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01A00DB61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T9922015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2015-12-22发布2016-01-01实施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61/T9922015目次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基本要求……………………………………………………………………………………………25建设原则……………………………………………………………………………………………26建设规划……………………………………………………………………………………………37村庄建设……………………………………………………………………………………………38生态环境……………………………………………………………………………………………59经济发展……………………………………………………………………………………………810公共服务…………………………………………………………………………………………1111文化建设…………………………………………………………………………………………1212组织管理…………………………………………………………………………………………13附录A(资料性附录)美丽乡村类型划分…………………………………………………………14附录B(资料性附录)道路、庭院、堤岸、村庄、广场绿化要求………………………………15附录C(规范性附录)量化指标……………………………………………………………………17DB61/T9922015礼泉县美丽乡村建设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美丽乡村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建设原则、建设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组织管理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以建制村和社区为单位的美丽乡村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7959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9981农村住宅卫生规范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6453(所有部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17217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GB19379农村户厕卫生规范GB/T27774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通则GB/T30600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50039农村防火规范GB50445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493农村安全用电规程HJ25.4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588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导则HJ2032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DB61224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T942汉丹江流域(陕西段)重点行业水污染物排放限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7]第74号)《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2005年12月3日)《陕西省农村公路技术标准》(陕交发[2005]143号)《陕西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DB61/T992-2015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标准。3.1美丽乡村beautifulvillage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协调发展,规划科学、村容整洁、生态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宜居、宜业、宜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包括建制村和社区)。3.2社区community由一个行政村或若干行政村合并建成,通过统一规划和建设,最终形成的居住方式与产业发展相互协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现代农村新型聚居点。4基本要求4.1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应符合《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陕西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等要求。4.2以“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为目标,保持自然风貌和乡土气息,遵循生态保护和规划相关要求。4.3坚持政府引导、村民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依据民主议事程序开展建设。4.4除当年无新增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现象发生外,近三年内还应符合下列要求:a)无重大刑事犯罪和群体性事件;b)无重大公共安全事故;c)无级以上环境突发事件;d)无破坏村落和古民居、历史遗迹、遗址等现象;e)无人为破坏性采挖、移植、买卖古树名木等现象。4.5美丽乡村建设应选择与村庄实际相应的特色类型。美丽乡村建设类型包括:农村观光休闲型、现代农业发展型、传统村落保护型、民俗文化体验型(见附录A)。5建设原则5.1整体规划、科学布局5.1.1村庄规划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与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的协调衔接,科学区分生产生活区域,功能布局合理,配套完整。5.1.2梳理村庄资源、风貌要素(自然、产业、文化资源等),结合整体风貌结构、村庄分布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整体统一规划,科学布局村落,处理好山川、水体、道路、建筑的关系。5.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5.2.1立足现有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与经济水平,使平原、山地、丘陵、水乡建设各具风格特色。坚持统一要求和尊重差异相结合,体现村庄特点。DB61/T992-20155.2.2根据乡村的不同类型,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维护乡村风貌,突出地域特色。注重挖掘地域民俗文化中丰富的生态理念,形成“一景、一业、一貌、一品”,彰显村庄特色。5.3节约用地、合力共建5.3.1合理确定村庄的规划区范围、规模和建设用地界限。村庄规划应依法使用土地,科学统筹配置,不应占用基本农田。5.3.2应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废弃空心房及设施等,用于改造、建设村庄公共活动场所。