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太阳系》说课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太阳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杠杆》。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教材:《杠杆》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单机械》的第一课。本课主要研究杠杆的有关知识,从“妍妍要打开饼干罐盖子”的问题出发,通过三个活动“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用杠杆做个起重机”引导学生认识杠杆,通过活动探究杠杆原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分2课时完成。这是在学习了力学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是学生顺利操作、设计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也是下一步学习杠杆平衡的基础,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利用工具可以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2)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3)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的能力和学习使用工具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知道杠杆的组成,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作为教学重点,把找出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区分生活中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作为教学难点。说学情:杠杆现象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了,但孩子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认识。说教法学法:教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科学规律。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动手操作、记录和分析数据。说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每组准备盖得比较严密的罐子、电工胶钳、活动扳手、螺丝刀、长铁钉,固定的支架、40cm左右的硬棒、两段绳子、一些容易捆绑的重物、记录表等。说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通过一幅妍妍要打开饼干罐盖,但又感到罐盖很难打开的情景,以及主题人物的对话,探讨打开罐盖的方法,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二、自主探究、研究杠杆:(一)初步认识杠杆开展活动1,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先让学生直接动手试一试,再使用工具打开。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把盖子打开的最佳方案写下来。这个活动我会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使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工具打开罐盖,同时又体会到使用杠杆撬开罐盖最容易,体会使用杠杆的感受和参与动手活动的乐趣。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都知道了使用螺丝刀更容易打开盖子,那么接下来我们用螺丝刀来打开这两个盖子,看看是不是很容易呢?开展活动2,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讲台上放置两个罐子,一个没凸起边缘,一个有凸起边缘,让学生比赛把盖子打开,小组讨论结果,使学生明白如果没有凸起的边缘即支点,尽管有一支螺丝刀也是不能打开的。对杠杆的结构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结合资料卡和示意图,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理解杠杆的科学定义:在力的作用下,一根像螺丝刀一样可以绕着固定点转动,能撬起重物的硬杆叫做“杠杆”。认识杠杆的几个要素:(1)两力:动力和阻力。(2)三点: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3)两臂:动力臂和阻力臂。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不要把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当做力臂。使用杠杆省力的情况不但跟力的作用点有关,还跟用力的方向有关,即跟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有关。师:使用杠杆就一定可以省力吗?怎样的杠杆是省力杠杆,怎样的杠杆不能省力反而会费力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引申出“活动3”的学习内容。(二)开展活动3,研究杠杆的作用用杠杆做个起重机的活动,其实就是研究杠杆支点的活动。小组总结交流实验结果,配合学生演示,共同总结我们的发现,得出结论。学生记录杠杆的秘密,即: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支点越靠近动力作用点(远离阻力作用点)。搬运重物就越费力,当动力大于阻力时,才能搬动重物,这时的杠杆就是费力杠杆;相反,杠杆的支点越靠近阻力作用点(即远离动力作用点),搬动重物就越省力,当动力小于阻力就能搬动重物时,这样的杠杆就是省力杠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归纳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运用了“猜想、实验、论证、交流”教学模式。(三)探讨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清生活中,哪里用到省力杠杆,哪里用到费力杠杆,哪里用到等臂杠杆,找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三、拓展活动:了解古代汲水的桔槔,金字塔建造使用杠杆情况。理解杠杆是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武器。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说板书设计: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11太阳系内容标准: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2.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象。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设计意图《太阳系》是《浩瀚的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视角由近及远,从太阳系到银河系再到河外星系、总星系,层层递进,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宇宙形成一个总体的认识。