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摄像艺术和编辑技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纪录片中的摄像艺术电视摄像工作是一半技术,一半艺术。技术的压力大于摄制组的任何一位工作人员,而且,摄像技术的问题对任何一个人,都是无法在很短时间内讲清楚的东西,别人更是没有办法理解的。技术、艺术完成的过程十分复杂,在拍摄的现场,看着监视器,可以有很多的人对画面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电视摄像师干的事情,表面上是一个挺艺术的事,一副挺风光的样子,其实,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都说摄像师干的工作是一个艺术创作工作,我们清楚,说这话的一般都是业余和外行人的话,摄像师自嘲地说:“在行内,我们充其量是一个带有一定重复性质的熟练工种,再说的俗一点,电视摄像就是一个干体力活儿的”。摄像师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必须是十分饱满和仔细,事先的任何事情要仔细计划和考虑,不允许出任何的差错,摄像师的错误绝对没有小事,责任大于创作。不过,电视摄像师的确是一个绝妙的职业。尤其是纪录片的摄像。摄像创作中如何选择方法、手段摄像创作一开始其他部门就准备了形象的基础:选择好的场景,按故事和叙事加工的环境,美术设计的服装、化妆、道具布置,演员的动作与表演,照明光线的处理和气氛展示等等。这是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的拍摄方式,而纪录片不可能有这些条件。但是,从基本的工作方式来讲有相同的地方:确定机位:机位确定以后,美术、照明才能开始工作确定角度:决定摄影机俯仰的拍摄方式。确定方式:是否用静态的画面进行表达,还是用运动的镜头表现。确定光线:采用什么样的光线效果表现环境、人物、动作。确定构图:确定构图的方式。确定反差:找出处理画面反差的标准。布置照明:按照主光、副光、环境光、修饰光的顺序进行布置。摄像师在拍摄现场,一定要自己去从场景环境中发现可以在造型上利用的东西,可以用来构成画面的东西,可以表现的独特的东西。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手段进行摄影创作,如何在拍摄的过程中与导演进行有效地沟通,如何进行拍摄过程中与制片、录音、美术、演员、照明等部门的协调,一方面反映了摄影师的交流能力、工作能力和个人修养及鉴赏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摄影师对专业技术、艺术掌握地程度。所以,摄像专业、摄像师在上学的时候什么都要学,对什么知识都要有一个了解。学剧作,要懂得剧作创作的主要规律,懂得剧作创作的手段,懂得剧作中结构、情节、事件、细节、人物、场景、时间、对话各个方面的关系。学导演,懂得导演创作的主要任务,懂得导演工作的主要程序,懂得在导演中对镜头、人物、台词、动作、环境、细节等方面的具体运用和处理。学录音,首先要知道与录音怎样配合话筒不“穿帮”,怎样在构图中给话筒员留有工作的余地,懂得录音工作的主要方面,现场创作的方式,配合剧作中结构、情节、事件、细节、人物各个方面的关系。学美术,懂得美术设计工作的主要职责,懂得美术创作的在完成场景,完成画面的作用,知道如何利用一些材料、道具、景物和技巧帮助画面的营造。学表演,首先要知道表演创作的是怎么一回事,懂得表演创作中的声音、台词、形体、表演四种主要手段的运用,懂得在现场如何与演员进行配合,根据事件、叙事、对白、动作、语调、细节、形体、幅度、各个方面的关系来结构镜头的画面。学照明,懂得在完成技术曝光的任务同时,如何运用比较少的光线完成环境塑造和任务塑造。学制片,懂得影片生产的主要规律,懂得如何用较少的钱,完成重要的工作,对场景的环境还要充分利用。学多一点,没有坏处,懂得多一点是好事,艺多不压人。摄影师的工作原则是不变应万变,你对每天要拍摄的戏,从场景到内容都要十分清楚,都有一个基本的设计。这样,到拍摄时心理才有谱,许多摄影师都有这种体会。我认为作为摄影师有两点是很重要,第一是要对剧本、导演每一场戏所要表现的东西有充分的了解与理解,自己先有一定的想法,并有相应配套处理和解决的办法;第二是自身摄影技术、艺术本领过硬,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控制处理能力。摄影师能否拍摄出比较好的镜头画面,并为导演的设计进行视觉形象化,是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首要前提。谈到当前的电视摄像创作问题,我认为有一些电视节目的拍摄太差,看得出来有些是在用艺术的方法和技巧,掩盖了其基本功差的问题,掩盖了技术不过硬的问题。一些拍摄的片子,技法、镜头、形式上有些新意,但是,场景的反差问题、人物的光比问题、构图问题都还不过关,很多都是浮在表面上,没有深刻的东西。摄像的创作,要想有后劲儿和长足的发展,基本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现在学习摄影的同学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重视两种的学习,一个是在大学课堂上的学习,学习电影电视知识、技巧、手法;第二个是生活的课堂上的学习,要懂得人生,懂得社会,学会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要学会怎样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有真知灼见。面对当前的电视台摄像的现状,在艺术修养上、在拍摄的经验上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对每一个人来讲差异比较大,如果严格要求,有的在摄像技术上(曝光控制、光线的处理)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在基本技术问题解决以后,摄像的艺术技巧就显得比较重要,摄像是一个手艺活儿,在技巧上加强,容易出效果,可以拍得更完美,可以拍摄得非常漂亮。对于每一个镜头,摄像师都要拿出具体的拍摄办法,甚至要有几种方式,供导演进行选择。通常的方式是,对于一个镜头而言,技术上方法解决不了的,采用艺术上的方法解决;艺术上方法解决不了的,采用技术上的方法解决;这两种方法都解决不了的,采取换拍摄方案的方式。摄影师在运用每一种拍摄方式的时候,都要考虑以后的镜头如何与这个方式进行衔接。我们现在看国外的一些纪录片,细致分析起来,发现拍摄上还是比较讲究,这就是重视电影电视摄影摄像专业自身的规律的东西。我们讲摄影摄像的造型,讲画面的好看,包括四个部分:技术手段,人物塑造,光线气氛,镜头运用。这是常规摄影摄像干活儿的主要内容。下面谈谈纪录片中的摄像艺术一、纪录片摄像的原则:故事片是表现的纪录。纪录片是纪录的表现。纪录片的真实具有独特的内涵,它不仅要求本质的真实,而且要求现象的真实;不仅要求事实本身的真实,而且要求这种真实能使人从屏幕上感受到;不仅要求作品本身逻辑的真实,而且要求这一真实事件是摄像师有可能拍到的。从事纪录片创作的人都知道即使在最正确的理论范围内,理论的创作实践也存在一定的距离。纪实性最强的纪录片在拍摄时也不可能对客观事物无所干预。光靠采访拍摄“挑、等、抢”是不行的。于是出现了拍摄的组织工作和组织拍摄的问题。有不少大师,像美国的弗里德里克`怀斯曼和日本的小川绅介,在他们的作品中,拍摄的画面具有很强的纪实性。怀斯曼是“直接电影”的精神领袖,他的影片没有重演,没有用灯光,也没有用解说……据说央视的纪录片编导陈晓卿拍摄《龙脊》,受到怀斯曼“直接电影”的很大影响。小川神介表现成田机场建设中,农民与政府、公司进行抗挣的纪录片,大量运用长镜头、使人忘记了电影蒙太奇的存在。这些大师们在拍摄中根本不存在组织拍摄的问题。但是到了美国的走红的纪录片大师迈克*摩尔手里,那可不可以“组织拍摄”根本就不是问题:在他的《拜伦科恩的保龄》和《华氏911》里,很多重要情节都是由编导本人组织拍摄的。像《拜伦科恩的保龄》的开头,为了向观众证实在美国获得一把枪是多么容易,自己在这家银行存上一定数额的钱就可以合法获得一只步枪。现在随着“真实再现”,“情景再现”手法的涌现,以及电脑模拟画面在纪录片中的运用,让不少纪录片创作者陷入一种困惑,是不是纪录片的真实性应该让位于艺术性了。一些老的纪录片学者、理论研究者,对这一些现象也是颇为不满。的确,在一些媒体,电视台,为了评奖,采取组织拍摄的方法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有故事性、戏剧性。如某市台拍的《一路有歌》,将已经过去了的生活,由当事人重新演一遍这个片子虽获得了第10届纪学会学术短片一等奖,但现在人们知道真相以后,就成了反面例子。说到搬演,国外的同行早都用了。像英国的BBC,美国的NBC。《紫禁城》是一个例子。还有一部南非黑人生活贫困的纪录片,为了拍摄黑人将头钻进垃圾箱里寻找食物的镜头(确有此事),导演将零钱塞进垃圾箱引起黑人们哄抢。在拍一部交通事故的片子,为了说明撞车以后会引起火灾,在车内安放炸药,来追求画面的视觉效果。我们觉得这样的搬演做的跟纪实拍摄一样的,分明是想欺骗观众这是不能容忍的。拍摄的组织工作,是在严格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在拍摄时做一定的组织和准备工作。这在纪录片中不仅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像对被采访人进行补光,对被摄者做一定的调动等,但是组织拍摄,却是对现实进行加工、美化,把过去发生过的事按纪实的方式搬上屏幕,否则把记者根本不可能赶到现场的事情呈现给观众。如《一路有歌》。纪录片的真实,实际上是一个现实的神话,其中创作者的“良心”起决定的作用。纪录片摄像的原则:1、追求真实感2、要有正直的职业道德二、纪录片摄像创作的两种形态1、“意在笔先”的创作形态在开拍之前,就已经有了对内容的掌握和对主题的理解。所要拍的镜头在画面形式上和表现内容上已经有了预先的设计和明确的想法。如央视的12集系列纪录片《故宫》(作者周岳花了三年时间)如法国大师雅克贝汉的《鸟的迁徙》用四年时间拍摄,动用了300人的摄制队伍,五十多名飞行师和五十多名鸟类科学专家。第一年几乎不拍摄,只是跟鸟行动,驯化、驯养一批野鸟,为了熟悉所拍内容。如法国另一位大师吕克。雅凯的《帝企鹅日记》,用一年另一个月完成,还有北京科影拍摄的《狙击英雄》、《复活的军团》、《杀机四伏的天空》,这些都是叙述历史的故事。由于“意在笔先”,构思通常都比较成熟,比较精细,因而艺术性更加突出。这些影片的拍摄都有以下共同的特点:1、具有电影摄影创作的特点:a爱用固定镜头。如《鸟的迁徙》的开头、绘画式构图。《故宫》里的远景、全景运用。b精心设计的景深镜头,长镜头如《鸟的迁徙》里,对天鹅大雁的追踪拍摄。C充满诗情画意的空镜头,即渲染镜头。d讲究镜头的完整、动作的连贯,有始有终。2、独特的画面思维a对比镜头。比如《丹麦交响曲》。b比喻镜头,如英国BBC拍的《汽车联想》一边是汽车组装线,下面是拿着棺材的工人、集中营的尸骨、战火中的人。还有公安部拍的一部专题片《世纪之患》。c象征镜头d隐喻镜头e主观镜头f联想镜头有一部很有名的旅游片《丹麦交响曲》从伐木、加工成地板、地板成了舞台、舞台演出舞蹈)。纪录片《微观世界》的蜗牛交配镜头。“刻意追求”是“意在笔先”的摄像创作形态的内在表象特征。二、纪实性的摄像创作形态这种形态主要用在纪实性的纪录片中。这种纪实性的拍摄有以下几个特点:1、伴随生活前进,向未知取材a与生活同步这需要摄像师总处于一种紧张的探索状态。在生活自身的发展中找到第一感觉、第一反应。使用手法:抓拍抢拍。要做好拍摄前的一切准备,带足电池、磁带,用好的录音话筒。眼睛快,脑子快,手脚快对摄像机使用非常熟练,调平衡用预制档,能比较平稳的肩扛摄像机移动拍摄。有预见性,有一定的提前量。我拍《起诉在东京》,最后一集采访加害企业的一位领导人。摄像师与导演的沟通很重要。B随机拍摄随机结构随机拍摄是指拍摄中能灵活掌握拍摄,在出现意外的情况下,调整拍摄方向,选择新的拍摄方法。它是受“随机结构”的影响,“随机结构”是指摄像机在拍摄的现场来结构和发展情节。(1)、善于观察。不仅注意寻像器里面的画面,也注意寻像器外的事物,发现矛盾、冲突、追寻到底。、(2)、保持镜头的完整性、连贯性,随时做好拍摄长镜头的准备。(3)、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让生活按自己的逻辑发展,不要老希望出现一个自己向往的结果。要看生活中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自己想要什么。如果你去采访一个人,他拒绝大门紧闭,你不妨将紧闭的大门空镜头拍下来当作内容。有了开放的心态,便会拍出一些出奇制胜的镜头。像我拍《中国军医和英国战俘》彼得想听歌剧《白毛女》。在听的时候,他转过身去,我意识到他要哭了,镜头对准他推上去,他一转身,一双眼睛饱含热泪。C重视过程,过程就是内容。日本的小川绅介说过“时间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他的每部片子拍摄都需要3、5年,这需要耐心。除挑--挑选;抢--抢拍;还要等--耐心等待,多用长镜头,移动镜头。抓的准、跟的牢,拍的稳,赶在高潮出现前开机。D拍出现场感,让环境“说话”。现场感如何体现?在一个场景里,事件中人和物之间的动态关系,形象、声音、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