5.3.3村庄规划编制应深入农户实地调查,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公示规划平面图,经县级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5.3.4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政府引导,上下联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6建设规划村庄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a)依据区域内村庄发展的综合条件,确定村庄的职能等级类型和结构。b)规划区范围,综合评价村庄的发展条件,提出村庄建设与治理、产业发展和村庄管理的总体要求;c)住宅、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能源供应、环保环卫、污水处理、畜禽养殖场所等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的用地布局、建设等要求;d)公共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用地布局、建设要求;e)对耕地、林地、草场等自然资源的保护;f)对祠堂、古树落、古建筑等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g)综合防灾、减灾等具体安排。7村庄建设7.1土地利用7.1.1村庄各类建设项目符合相关规划。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坚持地红线不突破。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7.1.2各种用地符合政策,实施占补平衡,确保耕地保有量。7.2房屋建筑7.2.1按《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要求,根据当地村民生活习惯、地形与外部环境条件,以塑造乡村建筑风格,体现乡村特色和地域风格为主导。新建住房应引导集中建设成“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特色明显”的村镇住宅区。7.2.2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建筑符合规划,院落空间组织合理,格局协调,倡导绿色建筑。7.2.3住宅形式、体量、色彩和高度等协调美观,设计坚持适用、经济、美观、安全、卫生、方便的原则,按照村庄规划建筑风格,按当地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设计房屋位置、结构、通道、庭院、围墙、门户、卫生设施、畜禽圈、沼气设施等家庭生活设施,体现地域和民俗特色、时代风貌,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住宅卫生标准应符合GB9981。7.2.3应设置标准门牌,体现乡村风格和地域特色。DB61/T992-20157.2.5实施危旧房改造、整治和废弃空心房综合利用。保障农房质量安全。废弃空心房处置率应达到100%,危房改造率应达到100%。7.2.6对影响村庄空间外观视觉的外墙和屋顶进行美化,外墙颜色尽可能保持协调统一,达到整齐、洁净、优美的要求。规范太阳能热水器、屋顶空调等设施的安装。7.2.7村庄整洁按GB50445的要求,保护传统民居和古迹古建等历史文化遗产及乡土特色元素,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7.2.8村民新建、改建、扩建二层以上住宅,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或采用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无偿提供的通用设计。7.3基础设施7.3.1道路7.3.1.1按GB50445要求对村庄道路进行整治。通村路及巷道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传统巷道保护良好。巷道改造应合理保留原有路网形态和结构。道路结构、形态、宽度等自然合理,体现当地特色。路面平整,边沟通畅,无障碍,养护良好。7.3.1.2通村主干公路应符合《陕西省农村公路技术标准》工程技术要求,进出畅通,路面感化率达100%。通村道路宽度不小于4.5m,能够满足公共交通运行。7.3.1.3村内道路建设应根据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道路路面宜采用传统建筑材料,保留和修复传统街巷中富有特色的道路。7.3.1.4规范设置各类标志标牌:a)村庄主入口设村名标识标牌;b)主巷道入口设巷名标识标牌;c)主干公路应设立规范的交通标志标牌;d)政府、部门认定的特色村宜设置标志标牌。7.3.1.5完善农村公路安保、防护建设:a)路侧有临水临崖、连续弯道、小半径弯道等路段,应加设混凝土护栏及护栏粘贴反光带;b)急弯、陡坡、长下坡、穿村镇等路段及学校等人流较多路段,可在该路段前设置限速、减速标志标线和警示设施,视距不良的回头弯、急弯等危险路段,还应加设警告标志、凸面反光镜;c)对基宽3.5m受限路段,重点强化完善错车台等安保设施设置。7.3.1.6村庄道路建设、改建应满足消防通道要求。7.3.1.7利用空余地,合理规划、建设停车场。7.3.2桥梁隧道7.3.2.1新建、修建的车行、人行桥梁,在符合桥梁设计要求、确保安全美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保持原有风格,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体现地域特色,宜使用当地天然材料修建,重视古桥梁保护。7.3.2.2通车桥梁两端与道路衔接线形顺畅,桥梁有防护设施,桥头设立规范的交通标志标牌。7.3.2.3通村公路可修建单车道隧道,应采用直隧道,长度不宜超过250m。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原有单车道隧道,可通过设置信号灯或其他有效的交通安全设施后继续使用。新建隧道应设置避车洞和相应的警告、禁令标志。DB61/T992-20157.3.3给排水7.3.3.1应加强水源地保护,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水源地保护应符合HJ2032要求。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规定。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100%。7.3.3.2给、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对新建村庄、有条件的地区排水管网应按规划采取雨水污水分流方式。已建的合流式管网,宜逐步改造为截流式。7.3.4给排水7.3.4.1村庄电网做到“规范、安全、美观”,电线杆应排列整齐,不应有私拉乱接电线、占用道路现象。供电保证率达到100%。7.3.4.2合理配置照明路灯,路灯间距不大于50m。路灯一般布置在村庄道路一侧、丁字路口、十字路口等位置,主要采取单独架设、随杆架设和随山墙架设等方式。路灯尽可能使用节能灯具,经济条件较好的,可选用太阳能路灯。7.3.5信息网络7.3.5.1广播、电视、电话、网络、邮政等公共通信设施齐全、信号通畅,线路架设规范、安全有序。有条件的村庄可采用管道下地敷设。7.3.5.2信息化水平适应生产生活需要。农村宽带入户率高于当年所在县(市、区)平均水平。7.3.6信息网络7.3.6.1配备适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生产设施。7.3.6.2按实际开展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适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可按GB/T30600的要求进行规范建设。7.3.6.3基本农田建设,应注重防洪、抗旱等防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