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2010年上半学期期末试题一、系统权变的基本内容(a.结构环境b.因人而异)答:美国学者卢桑斯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一书中系统地概括了权变管理理论。他认为:一、权变理论就是要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二、环境是自变量,而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这就是说,如果存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对于更快的达到目标来说,就要采用某种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比如,如果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中经营,采用集权的组织结构,就更适于达到组织目标;如果在经济繁荣时期,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中经营,那么采用分权的组织结构可能会更好一些。三、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环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社会、技术、经济和政治、法律等所组成;另一种是由供应者、顾客、竞争者、雇员、股东等组成。内部环境基本上是正式组织系统,它的各个变量与外部环境各变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二、管理心理学与相邻心理学科的关系(一般-具体、交叉、并列)P26-31答:在心理科学系统中,以下四个方面与组织管理心理学有最密切的关系:1、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管理心理学要运用普通心理学揭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中具体化。普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体系中的主干,是基础学科。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科中应用方面的一个分支。因此,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是主干与分支,一般与具体的关系。2、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物和人,劳动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研究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两者都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是并列关系。3、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群体中人们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对群体心理活动的影响;群体心理活动对个人心理活动的影响;个人与个人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群体与群体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些内容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的具体化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因此社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是一般与具体关系。4、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管理心理学研究管理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对人的教育和对人的管理共同的内容就是要塑造人的品质、形成人的能力、指导和1/16控制人的行为。故两者该为并列关系。三、能力的分类、差异,工作安排的关系。P82-85答:心理学中把人们能够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称为能力。通常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能力中又可分为智力、性向和成就三种。智力指个人的一般能力;性向指个人可以发展的潜在能力;成就指个人通过教育或训练对学识、知识和技能方面达到的较高水平。人的能力是有个别差异的。人的能力发展是有差异的。首先是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其次是能力类型的差异;最后是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教育工作中的“因材施教”,恰当地概括了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充分地发掘和发挥学生的潜能。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别不仅表现为量的差别,而且表现为质的差别。所谓量的差别,是指人与人之间各种能力所具有的水平不同。例如,正常人均具有记忆能力,但人与人之间的记忆力强度不同。所谓质的差别,是指人们在完成相同任务时,可以通过不同能力的综合而实现。例如,两个管理者都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甲可能在个人的技术恩呢管理、演说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较出色;乙可能在调查能力、分析能力和正确决策能力等方面较出色。从能力这个角度出发,企业管理中(工作安排)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⑴每个企业、每个工种或生产岗位都应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能力要求,便于有目的地选拔、培养和考核干部、职工。⑵在进行职工的选择、工种的安排时,尽可能考虑每个人的兴趣、特长、做到人尽其才。⑶招工考试,不应该只以语文、数学等文化考核的分数或者以某种操作技术的水平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⑷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急需要具有大量的一般能力,有需要具有该生产活动所需要的特殊能力。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应当在提高职工这两项能力方面下功夫。⑸在进行人员选择、人员安置时,尽力使人们所具有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能力水平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智力、体力相匹配。四、个性的组成P76-77答:个性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的总和。个性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反应,它影响个人的行为并使他和别人区别开来。所以个性所反映的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实践着的人。个性包括丰富的内含,它是人的心理倾向、心理过程的特点、个性心理特征及心理状态等的综合。具体说来,个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两部分:一是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期望、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二是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方面。2/16五、气质与性格的关系答:气质是个人生来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明显的天赋型,基本上取决于个体的遗传因素。性格指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物(客观现实)的基本态度及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性格是个性中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区别个性的主要心理标志。