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3部分组成,约占成人体重的70%。骨通过关节相连结构成人体的支架,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骨骼肌跨越关节附着于骨,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牵引骨改变位置,产生运动。在运动中,骨是杠杆,关节是枢纽,肌是动力,共同完成运动功能。第一章骨学一、总论骨是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的器官,有血管和神经分布,坚韧而有弹性,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并有修复、改造和再生能力。成人全身共有206块骨,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3部分。(-)骨的分类骨的形态不一,根据外形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4种类型。l.长骨呈长管状,有一体两端。长骨中部细长称为体,体内的腔隙称为骨髓腔,容纳骨髓。骨的两端膨大称为骺,骺表面有光滑的关节面。长骨多位于四肢,如股骨和肱骨等。2.短骨多呈立方形,多位于手、足部位,如手的腕骨和足的跗骨。3.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容纳重要器官的腔壁,如颅盖骨、胸骨、髋骨,主要起保护作用。4.不规则骨其形状不规则,功能各异,如椎骨和某些颅骨。在一些不规则骨内,具有含气的腔,称含气骨,如上颌骨和额骨。(二)骨的构造骨是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并有血管和神经分布。1.骨质骨组织分为密质骨和松质骨两部分。密质骨致密坚硬,有较强的耐压性,由紧密排列成层的骨板构成,分布于骨的表面。松质骨呈海绵状,由骨小梁交织排列而成,位于骨的内部。扁骨由内、外两层密质板中间夹着一层松质骨构成。颅盖骨的骨松质称为板障。2.骨膜被覆于骨内、外面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除关节面以外,整个骨外面的膜性部称为骨外膜。衬附于骨髓腔内面和骨松质腔隙内的膜称为骨内膜。骨膜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分布,对骨的营养、生长或再生具有重要作用。3.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填充于长骨的髓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含有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其它幼稚型血细胞。黄骨髓多是在5岁以后的长骨骨干,含大量的脂肪组织,多已失去造血功能。胎儿及幼儿的骨内全是红骨髓。成人红骨髓主要分布于长骨的两端、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松质内,如髂骨、胸骨和椎骨等处的红骨髓可终生保持。临床上常采用髂嵴、胸骨和椎骨等处穿刺,检查骨髓,诊断疾病。(三)骨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骨的化学成分包括有机质和无机质。有机质主要是由骨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组成,构成骨的支架且具有弹性。无机质主要是以碱性磷酸盐为主的钙盐,使骨坚实而挺硬,具有抗压和抗扭曲能力。一生中骨的有机质和无机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年龄的增大,无机质的比例以增高。所以儿童骨容易变形,老年人骨容易发生骨折。骨的化学成分随年龄增长比值的变化幼儿时期青年成年老年有机质5432无机质5678二、中轴骨(一)躯干骨共51块,包括椎骨24块、肋12对,胸骨、骶骨和尾骨各1块。1.椎骨幼年时为33块.即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4块。随着年龄的增加,5个骶椎融合成1块骶骨,4块尾椎融合成1块尾骨,所以成年人有24块椎骨,骶骨和尾骨各1块。1)椎骨的一般形态椎骨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组成,两者围成的孔称椎孔。各椎孔相连构成的管称椎管,容纳脊髓及其被膜等。(1)椎体呈短圆柱形,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借椎间盘与邻近椎骨相连。椎体受暴力外伤时,可被压缩,形成压缩性骨折。(2)椎弓是锥体后防的弓形骨板,由椎弓根与椎体相连结,椎弓根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由椎弓发出7个突起:椎弓后部正中向后或后下方发出一个突起称棘突,尖端可在体表扪到。由椎弓向两侧各发出一个突起称横突,在椎弓根与椎弓板结合处向上、下方各发出一对突起,分别称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相邻关节突构成关节突关节。2)各部椎骨的形态特征(1)颈椎椎体小,椎孔大,横突根部有横突孔,横突的末端前后各有一结节。第2~6颈椎棘突较短,末端分叉。第1颈椎又名寰椎呈环形,没有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和两个侧块构成。前弓后面正中有齿突凹,侧块有上、下关节面。第2颈椎又名枢椎椎体向上伸出一齿突,与寰椎的齿突凹相关节。第7颈椎又名隆椎,棘突长,末端不分叉,为颈部的重要体标标志。(2)胸椎椎体呈心形,在椎体的后外侧上、下缘各有一半圆形肋凹。横突末端前面有横突肋凹。棘突细长向后下方倾斜,彼此掩盖成叠瓦状。(3)腰椎椎体大,椎弓发达,棘突呈板状,水平伸向后。(4)骶骨呈倒置的三角形,由5个骶椎愈合而成。底朝上,底的前缘中份向前突出称为骶岬。骶骨前面光滑微凹,有4对骶前孔。背面隆凸粗糙,有4对骶后孔。由骶椎椎孔连接成骶管。骶管向下开口于骶骨背面下部的骶管裂孔,裂孔两侧向下的突起称骶角。骶骨两侧有耳状面与髂骨相关节。2.胸廓胸廓是由胸椎、肋、胸骨和它们之间的骨连结共同构成。1)肋:肋包括肋骨和和肋软骨,共12对。上7对肋的前端借肋软骨连于胸骨,称真肋;下5对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其中第8~10对肋骨的前端借助软骨连于上位肋软骨,形成肋弓;第11、12对肋前端游离,称浮肋。肋骨可分为一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叫肋头,与胸椎体上的肋凹相关节。肋头后外方有肋结节,其上有关节面,与横突肋凹相关节。肋体分上、下缘和内、外面。内面下缘处有一浅沟称肋沟。体的后份急转处称肋角。肋骨前端接肋软骨。2)胸骨胸骨扁而长,自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胸骨柄上缘有颈静脉切迹。柄和体连结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称胸骨角,两侧连第2肋软骨。(二)颅骨颅骨23块(中耳的3对听小骨未计入),彼此借关节或缝形成颅,保护与支持脑、感觉器以及构成消化和呼吸系统的起始部。可分为上部的脑颅和下部的面颅。1.脑颅骨有8块,包括成对的颞骨和顶骨,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它们围成颅腔。颅腔的顶是穹窿形的颅盖,由额骨、枕骨和顶骨构成。颅腔的底由蝶骨、枕骨、颞骨、额骨和筛骨构成。筛骨只有一小部分参与脑颅,其余构成面颅。2.面颅骨面颅骨有15块。成对的有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及下鼻甲,不成对的有犁骨、下颌骨和舌骨。其中重要的有下颔骨,为面颅骨中最大者,位于面部的前下份,约呈蹄铁形。分一体两支。下颌体呈弓形,凸向前,上缘构成牙槽弓,有容纳下颌各牙的牙槽。下缘圆纯,称下颌底,体外面正中凸向前,为颏隆凸。前外侧的小孔称颏孔。内面正中有二对小棘,称颏棘,有肌肉附着。3.颅的整体观1)颅顶面观外侧面呈卵圆形,前窄后宽,光滑隆凸。顶骨中央最隆凸处,称顶结节。额骨与顶骨连接构成冠状缝。两侧顶骨连接成矢状缝,两侧顶骨与枕骨连接成人字。2)颅的底面观(1)颅底内面观颅底内面凹凸不平,可分为颅前、中、后窝。颅前窝位置最高,由额骨眶部、筛骨的筛板和蝶骨小翼构成。以蝶骨小翼的后缘与颅中窝相邻。正中线上由前至后有额嵴、盲孔、鸡冠等。筛板上有筛孔,通鼻腔。此部薄弱,为骨折好发部位。颅中窝由蝶骨体及大翼、颞骨岩部等构成。以颞骨岩部的上缘及鞍背与颅后窝分界。中间前后距离狭窄,两侧宽广。窝的中央是蝶骨体,上面有垂体窝;前外侧有视神经管,通入眶腔。视神经管口外侧有突向后方的前床突。垂体窝后方横位的骨隆起是鞍背。鞍背两侧角向上的突起为后床突。垂体窝和鞍背统称蝶鞍,其两侧浅沟为颈动脉沟,沟后端的孔称破裂孔,续于颈动脉管内口。蝶鞍两侧由前内向后外依次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脑膜中动脉沟自棘孔向外上方,走行。弓状隆起与颞鳞之间的薄骨板为鼓室盖,岩部尖端有一浅窝,称三叉神经压迹。颅后窝位置最深,主要由枕骨和颞骨岩部后面构成。窝的中央有枕骨大孔,孔前上方的斜行骨面称斜坡;孔前外缘上有舌下神经管内口;孔后上方有一十字形隆起,其交会处称枕内隆凸,由此向上延续为上矢状窦沟,向下续于枕内嵴,向两侧续于横窦沟,继转向前下内改称乙状窦沟,末端终于颈静脉孔。颞骨岩部后面的前内有内耳门,通入内耳道。(2)颅底外面观:颅底外面前部由上颌骨和牙围成的部分称骨腭,中部是蝶骨的翼突,后部正中有一大孔,称枕骨大孔,其前外方分别有破裂孔、颈静脉孔、颈动脉管外口等结构。4.新生儿颅的特征新生儿由于咀嚼器官的装置发育迟于脑的发育,故脑颅远大于面颅,其比例约为8:l。新生儿颅骨发育不全,骨与骨之间的间隙较大,由膜填补称为颅囟,主要有前囟和后囟。