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爱心专心↓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基本知识归类一、古代少数民族及其分布地区1、西周:犬戎活动在泾水以北和汾水以西地区。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在淮河流域分布着淮夷。2、春秋:在我国北方分布着狄、戎,南方分布着越族。3、战国:北方和东北草原主要分布着匈奴、东胡;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活动着越族。4、秦汉:边疆地区主要生活着匈奴(北)、西域各族(西部、西北)和越族(东南)。5、三国:吴国境内的山越,蜀汉境内的西南少数民族(南中)。6、东晋十六国:自东汉末年开始,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他们居住在今天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7、唐朝:①突厥:6世纪中期,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后控制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的广大地区。②回纥:原住在色楞格河一带,8世纪中期,控制东起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地区。③靺鞨族:活动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7世纪中叶后,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起来,黑水在北,分布在黑龙江下游,粟末在黑水南部。④南诏:分布在云南西北洱海一带。⑤吐蕃:青藏高原。8、两宋:①辽:原居于辽河上游一带;契丹建国后,逐渐控制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包蒙古大漠和黑龙江流域,南接河北、山西广大地区。②西夏: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③大理:控制云南。④金:原居黑龙江、松花江和长白山一带;灭辽后,进入黄河流域;1141年宋金议和,双方以淮水和大散关一线为界,此线以北属金。9、元朝:蒙古建立全国性政权,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外迁,民族融合步伐加快。10、明朝:在漠北一带活动的是瓦剌和鞑靼,东北活动着女真各部。11、清朝:在全国分布着50多个民族。二、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1、十六国: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2、北朝:北魏(鲜卑)东魏北齐西魏北周3、两宋:①契丹:辽。②党项:西夏。③女真:金。4、元:蒙古建立全国政权。5、清:满族建立全国政权。三、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民族匈奴蒙古、女真突厥、回纥南诏靺鞨吐蕃辽、西夏、金、清称谓单于汗可汗王都督赞普皇帝四、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及其活动1、冒顿单于:秦汉之际,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2、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与汉朝实行和亲,密切了汉匈关系,维护了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3、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大融合。4、松赞干布:①7世纪前期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以逻些为政治中心。②与文成公主通婚,加强唐蕃关系。5、耶律阿保机:①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②提倡农业。③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④仿照汉用心爱心专心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6、元昊:①建立大夏国。②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③命人仿照汉文楷书字体创制西夏文字。7、完颜阿骨打:①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宋金和议后迁都燕京,改名中都)。②实行猛安谋克制。③1114年举兵抗辽,这是解除民族压迫的正义事业,符合辽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的愿望。④金建立初年,创制女真文字8、铁木真:①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在斡难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上,被推举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②实行领户分封制、护卫军制度,建立法律、创制文字。③发动对外战争,蒙古军队向西一直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打到印度河流域。成吉思汗分封诸子,建立钦察、察合台、窝阔台和伊利四大汗国。④1227年,在蒙古大军灭西夏前夕病逝。9、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明朝封其为顺义王,恢复封贡互市,蒙汉两族和平友好数十年10、渥巴锡:带领土尔扈特部摆脱沙俄的统治,回归祖国11、努尔哈赤:①他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经营30多年,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②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③1652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加强对明朝的攻势。④1653年努尔哈赤进攻宁远,被明将袁崇焕击败,负伤而逃,不久死去。12、皇太极:继续对明朝的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皇太极将族名改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五、历史上少数民族与今天少数民族的渊源关系朝代古代的少数民族今天的少数民族唐朝回纥-回鹘西迁至新疆的回鹘族,发展成为维吾尔族西迁至今甘肃的回鹘族,发展成为裕固族唐朝南诏彝族白族唐朝吐蕃藏族唐朝-北宋-明清黑水靺鞨-女真-满洲满族宋元时期蒙古蒙古六、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概况1、汉朝与匈奴的交往:西汉前期,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并与之进行贸易往来;昭君出塞以后,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双方和睦相处;东汉时期,南匈奴与汉人杂居,人口增殖2、汉朝与西域的交往: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瓜、胡麻、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西域的良马、骆驼以及各种奇禽异兽、皮毛制品,源源东来;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和井渠法也传到西域3、唐朝时期与各少数民族的交往(1)回纥人到中原经商的不少,随着经济发展,一部分贵族开始建筑宫室、城邑,逐步定居下来(2)渤海与唐朝贸易频繁,向唐朝进贡的“鱼牙绸”、“朝霞绸”,相当精美。唐朝在登州设立渤海馆,专门接待渤海使者和商人(3)汉族工匠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促使当地的丝织业发展起来,已经赶上蜀地的水平(4)唐蕃和亲以后,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方面书籍,大大用心爱心专心有利于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5)唐朝末年,随着大批汉族农民来到契丹族生活地区,契丹人逐渐学会了种植庄稼、织布、建造城郭房屋,部分契丹人开始过上农耕生活4、两宋时期与各少数民族的交往:通过互市和榷场的形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5、明朝时期与蒙古族的交往:鞑靼俺答汗与明互市,修建呼和浩特城6、清朝与各少数民族的交往: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得到进一步开发七、历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管辖地区开发和管辖概况东北地区①唐朝:8世纪前期,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立黑水都督府;开元年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粟末靺鞨就以渤海为号②元朝:在东北地区设立辽阳行省③明朝:设奴儿干都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④清朝:设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西北地区①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②东汉:汉明帝时期,班超开始经营西域,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③唐朝:在西突厥地区先后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④元朝:设立岭北行省⑤清朝:1757年,粉碎了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了天山北路。