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作者简介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作用。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二、字词基础知识(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义:内城。今义:多指城市)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指水塘。)(3)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三、参考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四、整体把握这是一篇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反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2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强化练习(一)1.解释一词多义:道:会天大雨,道.不通()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池.非不深也()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搜于国.中三日三夜()2.解释加点词: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3.翻译下面句子: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回答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强化训练(二)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3分)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4分)39、翻译下面句子。(3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强化训练(三)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①委而去之(委:)(去:)②亲戚畔之(畔:)1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2分)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2.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译文: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13.“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2分)答:含义:。(1分)事例:。(1分)强化训练(四)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1)夫环而攻之环:(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3)委而去之委:(4)寡助之至至: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19.请将文中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20.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强化训练(五)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委.而去之()(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8.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3分)4强化训练(六)8.(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郭:(2)去:9.(4分)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10.(2分)本文中,孟子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11.(3分)《孟子》说服力极强,结合全文分析其语言特色。强化练习(一)答案1.解释一词多义:道:道路仁政道义;固:巩固固执,顽固;池:池塘护城河;国:国防国都2.3题参考课下注解及参考译文4.(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得道”“天下顺之”;(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4)以国家外交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家和万事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强化训练(二)答案7、A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9、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强化训练(三)答案9.①委:放弃去:离开②畔:通“叛”,背叛10.D(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2.①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关键词“非”,不是;“池”,护城河。关键词翻译正确给1分)②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关键词“至”,极点;“顺”,归顺,服从。)13.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1分)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1分)(能举类似一例即可)强化训练(四)答案17.(1)包围(2)武器(3)放弃(4)极点18.C19.译文: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你的这一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说实施仁政的国君不打战则已,如果打战,就一定能取胜。20.①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强化训练(五)答案15.(1)舍弃(2)限制(限止)(3)震慑(威慑)(4)极点16.D17.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能胜利。18.要施行“王道”(“仁政”),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强化训练(六)答案8.(2分(l)郭:外城(2)去:离开9.(4分)(1)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2)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10.(2分)人和11.答案示例:运用对比和排比,增强语势,冇说服力;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表达自由奔放,语势更加强烈。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