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今天,部党组中心组举办扩大学习班,主要任务是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水利实际进行思想动员和工作部署,着力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讲三点意见。一、深刻理解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这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是在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显著成效的背景和形势下举办的,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认真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经验,深入研究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完善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举措,对于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系统回顾了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路、举措和实践,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明确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工作和重要举措,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总结过去与展望未来的统一,把握当前与着眼长远的统一,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的统一,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指导性,是一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件。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重大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方针政策,强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动这方面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习近平副主席的重要讲话,就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努力掌握和善于运用贯穿于科学发展观之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坚强保证提出了明确要求。李克强副总理的重要讲话,重点论述了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深入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工作思路和重大举措的认识,深化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深化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的认识。第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凸现出来。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全局、刻不容缓。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水利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要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高度,从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出发,深刻认识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全面理解“五个必然要求”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坚定性和自觉性,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努力推动以民生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工作,在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积极作用。第二,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多年来,我国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一定成效,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转变步伐跟不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主要体现为三个“不相适应”,即与抓紧解决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有效应对国际经济风险挑战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始终遵循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大考验中积累的重要经验,自觉做到“五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第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个“加快”的重要论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部署,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工作,是打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的指导思想和主攻方向。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普遍性要求和特殊性要求,既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又要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找准水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第四,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和保障。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日益明显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更为明显。(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专题研讨班讲话中强调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许多重点工作,如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调整区域经济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等,都与水利息息相关。(转方式与水利的结合点)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牢牢把握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水资源条件新变化、人民群众新期待,努力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做好水利发展改革与建设管理各项工作。二、进一步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近年来,水利部党组提出并不断丰富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推动水利发展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要看到,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产力布局和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的基本水情将长期存在,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部署与治水兴水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判断水利发展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水利发展的形势变化,主动应对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进一步加快水利发展方式转变,在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中,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新的成效。第一,把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运行中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内需扩大和发展空间拓展,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近些年来,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仅去年一年,国务院就批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11个区域发展规划。今年以来,国家又相继批复了长江三角洲等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新形势下推动西藏、新疆和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水利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但自身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东中西部之间、大江大河与中小河流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水利建设差距十分明显,水利保障能力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要认真落实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规划和政策,统筹流域区域水利协调发展,优化水利建设和水资源配置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水利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各具特色的水利发展体系,全面提高洪涝干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配置调控能力、水土资源保护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第二,立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水利工作与民生息息相关,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既是现实的紧迫需要,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要把民生水利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理念,既要着力增强水利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又要着力提高水利对民生改善的保障水平;既要抓紧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水利需求,又要努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水利问题;既要把民生水利纳入经济发展的范畴,又要把民生水利纳入社会管理的内容。(水利与社会管理)要把民生水利作为一种实践要求,在防汛抗旱中,既要保障大江大河大湖防洪安全、又要重视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减少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损失,既要抓好防汛防台风工作、又要抓好抗旱减灾工作,既要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又要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既要满足受益群众的水利需要、又要保护受影响群众的合法权益,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又要保护河湖健康生态系统;在水利管理中,既要重视工程管理、又要重视资源管理,既要重视建设管理、又要重视运行管理,既要重视技术管理、又要重视社会管理;在水利改革中,既要重视改革的力度、又要重视社会的可承受度,既要重视社会公众的普遍利益、又要重视弱势群体的基本保障,既要注重效率效益、又要注重公平正义。要把民生水利作为检验标准,看一个地方水利发展水平,不仅要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更要看水资源节约保护状况,不仅要看建了多少工程、更要看人民群众得到多少实惠。当前,要按照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的部署,加快完成三大任务,着力做好四项工作,努力实现五个突破,使水利更好地惠泽民生、造福人民。第三,着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我国粮食虽然连续六年丰收,但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保持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虽然实现恢复性增长,但欠账太多、设施薄弱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与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用水结构虽然有所调整,但灌溉方式粗放低效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不相匹配。当前,农田水利“三高三低”问题较为突出,即农业用水总量高、洪涝干旱灾害损失高、农田水利设施失修率高和有效灌溉面积低、灌溉保证率低、灌溉水利用系数低。水利基础不牢、抗灾减灾能力低依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增强农田水利保障能力的弦要始终绷紧,把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的要求要始终坚持。要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工程,大力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加强粮食主产区、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水利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推进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