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异常治疗的注意事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儿科:车蓬丽粒细胞异常治疗中注意事项“粒细胞”是什么?粒细胞:是血液白细胞的重要成分,其中的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最大,占比达到50%-70%。它是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碱性粒细胞的总称。血细胞组成“粒细胞”异常包括哪些?1.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中性粒细胞增多症3.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儿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生后2周至1岁的婴儿低于1×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原因很多,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分为三类1.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2.中性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3.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因:(1)感染: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病,粟粒性结核,严重败血症等;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病毒性肝炎等;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2)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化学品,如铅、苯、汞等;药物,如抗癌药、氯霉素等。(3)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红细胞贫血等。(4)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纯粒细胞再生障碍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因:(5)脾功能亢进:肝硬化、疟疾、慢性溶血性贫血、晚期血吸虫病、黑热病、原发性脾原性粒细胞减少症等。(6)遗传因素: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即婴儿遗传性粒细胞缺乏症,慢性家族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儿童期慢性粒细胞减少症、先天性代谢缺陷病伴发的粒细胞减少症、胰腺功能不全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网状组织生成不良等。(7)其他: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慢性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过敏性休克、营养不良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1.常有感染、理化物质接触、用药、免疫因素等病史。2.粒细胞缺乏时,起病急骤,可出现重症感染症状。3.血常规:白细胞数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率相对增多。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可分为轻度(≥1.0×109/L),中度(0.5~1.0×109/L),重度(0.5×109/L)又称粒细胞缺乏。4.骨髓象:无特异性变化。粒细胞缺乏症血中粒细胞数近乎消失,就称为粒细胞缺乏症。是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至0.5×10^9/升(500/立方毫米)以下。中性粒细胞是抵御感染的主要白细胞,所以粒细胞缺乏症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严重的感染。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积极抢救。在抗生素问世前,死亡率高达90-95%,自应用抗生素后,已下降至20%,但仍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粒细胞缺乏症该病多系机体对药物或化学品过敏所致。起病急,服药者常于服药后6~10d突然寒颤、高热、头痛、困倦、乏力、全身及关节酸痛。咽峡炎伴颌下、颈部淋巴结肿大,扁挑体、唇、舌、口腔、皮肤、鼻腔、直肠、肛门、阴道等部位发生坏死性溃疡。常见感染部位有充血疼痛和压痛,部分病儿感染缺乏相应的体征。本症容易继发脓毒血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治疗1.病因治疗: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若由药物引起,需停用可疑药物如抗生素、退热止疼药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防治感染:轻度粒细胞减少:不需特别的预防措施,中度减少者:感染几率增加,减少进出公共场所,注意皮肤、口腔、呼吸道卫生,去除慢性感染灶。粒细胞缺乏者: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住室应定期用紫外线消毒,注意口腔清洁。当<0.2×109/L时,应入院且注意严格消毒隔离,最好使用有特殊装置的无菌床或无菌间,医务人员进入必须穿隔离衣、戴口罩和换鞋;病儿的用具及食具应消毒。有感染者:进行病原菌培养,明确感染部位和类型。在致病菌未明确前,应经验性采用广谱、高效、足量抗生素治疗,注意真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对症、升白治疗可应用鲨肝醇、利血生、盐酸小檗胺、地榆生白片等。粒细胞缺乏者,可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中最重要的措施是立即停用有关药物或化学品、早期合理的抗感染治疗和输血。避免使用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的药物,接触相应物理化学因素,避免感染,并定期复查血常规。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有时可迅速使粒细胞数上升,患者全身情况明显改善;但是皮质激素也可使感染扩散,使感染加重。所以是否该应用皮质激素,以及怎样应用,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中性粒细胞增多症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指年龄大于1个月的儿童和各年龄组成人外周血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计数大于7.5×109/L和小于1个月的婴儿大于26×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根据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计数出的绝对值升高,而并非是根据白细胞分类计数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病因:1.感染:多种局部或全身的急、慢性感染如细菌感染,尤其是球菌中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水痘等。2.物理和情绪刺激:物理刺激如冷、热、运动、剧痛、抽搐、创伤妊娠、电休克、缺氧等,情绪激动如忧虑、愤怒、惊吓过度兴奋等均可使中性粒细胞暂时增高。3.炎症及组织坏死:风湿性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等,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血栓栓塞性疾病等。4.肿瘤:胃、肺、肝、胰腺、乳腺、子宫、肾癌、淋巴瘤等。中性粒细胞增多症5.代谢和内分泌紊乱:甲状腺危象、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肝性脑病急性痛风、子痫、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6.中毒和变态过敏反应:一些化学品和药物如铅汞、肾上腺皮质激素、洋地黄类等,以及一氧化碳中毒、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激活等。7.急性失血及溶血:急性失血后2h即可见白细胞增多,宫外孕破裂,肝、脾破裂,大量急性溶血等。8.血液病:骨髓增生性疾病。9.其他:手术后12~36h即有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机制有三:1.循环粒细胞与边缘粒细胞之比约为44.3∶55.7,当边缘粒细胞动员到血液循环中,中性粒细胞数可成倍增加称为假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剧痛、运动、癫痫、心动过速或情绪激动时,血流加快,边缘粒细胞快速进入血循环。2.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可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或器官,执行吞噬细胞及异物功能。如其进入组织的速度降低,可导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乙醇、保泰松和吲哚美辛等可阻止粒细胞从血循环进入组织。3.骨髓生成粒细胞及释放入血流的速度增快使粒细胞增多。感染、炎症、细菌内毒素刺激骨髓粒细胞增生,释放加快,使血中中性粒细胞大量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多症中性粒细胞增多可以暂时性阻塞毛细血管,可暂时性减少局部血流量而引起局部缺血,如引起心肌的再灌流损伤和梗死等。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栓塞,见于心脑、肾、脾及肺栓塞等。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治疗:主要是对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原发性疾病的治疗。预防并发症。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是指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4×109/L。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分为轻度:嗜酸粒细胞(0.4~1.5)×109/L;中度:嗜酸粒细胞(1.5~5)×109/L;重度:嗜酸粒细胞5×109/L。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1.变态反应性疾病2.寄生虫病3.药物4.感染5.皮肤病6.血液病7.肿瘤8.风湿性疾病9.内分泌疾病10.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11.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2.免疫缺陷综合症1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症14.其他:放射线照射,炎症性肠病、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治疗及预后: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若由寄生虫、变应性、药物等所致,只要去除病因,不需特殊治疗,即可恢复,预后好。若患者有脏器受损,则不管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程度,均应给予降低嗜酸粒细胞计数或阻断嗜酸粒细胞效应的治疗。此外,还要根据病情做出相应支持,对症处理。若由恶性肿瘤引起或是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则预后差。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