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重点难点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第一课时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3)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4)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史记》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本纪12篇: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30篇: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70篇: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10篇: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8篇: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时代背景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24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回忆《鸿门宴》中对项羽的分析,归纳其性格特征。坦诚直率心地善良光明磊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有勇少谋优柔寡断自矜功伐……妇人之仁最有气魄的一句话-----取而代之注:秦始皇耀武扬威四处巡游,刘邦看了羡慕,说:“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看了藐视,说:“彼可取而代也”。最果断的战略------先发制人注:项羽与叔叔项梁在选择灭秦时机时,提出“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战略,果断杀死秦将举兵起义。最能体现视死如归决心的一次战斗-----破釜沉舟注:与秦兵作战,“悉引兵渡河,皆沉舟,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以破秦军”。最有名的一把火----付之一炬楚霸王火烧阿房宫。最想显阔的典故------衣锦还乡注:灭秦后有人劝项羽都(建都)关中,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于是衣锦还乡了。有关项羽的成语故事最不能忍受的一次挨骂----沐猴而冠注:韩生建议项羽都(建都)关中,未被采纳.这个书呆子认为项羽目光太短浅,骂了一通湖北佬---“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指猕猴戴帽,徒具人形。比喻外表象人,实无人性。果然,项羽听了无法忍受,架起油锅把韩生烹了。最难逾越的界限-----鸿沟注:鸿沟,即现在的贾鲁河,在河南中牟县。楚、汉曾划鸿沟为界。最得意时犯下的错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注:项羽封刘邦为汉王,把刘邦封锁到巴.蜀偏僻之地,又见刘邦烧了栈道,以为天下太平了,没想到刘邦烧了栈道,还能“暗渡陈仓”。有关项羽的成语故事朗读课文要求: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用四字短语概括出课文共写了几个场面乌江自刎东城快战垓下之围情节梳理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第四段:写乌江自刎分析讲解文章内容:垓下之围东城快战第一段:垓下之围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垓下之围㈠确认书下注解的重点词句;㈡补充讲解1.项王军壁垓下: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3.力拔山兮气盖世:名词—动词,驻守情绪激昂。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4、重点词:项王则夜起时不利兮骓不逝5、重点句:是何楚人之多也饮帐中常幸从在夜里,名词作状语奔驰汉军那边楚人为什么那么多啊?是,代词,汉军饮(于)帐中常幸从(之)使动用法,使……随从固定句式奈……何:对……怎么办奈若何:对你怎么办歌数阕名作动词译文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非常吃惊,说:“难道汉王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汉王怎么有这么多楚国人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分析讲解文章内容:垓下之围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第一段:垓下之围故事语言动作惊、起、饮、歌、泣人物形象多情善感写法动作、语言映衬垓下之围四面楚歌慷慨悲歌惊—起—饮—歌—泣优柔寡断多愁善感儿女情长表现性格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宠姬,名虞。有美色,善剑舞。公元前209年,项羽于吴中起义。虞姬爱慕项羽的勇猛,嫁与项羽为妾,常随项羽出征,形影不离。词牌《虞美人》据说得名于虞姬。虞姬弹剑哀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遂伏剑自刎,留下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望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那一种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我心中你最重悲欢共生死同你用柔情刻骨换我豪情天纵我心中你最重我的泪向天冲来世也当称雄归去斜阳正浓霸王别姬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然今卒困于此骑能属者百余人耳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被动句•(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仅仅、只副词,竟、却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副词,于是,就平明,汉军乃觉之副词,才判断句乃陷(于)大泽中。左,乃陷大泽中:名词用作动词,往左走。引兵而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前进,往东走田父绐曰:农夫;欺骗。垓下突围所当者破,所击者服:阻挡的被我击破,被我攻打的都降伏。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卒:最终固:本来刈:割,砍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能跟上的骑兵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第二段翻译“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了,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并不是打仗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为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为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使我灭亡,决不是打仗的过错。”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此段中项羽对部下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什么心理?反映什么性格?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可是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灭亡的现实,认为这一切都是天命安排。可见,项羽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得失,一味归咎于天命,表现他的极端自负。“快战”可否换成“决战”?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之分、一决雌雄的意思,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地尽情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证明自己。与其是说战斗,不如说是表演。如果“快战”改用“决战”,就带有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荡然无存。第二课时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1、字词期山东为三处自为诗曰为诸君溃围赤泉侯为骑将吾为公取彼一将约定作,写动词替介词担任动词替介词2、通假字①辟易数里②骑皆伏曰3、重点实虚词①期山东为三处②汉军皆披靡4、古今异义愿为诸君快战期山东为三处通“服”约通“避”溃败古:痛快地打一仗古:山的东面今:快速的战斗今:山东省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兵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第三段翻译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几十百多人,又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主要情节:三次行动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遂斩将汉军—皆披靡渲染势不可挡的气势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只用眼神和声音就能吓退敌人,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第三次:项羽—驰,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楚军——亡两骑对比(损失)渲染勇猛无敌斩将轻而易举东城快战勇猛无敌骁勇善战气概豪爽极度自负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三次行动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再次表现他的自负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故事语言动作惊、起、饮、歌、泣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人物形象多情善感勇猛自负写法动作、语言映衬动作、语言场面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木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乃欲东渡乌江:名词作状语,向东。亦足王也:使动用法,称王无以渡:没有……的办法。:地方:土地方圆。独:只。木义,舣船: