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凑城市文献综述-修改48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紧凑城市文献综述1紧凑城市产生的背景及意义1.1产生背景二战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大量的人口和财富向中心城区集聚,大城市化趋势突出,导致中心城区用地紧张、地价猛增[1-2]。加上政府“远郊开发”政策的出台以及小汽车的普及和公路的建设,城市用地向外围郊区剧烈扩张,城市空间呈现出低密度、蛙跳式、带状式和不连续的增长模式,即所谓的城市蔓延[3-5]。城市蔓延造成中心城区衰败、居住环境质量下降、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大量农田被占、资源的低效率使用以及犯罪活动增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暴露[6-8],欧美等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了“紧凑城市”、“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等思想理念,试图采用规划和政策手段来遏制城市蔓延并解决其带来的问题。而如今,城市蔓延不仅仅困扰着欧美等发达国家,也给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中国带来了巨大压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许多城市空间转向粗放型扩张方式,在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以及地区发展不均衡等方面面临巨大考验:(1)城镇人口规模持续扩大。据统计,1978年底,我国总人口为9625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7245万人,城镇化率为17.92%,而到了2013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36072万人,城镇人口为7311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73%。根据联合国2011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指出,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达到103179万人,这意味着还有30068万人将涌入城市,城市规模进一步膨胀。(2)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由于早年的城市建设缺乏规划指导,加上政策监管宽松等因素,城市建设用地难免会出现布局散乱、无序扩张等现象,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大量的耕地被侵占。根据《中国统计摘要》记录,1981-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为7.90%,而城市建成区面积的年均增长率为16.02%,城市扩展系数达到2.03,远大于其合理值1.12。这表明1981-2012年间,我国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过快,利用效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粗放利用现象严重。(3)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我国资源的人均拥有量较小,耕地、水和能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1/4和1/2,且能源的利用效率低,每单位GDP的能耗分别为美国、欧盟和日本的2.5、5和9倍。因此,节约能源、降低能耗是我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4)城市居住环境恶化。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及工业“三废”等污染物的处理不当导致污染扩散严重,降低城市居住环境的质量。而城市空间的膨胀,使得城市周边的大量开放空间被蚕食,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能力,加剧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此外,随着小汽车的拥有量日益增加,汽车噪音和尾气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健康。雾霾、酸雨、热岛效应和交通拥堵等问题备受关注。1.2研究意义紧凑城市作为遏制城市无序蔓延的有效发展模式,通过人口、功能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合理集聚,优化资源、能源等要素配置,鼓励公交出行,提升城市各环节的运作效率,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总结以往的经验,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紧凑城市理论的引入,为缓解我国快速城镇化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提供了理论支撑。但目前国内紧凑城市理论的研究较少,开展紧凑城市的研究将有助于在借鉴国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紧凑城市理论框架,丰富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政策制定的理论体系,弥补我国对紧凑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不足。此外,还可以利用对城市紧凑度的相关研究,来诊断影响城市紧凑度的因子及作用机制,为引导城市的发展,促进城市紧凑度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2紧凑城市相关概念自紧凑城市理念提出后,对其概念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国外学者从紧凑城市的功能、发展模式、内涵特征及与其相关的环境、交通、政策等方面出发,尝试定义“紧凑城市”。如欧共体委员会认为:紧凑城市是仿照欧洲古老而传统的城市生活,强调密度、用途的复合以及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9];Breheny认为:紧凑城市是指推动城市再生及城镇中心的振兴,抑制向农村地区的发展,提高密度和功能混合程度,促进公共交通发展,并在公共交通节点处集中发展的城市[10];Neuman认为:紧凑城市是相对于城市蔓延而提出的,其概念是与城市蔓延对立存在的[11]。此外,Burton、Ewing、Anderson等学者也给出过相关的概念。国内学者对于紧凑城市的概念并没有针对性的理解,韩笋生认为紧凑城市是运用城市紧凑的空间战略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如增加人口密度、提升城市经济活跃性等[12];李琳通过比较“紧凑”与“集约”的内涵认为紧凑是一种城市发展策略[13];祁魏锋梳理国内外有关紧凑城市的研究进展,认为紧凑城市既是一种空间结构,又是一种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发展模式和策略手段[7];彭晖通过对荷兰城市规划的分析,认为紧凑城市是一种以渐进的方式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政策[14]。虽然紧凑城市至今尚未形成一个标准的定义,但紧凑城市具有高密度、功能混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特点已成为研究者们的共识。3国外研究进展3.1紧凑城市理念的产生与发展“紧凑城市”理念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其理念的形成融合了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两种思潮,以提升城市效益为目标,采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设置城市绿带以及通过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等方式来限制城市的无序扩张,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如Jane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提出的城市功能混合和德·沃夫勒在《城市化》中提出的城市高密度形态模型等构想,对紧凑城市理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启示。1973年,Dantzig·G和Satty·T在《CompactCity:APlanforaLiveableUrbanEnvironment》一书中赋予了紧凑城市最初的理念:城市的居住环境是包含整个复杂的、具有内在关联和高度动态的城市系统。同年Dantzig·G在《theOrsaNewOrleansAddressonCompactCity》的演讲中详细的讲述了紧凑城市的17个优点以及未来需要开展的工作,并给出了旨在遏制城市蔓延,减少长距离交通,保护乡村环境的“紧凑城市”设计方案[7,15]。而后“紧凑城市”理念在荷兰、英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一些大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政策中出现,在引导城市集中发展,遏制城市蔓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讲,这些探索的成果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且关于“紧凑城市”的相关研究也较少。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有所改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正式被提出,“绿色城市”、“生态城市”等注重环境保护、降低污染和节约能源的理论兴起,环保思想和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政府的广泛关注,成为各国政府共同奋斗的目标[16-17]。特别是在1990年后,欧共体委员会在《城市环境绿皮书》中提出:未来的城市应该是紧凑发展的,限制小汽车,鼓励步行和公共交通出行,强调功能混合,高密度,以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8-19]。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紧凑城市”理念紧密结合,“紧凑城市”被认作是实现城市经济、环境、文化、资源等可持续发展最具代表的发展模式,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激烈的讨论。1996年,由MikeJenks、ElizabethBurton、KatieWilliams三位学者编著的《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从理论、社会经济问题、环境、评价、检测和实施5个方面,对有关紧凑城市的理论共识和争议做了系统的梳理及总结,认为:紧凑城市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限制城市扩张为前提,通过对集中设置的公共设施的可持续性的综合利用,将会有效地减少交通距离、废弃排放,促进城市的发展[20]。该书的出版极大的推动了紧凑城市理念的发展,由单纯的定性讨论迈向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初始阶段,并启发了其在实践应用中的探索。2000年,MikeJenks、ElizabethBurton、KatieWilliams三位学者在《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的研究基础上出版了《迈向可持续性的城市形态》,采用比较分析法和模型预测法,探讨了紧凑城市的优劣特征,并从土地利用和交通等方面进一步寻求符合地域特征和能够满足不同城市发展条件的可持续城市形态模式[21]。将对紧凑城市的研究正式推向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新时期。3.2紧凑城市发展模式探索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对紧凑城市研究的不断深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展开了对紧凑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尝试找到一种能够有效遏制城市蔓延、缓解城市问题的发展模式。且研究的热点也逐渐由“单中心或多中心”发展模式向“分散化的集中”发展模式过渡。在探索和实践的初始阶段,以“单中心或多中心”的发展模式是学术界和规划界研究的主流。1992年,美国建筑师哈里森·弗雷克提出“以公共交通走廊为发展轴、公交站点为节点,集中进行土地高强度开发,建立集居住、工作、商业、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TOD模式[22]。该模式将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相结合,提升城市中心区吸引力,减少基础设施投入,缩短通勤距离,提高社区生活和生态环境质量,在国际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美国的华盛顿、丹麦的哥本哈根、日本的东京等城市都是成功的经典案例。此外,还有安东尼·道斯于1996年提出的“有界高密度”、“新社区和绿带”、“限制扩张混合密度”三种紧凑城市发展模式[23]。进入21世纪后,研究者们开始对“单中心或多中心”的发展模式开始产生质疑,认为单一的中心未必是城市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城市成长到一定阶段后,难免会出现“摊大饼”式增长。而“分散化的集中”发展模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可,认为“分散化的集中”是城市未来实现可持续的理想发展模式。所谓“分散化的集中”即发展相互之间通过完善的公共有轨交通系统相联系、易通达的城市中心群,并以这些城市中心为核心高密度高强度进行发展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12]。如荷兰学者提出的“城市网络(UrbanNetworks)”、PeterCalthorpe和WilliamFulton的区域城市、JohnPunter的“簇群型”或“廊道型”等“分散化的集中”发展模式。而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网络”是最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城市网络”是在荷兰2000年的第五次国家土地规划中提出的,是荷兰学者对以往有关紧凑城市发展政策的反思。“城市网络”实质上是指“由高度城市化构成的城市群体,节点城市紧凑发展各有特点,节点间以绿地和休闲空间加以隔离”的发展模式[24-25]。该模式利于农田和休闲空间的保护,在城市发展成熟的欧美地区比较盛行,如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德国的莱茵——鲁尔地区等。此外,在探索过程中衍生出的“精明增长”、“新城市主义”和“城市增长边界”等相关理念,虽然名称各异,但其核心内容大同小异,都以控制城市蔓延为目的,提倡城市紧凑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26-28]。表3-1紧凑城市理念与相关理念的的比较理念核心内容与“紧凑城市”的共同点新城市主义1、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2、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3、尊重历史和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遏制城市的蔓延,土地利用功能混合,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减少基础设施投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精明增长1、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2、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降低基础设施投入;3、采用密集组团,生活、就业集中布置,减少通勤距离。城市增长边界采用一定的措施和管理政策,引导、协调城市的开发时序、开发强度和土地利用模式。3.3城市紧凑度测度方法国外对城市紧凑度测度方法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其产生的方法可归纳为两大类: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