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学课题:纪念刘和珍君一、教学内容及解析第三单元主要是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散文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那么作者在写人记事时,是如何去刻画他们的音容笑貌、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把人物刻画的如此栩栩如生,打动读者的呢?《纪念刘和珍君》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径,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前游行示威,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女师大师生是由学生会组织上街的,领队的就是年仅22岁的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行进在队伍前面的还有张静淑、畅德群等,都高举着纸旗,呼喊着口号。当来到铁狮子胡同附近时,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向清愿队伍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乱砍猛打。打死打伤200余人,刘和珍走在前头,首当其冲,中弹倒下。张静淑和杨德群先后前去搀扶,也相继中弹。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1926年4月1日,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忧愤深广、感情浓郁的叙事性悼念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二、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自行朗读,体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全文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2、提高理解重难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能力,学会在语境中解读疑难句;3、体会作者作为革命家的悲愤,激发国家的爱国之情。四、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及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2、文中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五、教学难点对文章中重点字词句的理解和把握,以及作者想要赋予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的解读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国家危难之时,他用沉重的呐喊声在呼唤着沉睡中的国人的灵魂,他弃医从文用笔杆子来唤起人民的反抗,这颗文坛界永不陨落的巨星便是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二、介绍作者及了解文章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介绍三一八惨案及刘和珍(投影仪展示)三、播放朗读录音标注不认识字词的拼音标注出不懂的词语,朗读完后师生共同解决四、理清文章的结构1、引导学生将文章七小节进行结构层次的划分,并归纳出各部分主要交代什么内容→1、2写作缘由3、4、5纪念刘和珍6、7教训意义2、请学生分别起来朗读,并请同学找出主要描写刘的段落五、作业布置1、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结构和内容2、根据找出表现刘的段落和事件,初步概括刘是位怎样的人?第二课时1、学生分组讨论本文记叙了刘和珍君的哪些事情,表现了刘什么样的形象特征?A、毅然预定全年的《莽原》周刊——对真理的追求B、反抗校长,为母校前途的担忧——疾恶如仇、有责任感C、到执政府前请愿而遭残害——爱国的热忱2、具体分析每部分的思路分析第一部分(一、二节)的思路请同学们齐读一、二节,要求概括出作者的写作缘由或写作目的是什么?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明确:①祭奠死者安慰生者;(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②警醒庸人不要忘却(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寻求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指名3位同学分别朗读三、四、五节,读完后组织学生讨论:第二部分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明确:第二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作者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她遇难的经过。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学生齐读,并思考这部分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3、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味作者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A、学生选择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段进行朗读。B、议论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C、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4、作业布置找出文中不能理解的文句,先思考寻求答案完成书上练习第三课时1、分析文章中最要的字词句,理解其在文章中的特殊含义,领略作者的语言艺术技巧(1)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明确: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惨象……流言,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朗读时,“流言家”“下劣”要重音读出,读得铿锵有力,只有这样才能传达出作者的无比愤慨和仇恨的感情)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2)、作者两次写“我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相同的句式差不多出现了三次,这里“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也”有什么含义?明确:第一次有必要是出现在程君正告刘和珍君生前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和我回忆录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的往事之后,所以对这样一位友人当然有必要写文章记念。是为了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也”字针对珍君的请求而言,说明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出自“我”本身的意愿(3)解读“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段文字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这种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话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者是敢于正视这种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战士,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4)解读“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段话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即举行革命;一种是灭亡,即民众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民族衰亡,但作者在强调爆发(5)解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句话明确: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而请愿何能推动历史的进步呢?可见作者是否定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的。(6)、解读“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明确: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2、小结(1)探讨学习鲁迅这篇写人记事散文的写作手法,并自己练习写一篇写人记事性的散文(2)背诵2、4小节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