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布局艺术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园林景观布局艺术鉴赏•第一节风景与园林风景欣赏•第二节景观的艺术处理(造景的艺术手法)•第三节园林色彩艺术处理园林132班汪恒言梁子贤•2014.10.17风景与园林风景欣赏•一、风景风景是指自然的(人工的)具有符号和自然美及艺术构图规律的形象色彩的,供欣赏和游息的空间环境。园林和风景名胜,是由许多孤立的、连续或断续的风景,以某种方式组接和流通所构成的空间境域,黄山之奇,泰山之雄,峨嵋之秀和华山之险,都是这些空间境域内的风景特征。由众多的景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统一性越强,其风景特征越明显。风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图形性。风景的外在表现,其体量、大小、色彩、轮廓、质量。如高山峻岭,江河湖泊,草原深林,均是风景的外在表现。象征性。风景的思想内容,文学艺术特征等。常因意境丰富的命名、题咏传播而有深刻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功能性。游、息、赏、玩、生态等功能。二、景的感受•风景被感知的途径有两个系统。首先景的感受是通过人体的五种感觉器官去感受的,即眼、耳、鼻、舌、身。按感觉的重要性,以视觉为最,视觉作用于客体,首先是物体的形状与色彩,所以景观的空间轮廓和色彩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还有许多景是要配合其它器官去感受的,如西湖十景的柳浪闻莺和南屏晚钟,突出的就是音响效果。兰花的幽香,梅花暗香,均需要嗅觉器官来配合。重庆的南北温泉,西安的华清池和青岛的海滨浴场,都是全国的闻名的风景区,但只有当人们咏沐其间,才能感受其间的奥妙。这正是触觉的作用。•歌德说“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能力的统一体,人的眼、耳、鼻、舌、身在一个统一体上,会共同发生作用。人的大脑发达,又具各种器官,所以产生美感的条件胜过任何动物。”其次,由于人具有大脑,所以人能思考,能联想,当人身临其境的时候,审美的客体和主体产生了互动,作为客体的风景对人的作用由人的年龄、职业、性别、文化水平、社会经历、兴趣和爱好的不同而不同。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就在于强调感受,即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产生意境。对同一景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同一景色,同一个人,由于视点、位置不同得到的感受也不同。三、观赏点与观赏视距•观赏点是指游人所处的位置。观赏点的布置最好能因高就低,位置错落,或登高(山、楼)眺望,或临水入榭平视。使游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程欣赏风景、增加景色的变化。主要观赏点所在的位置,要考虑安置休息设施如亭、榭、廊、花架、坐椅等。有些设施本身就构成风景点。观赏视距,指观赏点——被观赏景物之间的距离。观赏视距恰当与否之间影响到观赏的艺术效果。正常人的明视距离是25厘米,4公里以外的景物就看不清楚了,在大于500米时,对景物有模糊的形象。如果要看清楚景物的轮廓,如雕像的造型,识别花木的类别,则距离更缩短到250—270米左右。三、观赏点与观赏视距•观赏视域指正常人的眼睛在静止时,所能看到的视场范围。正常情况下,不转动头部,而能看清景物的垂直视场为26°—30°,水平方向为45,超过此范围,就要转动头部去观察,对景物的整体构图或整体印象就不够完整,而且容易疲劳。根据以上视距和视域清晰范围,在园林景物中,垂直视域为30°时粗略估计,大型景物的合适观赏视距约为景物高度的3.3倍,小型景物的合适观赏视距约为景物高度的3倍。水平视域为45°时,其合适的观赏视距为1.2倍。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观赏景物时,对景物高度的完整性大于宽度的完整性,所以在园林绿地规划时,应注意当景物宽大于高时,以高为主综合考虑。当景物高大于宽时要以宽为标准,计算观赏视距。四、不同视角的风景感染•游人在观赏游览过程中,因所处的位置不同,或高、或低,使得观赏视角有了变化。在平坦地区,江河之滨,向前观赏,景物深远,多为平视。