前囟在生后1~2岁闭合。故新生儿面颅短,口鼻较小。三、四肢骨(一)上肢骨包括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1.上肢带骨由肩胛骨和锁骨组成。肩胛骨位于胸廓后外侧的上份,是三角形的扁骨,可分为3个缘、3个角和前、后两面。上缘短而薄,外侧有喙突。外侧缘肥厚、内侧缘薄而长。外侧角有关节盂,上角平对第2肋,下角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前面为肩胛下窝,后面有肩胛冈和肩峰。锁骨位于胸廓前上方,呈横“S”形,内侧端粗大为胸骨端,有关节面与胸骨柄两侧构成胸锁关节。外侧端扁平为肩峰端,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锁骨对固定上肢、支持肩胛骨、便于上肢灵活运动起重要作用。锁骨中、外1/3交界处易发生骨折。2.自由上肢骨由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组成。其中腕骨、掌骨和指骨合称手骨。肱骨为典型长骨。上端大,有半球形的肱骨头。头周围稍细的部分称解剖颈,颈的外侧和前方有肱骨大结节和肱骨小结节,其下方稍细的部分,称外科颈。肱骨体后面中份有由上内斜向下外,有一沟称为桡神经沟。下端内侧部有肱骨滑车、内上髁、尺神经沟,外侧部有肱骨小头、外上髁。下端的后面有鹰嘴窝,前面有冠突窝。尺骨骨体呈三棱柱形,上端前面有滑车切迹,在其前下方和后上方各有一突起,分别称冠突和鹰嘴,冠突外侧有桡切迹。尺骨下端称尺骨头。其后内侧向下有尺骨茎突。桡骨骨体呈三棱柱形,上端称桡骨头,上面有关节凹,头周围有环状关节面。下端内侧面有尺切迹,下面有腕关节面,下端外侧部向下突出称桡骨茎突。腕骨有8块,近侧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掌骨有5块,其近侧端为底,远侧端为头。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第1~5掌骨。指骨共14块,除拇指两节外,其余均为3节。由近侧至远侧依次为近节、中节和远节指骨。每节都分底、体和头(滑车)三部分。(二)下肢骨包括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下肢带骨即髋骨,外形不规则,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者愈合而成。在三骨愈合处的外侧面形成深陷的髋臼。髂骨位于髋骨的后上部,有体和翼两部分构成。髂骨翼内侧面称髂窝,窝的后下方有一斜行隆起线,称弓状线;其后上方有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相关节。髂骨翼上缘称髂嵴,其前端突出为髂前上棘。坐骨位于髋骨后下部,分体和支两部分。坐骨体下份后部肥厚粗糙,称坐骨结节。坐骨体后缘有坐骨棘,其上、下方分别有坐骨大、小切迹。耻骨位于髋骨前下部,分体和上、下两支。上支的上缘锐薄,称耻骨梳。耻骨上、下支移行部的内侧,有椭圆形的耻骨联合面。2.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和趾骨。后三部合称足骨。股骨股骨体呈圆柱形,有一体两端,是典型的长骨。上端膨大为股骨头。头的外下方较细的部分称股骨颈。颈、体交界处上外侧的隆起为大转子。下内侧隆起为小转子。下端形成两个膨大,称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间深沟为髁间窝,两髁侧面的突起称内、外上髁。体的后面有纵行的骨嵴,称为粗线。体的上外侧有臀肌粗隆。髌骨是全身最大的籽骨,位于膝关节前方,包于股四头肌腱内,略呈三角形,上宽下窄,前面粗糙后面光滑,易于活动。胫骨胫骨体为三棱柱形,上端膨大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上关节面之间的骨性隆起称髁间隆起。上端与体移行处的前面有胫骨粗隆。下端膨大形成内踝,下端下面和内踝外面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相关节。腓骨腓骨体细长,位于胫骨的外侧。上端膨大称腓骨头,下端膨大为外踝。跗骨有7块,排成三列:后列为跟骨和距骨,跟骨后端有跟结节。距骨上面有距骨滑车;中列为足舟骨;前列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和外侧楔骨及骰骨。跖骨有5块,其后端为底,中部为体,前端为头。趾骨共14块,各节趾骨的名称和结构均与手指骨相同。四、重要的骨性标志(一)躯干骨重要的骨性标志1.颈静脉切迹在胸骨柄上缘,左、右锁骨内侧端之间,平对第2胸椎体下缘。2.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连结处微向前凸的角,两侧与第2肋软骨相接,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3.肋弓由第8~10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