本课主要通过资料学习,使学生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通过模拟太阳系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大小、距太阳的远近等知识,较系统地了解太阳系内主要天体及其特点,对太阳系的组成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最后通过“网上学”活动,以“火星上有生命吗?”为题,与全国各地的小朋友展开讨论,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网络学习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流程情景引入——资料整理——分析讨论——归纳体会重点难点知道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了解八大行星的名称、大小和排列顺序。教学准备太阳系概况的图文资料、八大行星比例图片;有条件的提供网络设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问题:如果我们能透过蔚蓝的天空,我们将会看到什么呢?媒体:播放“太阳系”视频。思考:说说大家知道的太空知识。二、活动:模拟太阳系问题:太阳系中有哪些行星?媒体:播放“水星和金星”视频。播放“地球和月球”视频。播放“美丽的木星”视频。播放“美丽的土星”视频。播放“天王星和海王星”视频。播放“小行星和彗星”视频。问题:哪颗行星的体积最大?其他的行星有多大?讨论:分小组讨论,根据太阳及八大行星的直径,按大小进行排序。交流:学生交流各自的排序结果,尝试描述每个星体的大小。活动: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按比例缩小星体,制作行星的模型卡片。活动:在操场上模拟太阳与八大行星的位置,体会太阳及八大行星的大小及排列顺序。交流:学生交流体会,认识太阳及八大行星的大小及排列顺序。拓展:以前,人们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为什么现在只有八大行星呢?三、课堂小结。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太阳系一、课文说明本课在学生认识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之后,指导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想像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系列。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三类天体的名称: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天体叫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能发光、围绕恒星转动的天体叫行星,像月球这样围绕行星转动的天体叫卫星。这是对前面学习过的知识的总结、提高,也是认识太阳系组成必需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这部分内容是按照分析与综合的思路编写的,分为五层:1.认识太阳系的九大行星。这九颗行星的名称,要求学生能按顺序记住。这九颗行星的概况,教学时可以做概括的介绍。(详见参考资料)2.告诉学生,在九大行星中,除了水星、金星外都有卫星,卫星数目不一样。3.讲解彗星的特点。4.讲解流星体及流星。5.综合以上内容,讲解太阳系的组成:以太阳为中心,包括环绕太阳运动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太阳系。这个知识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第三部分是本课的选讲内容,启发学生根据九大行星的一些数据,发现一些关于九大行星以及太阳系的问题。例如:有的行星距太阳比较近,有的行星(冥王星)距太阳很遥远;从各大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可以知道太阳系很大;大行星公转的周期不同,有的时间比较短,有的时间很长;行星公转的周期与它们到太阳的距离有关系,距离越远周期越长;行星的自转周期不同,周期最短的是木星,周期最长的是金星;由于行星的自转周期不同,各大行星上的昼夜长短也就不同;由于行星的公转周期不同,各大行星上的年长短也就不同;……这部分内容可以锻炼学生根据数据进行推理的能力和想像能力,教学时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广开思路,大胆分析,大胆想像,可以形成很热烈的教学场面。二、目的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太阳系的构成,知道九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明确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太阳系的构成;通过对九大行星的有关数据的分析,了解一些关于九大行星及太阳系的情况。3.通过对太阳系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挂图或投影片──太阳系的构成,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的照片,流星,彗星。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提问:(1)地球在宇宙中怎样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产生什么现象?(2)月球在宇宙中怎样运动?在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3)太阳、地球、月球是怎样相互运动的?它们的相互运动会产生什么现象?(4)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日食?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月食?2.谈话:太阳与地球、月球有什么不同?(主要是太阳能发光,地球、月球不能发光。)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三类天体的名称(1)讲解: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的星叫做恒星。(板书“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恒星转动的星叫做行星。(板书“行星”)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转动的星叫做卫星。(板书“卫星”)(2)提问:①什么是恒星、行星、卫星?②这三种天体有什么关系?2.指导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1)认识九大行星①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动的一颗行星,你们知道在太阳周围还有其他的行星吗?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太阳系。③观察:(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教师利用挂图或投影片指导。)这是一张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图。说一说,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太阳周围、围绕太阳转动的有哪些行星?(九颗大行星和无数小行星)按顺序说出九颗大行星的名称。在九颗大行星中,哪颗离太阳最近?哪颗离太阳最远?地球在什么位置?从图上看,哪几颗行星比较大?哪几颗行星比较小?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相同点?(都是球形)它们公转的轨道有什么相同点?(都是椭圆的)④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观察可以知道,在太阳周围、围着太阳转动的有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此外还有很多小行星。这些行星都是沿着同一方向─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