清朝在乌里雅苏台设置将军,在科布多设置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的军政大权。1762年,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西藏地区①元朝: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属宣政院管辖②明朝: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朝廷在乌思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任各级官吏,赐给印信,让他们管理藏族事务,征收赋税。明朝还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各级僧官也由朝廷任免,法王是最高的僧官。③清朝:清朝入关以后,顺治皇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皇帝赐予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雍正时期,清朝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乾隆年间,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这项制度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西南地区①西汉:汉武帝时期,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②东汉:西南夷地区重新并入汉朝版图③唐朝:8世纪前期,唐玄宗支持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④元朝:13世纪,蒙古征服大理,元朝统一后在该地设立了云南行省⑤明朝: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了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但他们必须忠于朝廷,按时向朝廷缴纳贡赋,这就是土司制度。但土司制度很容易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因此,中央要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即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明成祖永乐年间,西南地区的两个宣慰司叛乱,明朝派兵平定以后,改设贵州布政使司,从此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开始改土归流。不过,明朝实行改土归流的地区很有限,西南大部分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⑥清朝: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以后,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1726年,雍正皇帝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改土归流,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用心爱心专心八、历代中央政府的边疆和民族政策朝代边疆和民族政策秦朝①战争:北方反击匈奴,南方征服越族;②设置机构管辖:北方在河套地区设九原郡,南方设桂林、南海、象郡;③开发:向岭南地区移民汉朝①和亲:西汉初期由于实力上无力反击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西汉后期的和亲是双方的要求,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②战争:汉武帝时大规模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东汉前期,大将窦固、窦宪两次出击北匈奴,解除了其对北部边郡和西域的威胁③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在西南地区设郡;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④出使: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唐朝①任用少数民族首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缓和民族矛盾;②军事上反击少数民族的骚扰;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都督府和都护府的设置;④实行和亲政策:与回纥或吐蕃的和亲;⑤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注重边疆地区的开发元朝设置管辖机构进行管理,如在东北设立辽阳行省,北方的岭北行省,西南的云南行省;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明朝①在西南地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②与蒙古实行封贡互市;③在西藏地区设置卫所,任用当地人担任各级官吏,进行管理,并建立了僧官制度清朝①平定边疆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如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②采用册封宗教首领和派驻中央官吏相结合的方法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③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④平定三藩之乱,清军进驻台湾,并设立台湾府1、古代中央政权在边疆和民族政策方面的得与失(1)成功经验:政治上设置行政单位,加强行政管理;经济上加强联系和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得发展;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和睦发展;军事上加强对边境的保护和对分裂势力的打击等(2)失误方面的典型史实:西晋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晋政权最终为少数民族所灭;北宋始终受到少数民族威胁并最终被金所灭;元朝民族矛盾的激化;明清时期少数民族贵族的分裂活动,特别是准噶尔贵族的叛乱等附: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所谓的民族政策指的是统治民族对被统治民族处理相互关系的策略。总的说来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是民族压迫政策,但也有些王朝的皇帝在位时起施行过一些开明的民族政策,如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改革,起到了缓和民族矛盾的作用,促进了统治民族的封建化;契丹、辽国采取两面官制度。这些适应民族差异而实行的二元政治制度,都不同程度地起到了缓和民族矛盾的作用。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还实行过民族羁縻政策。一方面,边疆各族承认对中原王朝的归附,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和定期入贡,另一方面,中原王朝承认周边民族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自治权,不直接干涉各族的内政,各民族的地方官吏由本民族的统治者担任。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中央王朝大都采取这一政策,唐朝是成功的一例,例如唐朝打败东突厥以后,任命突厥贵族任都督等,当时接受唐朝册封的少数民族也很多。羁縻政策就其实质来讲,仍然是统治民族“怀柔”、“以夷治夷”、“分而治之”的权宜之计,仍具有以民族压迫性质,但却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它承认了民族差异,又有利于调节民族关系,是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一种最好选择,因而应视为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民族政策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最突出的表现是西晋和元朝。民族对民族的压迫,尽管是以一整个民族对另一个整个民族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在实际上它主要是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