心理发展层次、认识方法的不同,挫折感就不同。管理心理学复习总结2014.1.634.影响动机的因素:外因(社会发展水平、社会风气、党政方针、国内外形势)、内因(兴趣、价值、观念、抱负水准)35.态度:是个人对待外界对象较为稳固的一种内在心理倾向。36.态度的心理结构:认知、情绪情感、行为意向。37.与管理工作的态度: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38.态度的特征:态度是社会性与后天习得性。态度对象的具体性与针对性。态度结构的协调性或不一致性。态度过程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可变性。态度认知的复杂性与差异性。态度测量的间接性与态度评价的单纯性。态度倾向的正面性和负面性。39.态度与工作满意度的一致性表现: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社会组织的认同。群众成员的包容。40.态度形成和转变的过程:顺从(依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41.态度形成和转变的因素:需要和愿望的满足、知识和信息、个体所属群体、个性特点、社会文化环境。42.态度转变的方法:参与活动、增多接触、换位思考。43.行为:是人体器官对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外显性)44.行为的特征:自觉性和目的性、因果性、持久性、可塑性。45.行为产生的原因(即动机):包括客观刺激、目标驱使、激励作用。46.行为改变的层次性:知识的改变、态度的改变、个人行为的改变、团体行为的改变。47.行为改变的周期:参与性改变周期(知识—态度—个人行为—群体行为)强迫性改变周期(群体行为—个人行为—态度—知识)48.行为改变的程序(勒温):解冻期—改变期—冻结期。49.影响行为形成与改变的因素:价值观、学习、态度第七章激励理论与管理1.激励:是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管理心理学复习总结2014.1.62.激发人动机的心理过程:需要引起动机,动机通过态度引起行为,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3.激励过程的三类变量: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量。4.激励过程的三方面:激励的动力、激励行为的指向、激励行为的保持。5.激励的特征:方向性、选择性、时效性、复杂性、能动性。6.激励的作用:有助于吸引人才;有助于激发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