性格一方面反映人的行为取向,它可以在外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如几个人办同样一件事,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性格是豪爽还是拘紧,是热情还是冷漠。人的性格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独特性、整体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它有着多个侧面,包含多种多样的特征,在每个人身上以一定独特性结合为有机的整体。性格与气质都是人脑的机能,其共同的基础是神经类型。气质不是存在于人的性格的某种外来的东西,而是有机地包括在性格结构之中,二者共处一体,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渲染性格特征,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气质更多地体现神经类型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是神经类型在行为、活动中的直接表现;而性格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外来影响,是在神经类型的基础上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相同的气质类型的人又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气质无好坏、对错之分,而性格有。六、态度的特征答:所谓态度是主体对某个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态度由认知、评价、情感、意向四个要素组成。态度的特征:1.对象性。这种对象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可以是主体自身,也可以是群体。2.社会性。这是因为任何人对任何对象的态度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不是独立的人,而是社会的人。3.个体性。人的态度固然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是社会的产物,但是由于态度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心理倾向,因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4.内隐性。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不能直接被人们所观察,因为它只是行为的意向、行为的心理准备,而不是行为的本身。5.稳定性。态度的最终形成是主体自觉自愿地接受某些观点,并将新的观点或信息纳入自己的观念体系并重新整合的过程。6.系统性。人的每一种态度都指向某一特定对象,因此人对众多对象的认知就会形成系统性的态度。3/16七、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原因(一般性、代价、冲突、年?)答:1.态度构成要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认识和情感成分冲突时将导致不一致;2.受当时情景影响;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4.对同一对象的冲突导致态度和行为不一致。八、影响知觉的因素(客观对象本身特点、对象与背景的差异、组合、需要、兴趣、个性、经验、暗示、期待)P112/117-123答:知觉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整体的反映过程。更具体说,知觉是个体选择、组织和解释感官刺激的过程。影响知觉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知觉者本人、知觉的对象和发生知觉时的情景。不同的人观察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会对他们的所见所闻作出完全不同的解释。这表明,知觉者的某些特征会影响知觉过程。知觉者特征对知觉的影响方式主要有下述几个:1、知觉者的图式;2、知觉者的动机状态;3、知觉者的个性;知觉对象的特征与情景的特征对知觉的影响表现在: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2、对象与背景的差别;3、知觉对象的组合;4、印象操纵九、社会知觉效应(第一印象、首近因效应、晕轮(概念)效应、定型、暗示)答:社会知觉效应包含: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晕轮效应、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定型效应、对比效应、相似效应、自我实现的预言。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为主效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晕轮效应:也可称为“以点概面”效应。这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这就是说,这一突出的特征或品质起着类似“晕轮”的作用,使观察者看不到他的其他品质,从而由一点作出对这个人整个面貌的判断。晕轮效应往往在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或性格特征时表4/16现得最明显。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这实质上与上述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研究证明,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都在人的社会知觉中起重要作用,但它们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说,在感知陌生人时优先效应有更大的作用;而在感知熟悉的人时,如果在熟悉的人的行为上出现某种新异的表现,则近因效应起更大的作用。定型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一个人看到他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按其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特性对他进行归类,并根据已有的关于这类人的固定形象,作为判断其个性的依据。定型是企图在过去有限经验基础上对他人做结论的结果。最经常的定型时在看到某个人时把他划归到某一群体之中。定型时一种更固定的图式,因此,也可称为刻板效应。对比效应是指人们对当前事物的知觉会受到此前出现的其他事物的知觉影响而产生歪曲现象,这也是知觉偏见的一种表现。相似效应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都喜欢与自己在各方面较为相似的人的这样一种行为态度。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涵义是人们期望的东西可能会变成现实。自我实现的预言也被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十、需要层次论和公平理论P141,158答: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其基本内容如下:1、需要层次论把人类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并按照它们发生的先后次序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原始的基本需要,包括饥、渴、性和其他生理机能的需要。安全需要: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就像满足安全的需要。社交需要:马斯洛的社交需要含有两方面内容。一是爱的需要,二是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人希望自己有稳定的地位,有对名对利的欲望,要求个人能力、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等。尊重需要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指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于极限的需要。2.、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时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3、马斯洛把五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4、马斯洛认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既不一定是有意识的,也不一定是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