从低处抬头仰望(高山、高楼、高楼),则为仰视。登高而居高临下,景色全收,则为俯视。1、平视观赏平视是中视线与地平线平行而伸向前方,游人头部不必上仰下俯,可以舒适的透视全景而不感到疲劳。在平视观赏中所看到的景物就叫做平视风景。平视风景由于与地面垂直的线组在透视上无消失感,景物高度效果较少。但不与地面垂直的线组均有消失感,因而景物的远近深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有较强的感染力。四、不同视角的风景感染•平视观赏具有平静、深远、安宁的气氛,没有紧张感,可以消除疲劳。平视风景宜选在视线可以延伸到较远的地方,如西湖、太湖等有平静水面的地区,或者有大面积的草地,以及较空旷的地方。创造一个较安静的环境。四、不同视角的风景感染•2、仰视观赏中视线上仰,不与地面平行。与地面垂直的线条有向上消失的感觉。景物高度方面有较强的感染了力。易形成雄伟、高大、严肃的气氛。如50米高的纪念碑,在10米处观赏,则显得下部特别庞大,体形感逐渐消失,能增加纪念碑的雄伟气氛。仰视景观对人的压抑感较强,如古代皇帝的金銮殿。四、不同视角的风景感染•3、俯视观赏中视线与地平线相交,垂直地面的线组产生向下消失的感觉。景物开展在视点的下方,且显得愈加低、小。俯视景观易产生开阔、惊险的效果。“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登泰山而小天下”。在一个景区,随着不同视点、视角的变化,则产生变化多端的景观的景观效果。毛泽东“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名句,从园林观景的角度讲,也是一个很精辟的论述。五、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景的观赏有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之分,动就是游,静就是息,人们在游赏园林的时候常常是动静结合。不同的游览方式可产生不同的观赏效果。如何组织好游览观赏,掌握好游览观赏的规律,可很好的指导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1、静态观赏静态观赏是指视点与景物的相对位置不发生改变。静就是息,游而不息使人筋疲力尽。在动态的游览路线上,应有系统的布置多种景观,在重点地区,游人要停留下来,对四周的景物进行细致的观赏品评。静态观赏,如同看一副风景画,在静态构图中,远处的山,近处的水,主景、配景、前景、中景、背景的位置不变,空间组织和空间构图的平衡、轻重固定不变。所以静态构图景观的观赏点常常是摄影家和画家拍照和写生的地方五、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2、动态观赏。动态观赏一般是指在在行进中观赏,游人与景物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欣赏到的景物是一副连续的空间构图即景观的序列构图。同是动态观赏,景观的艺术效果也不完全一样。步行游览可以对园内景物细品慢赏,走走停停,动静结合。骑车比步行速度快而省力,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不同的景点和景区漫漫欣赏。火车速度快,直线运行,景物的连续性,节奏感特别突出。汽车较火车的视距近,,且停和行均比较自由。空中观赏,景观的整体效果特别突出。轮廓线特别清晰。一般人对景物的观赏是先近后远,先群体后个体,先整体后细部,先特殊后普通,先动景(动物、人、车、船等)后近景(树、花、草、桥、建筑等)。对景点、景区的规划设计应动静结合,给以不同的游览方式,以达到完整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第二节景观的艺术处理(造景的艺术手法)•景观艺术手法处理的原则是因借自然、效法自然、高于自然。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一、主配手法主景是园林风景空间构图的主体,是园林艺术意境处理的主题,是全园视线的控制焦点。具有压倒群芳的气势,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配景是对园林主景起烘托、渲染作用的景物,起陪衬主题的作用,通过配景的存在而明显地突出主景的艺术效果。二者相得益彰又构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然而,主配景的关系有时又是相对的,一个主区的配景又是某个分区的主景。但是,在一个区域只能有一个主题。如:颐和园——佛香阁——万寿山——昆名湖北海公园——北海——琼华岛——白塔一、主配手法•在园林造景中既强调主景的突出,有重视配景的烘托。既不能喧宾夺主,有不能不考虑配景。突出主景的方法有:1、主景升高在空间高程上加以突出(为了使构图的主题鲜明、构图更加明确)•作用:主景升高对周围景物起控制作用,不受任何风景的干扰,还可以造成仰视风景,形成特殊的感染力。•注意:升高后的主景色彩和明暗上要和背景取得对比•如:南京中山陵的中山纪念堂,广州越秀公园的五羊雕塑,苏州虎丘的云岩寺塔等都是主景升高而更加突出的处理。一、主配手法•1、轴线和风景视线的焦点一条轴线的端点或几条轴线的交点常有较强的表现力。故常把主景布置在轴线的端点或几条轴线的交点上。风景视线的焦点,则是视线集中的地方。轴线的两个端点、两个轴线的一个交点,这些点的表现力很强•风景视线的汇聚点在情趣上、造型艺术上、视觉的感染力上都应是布置的•方式:•把主景布置在视线或轴线的汇聚处•把主景作为空间构景的重心•把主景或绝妙景色与主要的人流方向进行对构•主景分别布置在轴线的两端景物位于单向人流的端点处或转折处主次人流的交汇处一、主配手法•2、动势向心在自然式园林中,往往没有一个明显的轴线或交点,但在四周环抱的空间如水面、广场、庭院等,其四周的景物往往具有向心的动势,这些动势线可集中到水面、广场、庭院中的焦点上。主景布置在动势集中的焦点上则能得到突出。如西湖四周的景物和山势,基本朝向湖中,湖中的孤山便成了焦点,在西湖上格外突出。3、空间构图的重心在规则式园林中,将主景布置在几何中心上,在自然式园林中将主景布置在构图的重心上,也能:将主景突出。园林主景或主体如果体形高大,很自然容易获得主景的效果。但体量小的主景只要位置布置得当,也可以达到主景突出的效果以小衬大、以低衬高,可以突出主景。同样以高衬低、以大衬小也可以成为主景。如园路两侧,种植高大乔木,面对园林小筑,小筑低矮,反成主景。亭内置碑,碑成主景。二、层次手法•景色的空间层次模式可分为三层,即前景、中景与背景,也可分成近景、中景和远景。•近景:距离视点最近,可看情景景物的细部和质感,用作画面构图的边框和引导面;•中景:距离视点有一定距离,可展示事物全貌,可识别景物的主要细部和色彩,通常作主景、作重点布置,是构图重心;•背景:距离视点特别远,景物大体轮廓可见,轮廓线、体量不清楚,而且越远越淡薄,作背景处理。二、层次手法•当园林空间比较大,景观景深的绝对透视距离很大时,如大片的水面,大片的草地,大面积的广场,由于缺乏层次,在感觉上缺乏深度感。可在中景的位置安置主景,用远景或背景来衬托主景,用前景来装点画面。有时因不同的造景要求,前景、中景、背景不一定全都具备。在纪念性园林中,主景气势宏伟,空间广阔豪放,通常只用简洁的画面如蓝天、白云或高山、丛林做背景,而不设前景。在一些大型建筑物的前面,为了突出建筑物,使视线不被遮挡,只作一些低于视平线的水池、花坛、草地作为前景。还有许多主景建筑,不但不强调前景,背景也没有作太多的考虑,只是借助于蓝天白云。三、借景手法•借景是将园内视线所及的园外景色,有意识的组织到园内来,成为园内景色的一部分。借景是一种扩大园林空间、丰富景观的好方法。明,计成在,《园冶》一书中说:“园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于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达到“窗收四时之烂漫,纳千顷之汪洋”的景观效果。借景依视点、视角、视距的不同分为:1、远借登高望远将远处的景物尽收眼底。视点越高,视野越大,所见景物越多,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在视野开阔的地方,把远处有利的景物组织进来,有延长视线的作用,如山、水、树木、建筑。具体处理手法:一是使其掩映在相应方位保留通透的视线联系(适用于视野大、大园);二是提供山亭、楼阁之类的高视点的观赏途径(适用与小园或者大园的幽辟园)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园林多筑高台,造假山,为借景创造良好的条件。颐和园借玉泉山的塔拙政园借虎丘的北寺塔三、借景手法•2、邻借相邻相近空间之间景物的相互借取,如花窗、门洞、隔断、漏窗。一般所借的对象与园相毗连,或距离很近,其具体做法一般是隐藏园墙,使园外景物如在园中,通过组织手法将园内外的景色融为一体。“园巧因于借”。邻借通常通过门、窗、廊等将临园或园外的景色组织进来。如围墙上的漏窗——园林窗景,以及园林框景均是由此发展而来。3、仰借低处借高处景物,利用自然高差形成景观层次来借景,将园外高大的景物组织到园林中来,如古塔、形成视觉上的崇高感。古塔、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